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梳理】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題目要求從文中找出與之符合的信息,即把符合題目要求的字、詞、句等篩選出來并加以整理。本考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1.能夠對照材料辨別題中信息的正誤。
2.能夠篩選出與題目有關的語句,并進行簡要的綜合陳述。
【解題技巧】
一、審清題意,確定范圍
正確理解文意和題意,確定篩選范圍,即檢索相關的信息區(qū)域,按照考題要求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內容,然后再對諸多信息進行篩選。在篩選信息時,考生要有目標意識,即在讀文章時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路。
二、借助標志,抓住關鍵
1.從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獲取信息。一般論述類文本總是要運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2.在篩選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標志,抓住關鍵性詞語,如關聯(lián)詞語、表順序的詞語、指代性詞語、插入性詞語等。
3.從重要的句子中獲取信息。這里說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觀點態(tài)度、介紹某種情況,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結構復雜、信息量大的句子。這類句子如首括句、總結句、過渡句、呼應句、設問句、反問句等,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標志。
4.從運用的材料中獲取信息。文中運用的材料總是明示著或隱含著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來,是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
三、認真比較,去偽存真
文中信息有顯性信息,也有隱性信息;題干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實信息,也有命題者編擬的作為錯誤選項的虛假信息。考生要反復認真地分析比較,去偽存真,對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
考生要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內容時會變換不同的說法,但這些不同說法體現的信息是一樣的;或者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變換一種說法,其實這種說法和文本中的說法是一個意思。判斷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個難點。
2.遙遠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說同一觀點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鄰的段落,可能相距較遠;或能支持某觀點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較遠。這些信息不聚集在一起,但解說的是同一觀點。
3.潛在信息:“潛在”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有隱含的話,亦即話外之音,如果離開具體的語境,該句就不再是這個意思了。
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個段落中,而是分散在文章的各個部分。這些分散的信息組合在一起,恰恰說明某一個問題;或者某幾句話組合起來,說明的是一個問題。
四、歸納整合,重組輸出
文本信息有的分散在文本各段落之中,需要按照題目的要求進行分類合并,重組整合。對此,考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這類題目的指向性明確,甚至注明了用文中的話回答,篩選的范圍不大,因此難度較低。二是從搜索到的有關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句,再適當地加工整合,使答案簡明扼要,準確到位。三是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題信息,這就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后用自己的話對有關內容進行概括。
【同步突擊】
神奇的海藻
□郭昌盛
你知道什么是海藻肥嗎?
海藻肥,顧名思義,來自大海里生長的海藻。歷史上,在歐洲一些多沿海平原的國家和地區(qū),海藻肥被廣泛應用。早在17世紀,在法國布列塔尼和諾曼底一帶,沿海岸線幾百英里種植的農作物和蔬菜,因為應用了海藻堆肥,而遠近聞名,得到過“金海岸”的美稱。
據中國海藻工業(yè)協(xié)會原秘書長關景象介紹,歐洲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海藻,發(fā)現海藻所含的營養(yǎng)非常全面。歐洲人通過微生物技術,把海藻做成了肥料。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一種天然肥料,海藻肥在歐美發(fā)達國家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fā)展。
中國海藻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農業(yè)技術推廣協(xié)會副會長、北京雷力(集團)公司總經理湯潔是我國最早研發(fā)海藻肥的專家之一,也是近十幾年來,我國研發(fā)海藻肥的領軍人之一。她說,在1994年著手研發(fā)海藻肥的時候,中國不僅民間沒有應用海藻肥的傳統(tǒng),在學術界也沒有相應的科研積累。
說到海藻肥,不得不說到馬尾藻。據湯潔介紹,海藻依據顏色的不同,通常分為紅藻、綠藻和褐藻。馬尾藻是褐藻的一種,每個植株都靠一個固著器依附在海底或海邊的巖石上,從每年10月開始生長,到第二年七八月份天氣熱了,整個植株就會腐爛融化,消失在大海當中,只留下無數的孢子,也相當于它的種子,在海上隨波逐流漂泊四方,等到合適的時機再開始一個新的生命輪回。
“我國的海岸線非常長,海藻資源非常豐富,同時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工養(yǎng)殖的海藻量。傳統(tǒng)化肥工業(yè)要消耗天然氣、石油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而海藻在海洋中吸附了海洋里的營養(yǎng)物質,同時它又是可再生的資源。所以我們就提出向海洋要肥源。”
據科研人員介紹,馬尾藻非常神奇,生命力超強,不到半年就能長到4米長,而且繁殖能力突出,每一個孢子都能長這么長,所以它也被人們譽為“海藻王后”。在自然狀態(tài)中,馬尾藻是大量生長、自生自滅的,像路邊的野草一樣,并不被人重視。而在湯潔和她的團隊發(fā)現馬尾藻并進行利用后,這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得以“煥發(fā)新生”。
有位科研人員打比方說,施用海藻肥就好比給農作物“吃海鮮”,結的水果、蔬菜、糧食,都非常飽滿,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而且能夠把原有的一些風味激發(fā)出來?!斑@就是為什么海藻肥現在在歐美、日本應用非常廣。開發(fā)海藻肥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把陸生植物流失到海洋當中的營養(yǎng)物質,通過海藻來進行富集,然后再回歸到陸生植物當中去。”
更可貴的是,馬尾藻中所含的這種活性物質還能改良土壤,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對于海藻肥能讓土壤變疏松的原因,湯潔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的土壤是膠體,而粥也是膠體。大家可以想象,化肥鹽分含量很高,如果你往粥里撒一把鹽,粥會怎么樣?粥會澥,就沒有那種團粒,就不黏糊了。土壤當中化肥用量多了,也是這樣的問題。而海藻肥就能化解這一問題,能夠讓土壤越用越肥,而不是農作物高產了,土壤的養(yǎng)分就全給帶走了,所以長期用海藻肥的農民會發(fā)現,他們的土壤很蓬松。”
(選自《光明日報》2011年11月14日)
1.下列關于“海藻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海藻肥是一種以海藻為主要原料,用微生物技術制成的天然肥料。
B.歷史上,在歐美一些多沿海平原的國家和地區(qū),海藻肥被廣泛應用。
C.海藻肥中含有一種活性物質,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還能激發(fā)農作物原有的風味。
D.海藻肥分為紅藻、綠藻、褐藻三種,神奇的馬尾藻是褐藻的一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早在17世紀就被稱為“金海岸”的法國布列塔尼和諾曼底一帶,就是因為在沿海岸線種植農作物和蔬菜時應用了海藻堆肥。
B.我國研發(fā)海藻肥的歷史很短,不僅民間沒有應用海藻肥的傳統(tǒng),而且在學術界也沒有相應的科研積累。
C.有的植株靠一個固著器依附在海底,有的則漂泊到海邊的巖石上,天氣熱了,植株就會腐爛融化,只留下無數的孢子。
D.湯潔和她的團隊發(fā)現馬尾藻不僅生命力超強,而且繁殖能力突出,便對其進行研發(fā)利用,使這種古老的海洋生物變成了海藻肥。
【焦文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