高 波方今中國,一出“打大虎,大打虎”的長卷鋪展開來。其落筆處力透紙背,政治生態(tài)不斷改寫,官員生存方式和生活消費方式亦大為改觀。公眾圍觀熱度和“點贊”熱情不待言,但貌似體制內(nèi)人士的“嬌喘低恨之聲”,亦給輿論場制造不少話題,比如反腐“殺傷經(jīng)濟”并導致“為官不為”,因福利縮水、收益打折感慨“為官不易”,嚴管配偶子女、限制因私出國是“背離法治”等。但看來看去,這都更像是一種“官嬌”。官員之所以公然站出來撒嬌,主要是舊常態(tài)下為官處世的做法、活法、想法、辦法“被變遷”。如果有人仍然認為合法收入有限但隱性收益無限,權(quán)力影響力很硬但紀律約束力很軟,公眾監(jiān)督壓力很小但官員行為彈性很大……恐怕不是無知就是無畏,或者兩者兼有。在十八大后的反腐新常態(tài)下,八項規(guī)定牢牢鎖死政府的“錢袋子”,群眾路線大大提升了監(jiān)督話語權(quán)。中央政治局給作風新常態(tài)“打了樣”,群眾拿起智能手機抓拍官員“丑行雷語”。如果這算是“開歷史倒車”,請撒嬌者看看四周:你是否正在逆行?換言之,“官嬌”頻出可能說明非劇變的“小微”治理“落地”了,觸碰到改變陳規(guī)陋習的撬點,觸及到官員難以言表的痛點。若仔細推敲,這些治官之措并非推倒重來,有的是對既有制度的重申和細化,有的是對既定責任的強化和追問。如北京監(jiān)管處級以上官員因私出國,僅將護照管理、出國申報等加以“串聯(lián)式”重申,就被人與“矯枉過正”、“疑罪從有”畫等號。其實,這不過是落實中組部今年下發(fā)的加強領(lǐng)導干部出國(境)監(jiān)管的《通知》,其“上游制度”眾多,最遠可追溯到15年前中辦發(fā)的一個文件。只不過當下較真抓、動真管,彈性小了,慣性沒了。但這好比自駕上路,車合法人合規(guī),即便警察大把,沒事瞎緊張個什么勁?問題在于,由于類似禁令的“政治緊縮”后果起效,一些官員的職務影響力縮水,權(quán)力變現(xiàn)、撈現(xiàn)能力大打折扣,因收禮、收卡而生活消費“只進不出”等好時光難再,恐怕連家人都感到渾身不自在。從深層次上說,由于特權(quán)利益受限受損,一些既得利益者產(chǎn)生了深刻的焦慮感,甚至有某種被孤立感、被剝奪感、被清算感,抱團“取暖”的集體無意識被激活和釋放出來。加上“退休回家保安全”“退居二線得豁免”等潛規(guī)則被打破,不少人感到“秋后算賬,大限將至”的徹骨寒意,其彈壓反腐的內(nèi)生動力也一定是骨子里的。但這就是新常態(tài)。最簡單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還是堅持。反腐在路上,堅持下去,不因“官嬌”轉(zhuǎn)向,人們終將適應新常態(tài)、重拾好心態(tài)?!ㄗ髡呤巧缈圃褐袊芯恐行母泵貢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