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去年年初,妻子被公司派駐外地的分公司,要在那里工作6個月。離家剛剛一星期,妻子就想兒子了,給我打電話,問題一連串:兒子吃飯好嗎?胖了嗎?睡覺好嗎?快樂嗎……
我知道妻子牽掛兒子,便耐心地一一回答妻子的提問。妻子得知兒子在家一切都好,稍感心安,又問我:“我跟你打了這么長時間的電話,咋沒聽見兒子過來呢?”我說兒子正在看動畫片。妻子要求:“你把電話給兒子,我要跟兒子說說話。”
我喊兒子:“媽媽打電話來了,要跟你說話,快來接。”
兒子看動畫片看得專心致志,嘴上應著,屁股卻離不開沙發(fā),我又叫了一遍,他才慢慢騰騰、極其不舍地離開電視走了過來。我把電話遞給兒子,就聽妻子在那邊問:“兒子,想媽媽不?”
兒子說:“想?!蔽铱吹贸鰜恚瑑鹤印跋搿钡糜行┟銖姡杏X好像應付他媽,語氣中缺乏真誠。
“怎么想的?”妻子想跟兒子多說會兒話,又問。
兒子說:“就是想。”然后就把電話還給我,又跑客廳看動畫片去了——分明是不想媽媽,只想看動畫片嘛!我告訴妻子:“兒子惦著看動畫片呢,又去客廳了?!逼拮勇犃耍]太在意,又對我細細交代了一番在家如何照顧兒子,才把電話掛掉。
我突然感覺到妻子和兒子有個很明顯的反差:妻子對兒子是百分之百的牽掛,兒子對媽媽的牽掛卻只有一分——妻子說了那么多牽掛的話,兒子只是不情愿被動地說了一個字:“想。”親人之間沒有牽掛,豈不跟陌生人沒啥區(qū)別了?不過,兒子不牽掛遠方的媽媽,我覺得并不是兒子的錯,因為我從來沒有教過兒子如何去“牽掛”,我甚至連如何說些“牽掛”的話都沒有教過他。別說兒子,就連我,似乎對身在外地的妻子也沒有太多的“牽掛”。
我想,父行子效,只有我懂得了牽掛妻子,兒子才能學會牽掛媽媽,然后才會進一步學會牽掛我,然后我們一家人才會在相互牽掛中增進親情。
我決定,立即給兒子補上“牽掛”這一課。于是,第二天,我便趁兒子在我身邊時,提議給他媽媽打個電話。
我在電話里問妻子:“在外地適應嗎?那里天冷了嗎?工作累不累……”
妻子接到電話聽了我的一番問候,明顯很驚訝:“咋變得跟個婆娘似的,婆婆媽媽問這些?”我說:“掛念你唄……”妻子一聽有些哽咽,明顯被我的“牽掛”感動了。
被牽掛感動的另一個人就是兒子,我打電話的時候有意按了“免提”鍵,我和妻子相互說的“牽掛”的話,兒子都聽得見。他搶過我的電話說:“媽媽,你那里下雪沒有?你可別滑倒了,摔個大屁墩兒。我們這里下雪了,我就滑倒摔過屁股蹲兒?!?/p>
一聽見兒子的聲音,妻子可高興了,說:“謝謝兒子提醒我,我們這里沒下雪。你在雪地里走,可要當心呀,別跑,別跳,慢慢走才不會摔倒?!?/p>
兒子也提醒媽媽:“嗯,我會小心的,等你那兒要是下雪了,別忘了告訴我,我再提醒你小心走路?!逼拮釉俅芜煅柿耍骸昂?,下雪了我一定先告訴兒子……”
聽著這娘倆你來我往地相互牽掛,我心里一陣溫暖,這才是真正一家人嘛!
以前我?guī)缀鯖]給妻子買過禮物,但現(xiàn)在為了表達“牽掛”,我給妻子買了一副手套——其實是我和兒子一起去買的,也是我對兒子進行“牽掛”教育的一部分。買完以后,我?guī)蟽鹤尤チ颂丝爝f公司,把手套寄走了。兒子還在內(nèi)包裝的紙面上歪歪扭扭地學寫了幾個字:“媽媽,我們想你?!碑斎?,這也是我教的,掛念不僅僅是“說說話”,還要學會給遠方的親人寄送“關愛”……
幾天后,妻子收到了我們寄去的手套,打電話跟我和兒子說:“手套戴上了,真暖和。還有兒子寫的字,真漂亮……”聽到媽媽收到了“牽掛”,兒子更來勁了,說:“媽媽,我和爸爸還要給你送去一件棉大衣?!?/p>
聽著兒子“吹?!?,我笑了。不,這不是吹牛,而是真實的知冷知熱的牽掛——我決定和兒子一起實現(xiàn)下一個“牽掛”行動,給妻子寄送一件棉衣。
等半年以后妻子從外地回來時,對親人的牽掛已在我兒子心里扎了根,長成了一棵愛的小樹。
妻子回來后不久,我要去外地做交流活動,也就是外出四五天的時間。他們娘兒倆一起去火車站給我送行。妻子跟我說了好多道別的話,兒子站在一邊看,站在一邊聽,算是繼續(xù)接受“牽掛”教育吧。但兒子一直沒有對我說一句道別的話,我心里還有些吃醋——上次你媽媽在外地,你又是打電話又是寄手套,還寄棉衣,如今老爸要去外地了,你卻一句牽掛的話都不送給我。
沒想到,等我上了火車,向妻子、兒子揮手時,兒子一看火車啟動了,竟突然掙脫了媽媽的手,順著火車行駛的方向向前追,一邊追一邊喊:“爸爸,我會想你的……”淚水頓時模糊了我的雙眼??磥?,兒子已經(jīng)真的懂得牽掛了!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