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蘆 荻 ●張怡然隨著蘋果、三星等主導廠商開始進入可穿戴電子產品市場,可穿戴電子產品已經較為豐富、多元化,逐漸“覆蓋人體肢體”。分析觀點認為,從2012年開始,以主要廠商集中推出新產品為標志,可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在形成自己的產品體系。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在可穿戴式電子產品引發(fā)市場整體性關注之前,部分廠商實際上已經涉足這一領域,并推出了一些試驗性產品。例如索尼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自己的電子手表MW100。但是這些早期的可穿戴電子產品并未在市場上掀起足夠大的波瀾。當前電子手表在可穿戴電子產品中占據最大份額,它們多數包含與手機等終端“同步并軌”信息的功能,并以健康監(jiān)控作為核心特色。如蘋果iWatch、三星Gear、MOTO 360等。此外,《華爾街日報》稱,谷歌電子眼鏡成為頭飾類產品中最具有引導性的,以“鏡片化屏幕”作為新的信息化閱讀終端。據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發(fā)表的預測報告,2018年全球可穿戴電子產品出貨量將達到1.3億臺,是當前的10倍。研究機構Gartner則預測,2016年該產業(yè)產值將突破100億美元。巨大的市場增幅潛能正在吸引電子廠商爭相進入這一領域。未來可穿戴產品研發(fā),將包括以智能眼鏡、耳機為代表的頭部佩飾產品,鞋子、腳鏈等腳部配飾產品,以及腰帶、服裝、手提包乃至其他延伸產品等。路透社稱,當前,可穿戴電子產品推廣的關鍵是“使得用戶形成長久而非暫時的佩戴習慣”,因而相比于其他產品,電子手表有更好的用戶接受度基礎,可以成為未來可穿戴電子產品功能延伸的平臺。同時,也有分析觀點表示,可穿戴產品未來發(fā)展的關鍵在于“獨立生存并發(fā)揮作用”,將用戶從手機和平板電腦那里“拉過來”。英國《金融時報》則稱,除了核心功能的強化之外,可穿戴電子產品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細節(jié)問題”。以智能手表為例,宜準(EZON)中國區(qū)營銷總監(jiān)艾琪9日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智能手表的開發(fā)面臨著技術上的問題,譬如智能手表佩戴過久可能會發(fā)燙,存在安全隱患,再者如防水性問題、芯片植入問題等等,也困擾著智能手表的研發(fā)。此外,如電子眼鏡需要解決近視人群的佩戴舒適度問題,以及各種可佩戴產品的電池續(xù)航限度等,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度毡窘洕侣劇贩Q,未來的可佩戴電子產品應當是“從外觀到功能都能反映人類科技想象力前沿”的實在物,小型化和貼身性將是其發(fā)展潮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