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在上海工作的青年陳某連續(xù)三個周末打電話回家都沒有人接,10月25日晚,陳某終于決定奔回老家嘉興廉租房小區(qū)煙雨社區(qū)菱香坊。當他推開家門,慘劇呈現在眼簾,他的老父母,一個趴在地上,一個仰面躺在床上,已雙雙沒了氣息。
經法醫(yī)鑒定,73歲的陳老伯死亡時間距離被發(fā)現已有10天左右,而66歲的老伴死亡也有一兩天。據警方推測,陳老伯那晚可能是在家中洗衣服不小心觸電身亡,而患有老年癡呆癥、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伴因無人照顧,死于脫水和饑餓中。新聞一出,兩位過世老人的兒子陳某,成為了眾矢之的,遭到口誅筆伐。
這樣的慘劇令人唏噓,而類似事件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頻頻發(fā)生??粘怖先藨K死家中數日無人知曉,責任在誰?這場沸沸揚揚的爭論中,沉重的養(yǎng)老問題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躲不開的老齡危機
幾年前筆者關注到一個有關“利他型”農村老人自殺與現象的研究。該研究對湖北京山農村的跟蹤調查發(fā)現:“改革開放30年來,僅1060人的九房村就有24例老人自殺,村民認為真實的數字遠不止于此,估計要達到40~50例。近20年,老年人自殺尤為集中和突出,為了不給在外打工的孩子增加負擔,村里幾乎每年都有一兩例老年人自殺,估計每10個死亡老人中就有3~4人是自殺身亡?!?/p>
無論是老人慘死無人知,抑或是農村老人自殺,都折射出中國社會當下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所要面臨的嚴峻問題——人口老齡化及養(yǎng)老危機。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tài)。它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tài),進入老齡化社會。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qū)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qū)進入老齡化。
換句話說,當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根據此劃分,2001 年我國老年人比重為7%,已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
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正邁向不可逆的老齡化社會。同時,中國老齡化社會又具有自身的特點。
首先是中國老齡化正在增速。2012 年年底,中國65 歲以上老人比重為9.4%,截至2013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0243萬人,占總人口的14.9%,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161萬人,占總人口的9.7%。中國現有老齡人口已超過1.6億,且每年以近800萬的速度增加。
慘劇發(fā)生地嘉興,正是人口老齡化最明顯的城市之一,老齡化程度屬浙江省最高,早在1998年就已提前全國平均時間12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嘉興“純老家庭”老年人總數為12.06萬人,截至2013年底,嘉興60周歲以上老人有77.07萬人,80周歲以上老人有11.08萬人。
一邊是加速度,一邊是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老齡化基數很大。2012 年年底,中國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35 億,遠高于歐美日四個主要發(fā)達國家老年人口的總和。顯然,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高于發(fā)達國家。根據聯合國預測,2020 年中國老年人將達到1.67 億,2060 年將達到峰值3.57億之后,到2085年之前一直維持在3億到4億的規(guī)模。預期在21世紀上半葉,中國老年人口總量將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國會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國的另一個特點是,老齡化處于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遷的夾縫中。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敝袊w速發(fā)展的經濟和城鎮(zhèn)化的深入,必然有更多年輕人背井離鄉(xiāng),外出奮斗,以獲得更好的上升空間。事發(fā)當事人陳某一家人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縮影。陳某在上海的一家醫(yī)療器械公司上班,雖然上海離嘉興很近,但因工作很忙,他很少回家,一周會往家里打個電話。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少子化”使得陳某的父母除了陳某,膝下再無其他子嗣。陳某外出打工是為了生存需要,都市中繁忙的節(jié)奏在事業(yè)與家庭中的兩全照顧中,難免有所疏忽。
總而言之,我國老齡化社會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愈發(fā)明顯的態(tài)勢,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養(yǎng)老問題異常嚴峻。
能否很好地解決養(yǎng)老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能否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也關系到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和社會和諧。
“利他”心理亟待轉變
社會變遷,舊有的傳統觀念在現代社會面臨挑戰(zhàn)。就養(yǎng)老危機的問題,首先必須承認“養(yǎng)兒防老”在當今社會已經逐漸式微,不再符合現代社會的家庭模式。
中國的老人對子女有一種強烈的“利他型”心理。這也使得年輕一代不知道該怎樣“孝順”老人。
街坊鄰里證實,小陳平日挺孝順?!袄项^子經常夸他兒子不錯,說兒子工作好,對他們也好,還要接他們去上海住?!碑斒氯诵£愓f:“前兩年,我要給母親找個護工或將她送到養(yǎng)老院,父親拒絕了,說自己身體還行,交給別人照顧也不放心,再說家里經濟條件一般,自己照顧還能省點費用?!敝袊先颂幪帪樽优?,為了不給孩子制造麻煩,尤其在家庭條件差或者農村地區(qū),一些老人做出了近端的選擇——“自殺”。
老人的觀念需要轉變,整個社會的觀念也需要改變。養(yǎng)老的重擔,應該由社會各個層面共同承擔、一同解決。
在政府層面,除了向老人發(fā)放養(yǎng)老金以外,國家和地方可以從政策上鼓勵民營養(yǎng)老院的興建。不同于西方很多國家,中國傳統習慣是由家庭承擔養(yǎng)老責任。這在子嗣繁多、以鄉(xiāng)村經濟為主的年代,的確可行。但隨著少子化以及人口遷移的加速,這個辦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盡管一些老人不愿意去養(yǎng)老院,但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養(yǎng)老院依然供不應求。由于養(yǎng)老院的運營風險大、成本高、收益小,使得投資人不愿意投入;而政府背景的養(yǎng)老院又因為床位少、供應緊張,且服務跟不上,顯現出了“排隊等床位”、“護理人才缺乏”、“資金注入不夠”、“養(yǎng)老需求多元化”等問題。嘉興一位行業(yè)人士指出,在機構養(yǎng)老服務方面,政府要協調落實稅費減免、土地供應、醫(yī)療服務等優(yōu)惠政策,建立健全財政補貼、融資貸款等扶持政策,支持社會力量開辦養(yǎng)老機構,改革運營機制,辦好公辦保障性養(yǎng)老機構,開展公辦養(yǎng)老機構改制和公建民營試點。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在中國文化傳統下,社區(qū)應該在老齡化服務上發(fā)揮更多的作用。但是,城鎮(zhèn)化讓鄰里關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氐搅庀惴坏膽K劇,陳老伯每天下午都會帶著老伴散步,如果鄰里之間的關心更多一些,可能就能及早發(fā)現異常:為何陳老伯家的燈連續(xù)幾天都開著,卻未見倆老人出來散步?及早發(fā)現,可能就能避免更多悲劇。
因此,社區(qū)關懷不能流于形式。如今很多社區(qū)會有老齡人口備案,每周向空巢老人家里打電話以確定老人生活是否正常。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引起不少老人的不滿,有人抱怨,這個電話好像就是為了問一句:“死了沒?”
事實上,老人們對街道服務的需求遠遠不至于一個電話,他們需要更多的交流、娛樂和體現價值的機會。
而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我們都需要直面養(yǎng)老問題,培養(yǎng)老年人“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在培養(yǎng)幼兒獨立性時,孩子要經歷一個“心理斷奶”期,以脫離對父母的依戀;同樣,老年人也要轉變“養(yǎng)兒防老”的思想,學會從對兒女的心理寄托中抽離出來。
家庭與社會可以共同創(chuàng)造更多養(yǎng)老模式。比如結合當下中國城市的特點,龐大的移民群體租住簡單房子而遠離父母,同時城里有不少空巢老人守著空蕩蕩的房子卻形影相吊。有公益組織提出一種方法,讓空巢老人和異地務工人員、異地求學者同住。按照這個設想,通過中介信息登記、匹配、約見、資料核實、簽署協議、中期跟進和后續(xù)跟進等一系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雙方利益的前提下,異地務工人員憑借低廉的租金租借空巢老人的房子居住,借此來緩解住房壓力問題;另一方面,空巢老人因為異地務工人員的入住,在生活上得到一定的照應和精神慰藉。當然,這個設想也引起了爭議,有人擔心陌生人同住,會帶來風險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