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晗
聽到“莫言”,也許你會笑著點頭說:“嗯,我知道他。”是啊,一頂“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落在了他的頭上,宛若一盞高懸于夜空中的明燈,整個世界都在宣揚,你若是敢搖頭做出一副無害的茫然狀,恐怕會受到世界人民的鄙視。
可是,在報紙電視的宣揚下,有多少人只看到了他此刻的輝煌,又有多少人只知道他是中國人的驕傲卻全然不知這驕傲出自何處?也許,莫言在許多人的眼中都是一個如神一般的存在,但是,神背后的辛酸,你又了解多少?
傳說中,莫言連小學都沒有讀完就被迫輟學回家;傳說中,他輟學后終日無所事事,只好一個人孤獨地在草地上放羊和冥想。那時的他,毫不起眼,路邊任何一株草都可以為他代言,這一切,可以說是不幸的,因而我時常在想,也許在那個時候他的心底就已經(jīng)孕育了一個名字——“莫言”。
翻開字典,我發(fā)現(xiàn)“莫”是副詞,表否定又表勸誡,而“言”似乎淺顯易懂,代表著世間的一切言語,那么“莫言”兩個字就多了幾絲含蓄的味道,讓我不禁想問,他“莫言”的到底是什么?
仔細研讀他的文字,我似乎讀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味道——一“苦”,一“甜”。
“苦”是五味之一,像膽汁又像黃連,也許,用這種味道來形容莫言成名前的日子再合適不過,“輟學”“放羊”的時代離我們這群整日浸潤在蜜罐里的孩子太過遙遠,以至于我們無法想象這種生活,哪怕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多數(shù)人也會不以為意,甚至報以鄙夷的輕哼,再不痛不癢地道上一句“炒作”。是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似乎什么都在炒,炒菜、炒飯、炒明星、炒房價,順帶著再炒炒所謂的山區(qū)孩子們,可是,當我透過玻璃制的熒屏看到莫言眼底的那抹滄桑后,我了然,他是吃過苦的,他眼底的苦澀甚至讓我忍不住換位思考,如果我生長在那樣一個環(huán)境,我會怎樣?是依舊會獲得這種“莫言”式的成功,還是會從此沉溺于抱怨命運的泥沼,從此一蹶不振?
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深奧的問題,但也正是因為人們的這種語塞和費解,莫言的成功才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2013年春季,我看到同學的桌子上擺了一本書——《蛙》,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份耐力啊,使得一個連小學都沒有讀完的人擁有如此大的爆發(fā)力,一舉拿下了整個文學界都欣羨無比的獎項——諾貝爾文學獎,那是一個我們多數(shù)人窮極一生也難以企及的終點……但莫言似乎并不這樣認為,這一點,從他的名字中就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莫言!他不驕不躁,在低調(diào)和內(nèi)斂中拼搏,大步向前,沒有人知道,“苦盡甘來”后的今天,他的終點會在何方。
莫言?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