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翔 代云祥
近日,一項針對泰國608個社區(qū)領袖所做的民調(diào)顯示,泰國過渡政府總理巴育的支持率在他出席亞歐峰會后攀升到九成以上。在政局長期動蕩的泰國,一個軍事政變者能有如此之高的支持率實屬罕見,也說明自8月21日在立法會上以幾乎全票當選總理以來,巴育與民眾的關系正步入一個蜜月期。
同時,泰國過渡政府的成立標志著軍方已基本完成國內(nèi)整頓,開始進入推進國家改革的攻堅期。而體制改革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對這場政變的終極評價。
9月末,已滿60周歲的巴育上將舉辦盛大儀式宣布退役,試圖以改革者而非政變者的形象示人。之后他曾表示,軍事戒嚴不符合國際社會的認知,自己也在考慮是否解除軍事戒嚴,但他更關注的是政治動蕩的暗流,“當局不能只關心其他國家的接受程度,而不顧及本國人民的生命”。
今年政變尚未發(fā)生時,泰國示威者最大的訴求是國家改革,鏟除“他信體制”,清除商業(yè)資本與政治集團聯(lián)姻的弊端。巴育接管政權后,宣布了和解、修憲、選舉“三步走”路線圖,把政改作為中心任務。一度傳出巴育有意退居幕后的消息,稱巴育本人僅希望繼續(xù)擔任陸軍司令和全國維和會主席,不愿出任過渡政府總理。但為避免2006年頌提上將軍事政變后未及時改革導致政治亂局加深的覆轍,巴育還是成為泰國第五位通過發(fā)動軍事政變直接出任總理的軍方首領。
9月12日,巴育以過渡政府總理身份出現(xiàn)在立法會,發(fā)布了未來一年的施政綱領。這份30多頁的施政報告中,“改革”、“修改”、“調(diào)整”等字眼頻繁出現(xiàn),打擊貪腐、進行能源結構改革、調(diào)整稅收體系、修改法律以及改良司法程序等也被明確列入。而根據(jù)早前全國維和會公布的《泰王國2014年臨時憲法》,未來泰國的改革分為政治、行政、法律及司法、地方治理、教育、經(jīng)濟、能源、環(huán)境與衛(wèi)生、傳媒、社會以及其他等11個大類,并將成立研究、諮商和審議性質(zhì)的“國家改革議會”,推動以上各方面的改革。
改革似乎已成朝野共識。在改革議會委員報名中,本只有不超過250個法定名額的席位,竟吸引了多達7370人參與。目前,改革議會的委員、正副主席已全部敲定,接下來將推選起草憲法的委員,并按11個小組分配工作。預計其中“最難啃的骨頭”—政治改革,將集中在大選、下議院、警察和地方政府職能方面,涉及選舉法、政黨法以及與行政管理有關的各項法規(guī)。
不過,泰國未來政改不會一帆風順,除了兩大政治勢力間難以妥協(xié),還因為改革議會在機構定位上有問題:設立改革議會的理念是還政于民,繞開政黨和政治人物,讓民眾最大程度參與到政治體制改革中。然而,在泰國當前政治環(huán)境下,政黨政治仍將是民主體制下的常態(tài);政黨和政治家是國家政治的重要參與者,如果繞開他們進行過于激烈的改革,很可能將泰國引入新一輪的政治漩渦。
巴育對于經(jīng)濟的改革方向似乎較為明確,一是推進國有企業(yè)改制,將他信政府時期私有化嚴重的國有企業(yè)權力重新拿回到政府手中;二是推進政府牽頭的基建和民生項目,包括寬軌鐵路項目、稻米和橡膠補貼政策。
與英拉政府通過大型基建項目拉動經(jīng)濟增長的理念不同,保守派的巴育更偏向于泰國國王提出的“適度經(jīng)濟”理念。過渡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就多次提及減少公共債務,減少財政赤字。巴育在施政演說中還指出,上一屆政府留下了多達7000億泰銖的政府債務,將對未來5年的預算管理使用造成影響,并削弱政府的投資能力。
實際上,政變后巴育就下令暫停英拉政府時期的各類項目,并對包括3500億銖綜合治水項目、大米典押政策、2萬億銖基建項目、高鐵項目和寬軌鐵路項目等重大政府項目進行審查。審查通過繼續(xù)執(zhí)行的只有寬軌鐵路項目,而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的高鐵項目在報告中并未被重點提及。
被放行的寬軌鐵路項目,旨在將泰國目前使用的米軌鐵路升級為能與中國對接的寬軌(標準軌道)鐵路,同時寬軌鐵路項目也被認為是泛亞鐵路構想的一部分。據(jù)目前資料顯示,修改后的大型基建項目投資總額仍高達2.4萬億銖,按照過渡政府規(guī)劃的項目期8年的構想,所產(chǎn)生的公共債務壓力恐將與英拉政府的2.2萬億銖持平,這或許與施政報告中提及的減少公共債務的理念有所相悖。
為了增加政府稅收收入以及引導財富二次分配,巴育政府還提出征收“富人稅”的構思,即通過向有產(chǎn)階層征收遺產(chǎn)稅和地產(chǎn)與建筑物稅來縮小貧富差距。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納隆對此表示支持,但他認為要推動征收土地稅和遺產(chǎn)稅并不容易,因為那將損害到下議員、政治金主以及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而這些人反對的力量不容小看,所以之前沒有哪一屆政府敢去做。如今泰國大多數(shù)立法委員就屬于小資產(chǎn)階級,他們很可能會阻撓此類稅制改革。
巴育接管政權至今,在經(jīng)濟領域的改革被提及最多的是能源改革。泰國政府于上世紀設立了一個“燃油基金”,之后多屆政府出于政治考慮,一直將該基金的大部分資金用于補貼燃油零售價,使得泰國國內(nèi)油價被人為拉低,而不同類別燃油、不同用途能源的補貼額度不一致,更使得國內(nèi)能源管理混亂不堪。巴育將能源價格改革列為經(jīng)濟改革的重點,主要側重于使各類能源的價格結構能反映真實成本。此外,還包括加強海上及陸上天然氣及石油的勘探,增加發(fā)電廠建設,減少對進口能源依賴等。這一發(fā)展方向,使得泰國在能源勘探與開發(fā)方面具有更大的國際合作空間。
外交政策被列入巴育施政報告的第二項,文中采取較為模糊的表述,稱將遵守外交原則,采取綜合性外交策略,維護國家利益。但實際上,巴育是在以東亞外交為優(yōu)先,試圖借中日投資改善泰國經(jīng)濟,贏得緩沖時間,再去向西方要求合法性認可。
自今年5月軍事政變后,泰國與歐美國家的外交關系跌至近5年來的最低點。歐美國家對泰國軍事政變大多持負面態(tài)度,多個國家還向泰國發(fā)出警告,要求軍人盡快還權于民。美國宣布中斷對泰國軍方的多項軍事援助,英、法等國也表達反對軍人干政、軍人執(zhí)政的態(tài)度。與此同時,西方媒體普遍在人權問題上對泰國進行苛責,指“泰國的人權狀況繼續(xù)惡化”。因此,巴育能到意大利米蘭出席亞歐首腦會議,被廣泛認為提振了泰國的國際形象。
與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對近年泰國國內(nèi)政爭采取不干涉政策,政變后中泰互動也很快恢復。泰國新任副總理兼外長塔納薩·巴迪瑪巴功上將,以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廣西南寧作為他任內(nèi)出訪首站。10月9日,巴育總理任內(nèi)首次出國訪問,在內(nèi)比都會晤了同樣軍人出身的緬甸總統(tǒng)吳登盛。此后,巴育在出席亞歐峰會期間與中日領導人分別會面,表示愿與對方就高鐵等項目進行合作。11月,巴育準備出席北京APEC峰會,隨后將赴緬甸內(nèi)比都參加東盟峰會。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已通過駐泰大使,邀請巴育在方便時正式訪問獅城。
政變過去半年后,泰國街頭早已恢復平靜,民眾普遍期待巴育的一系列改革能夠成功,而前總理他信兄妹在北京的身影則提示著另一種可能。不管怎樣,到明年年底東盟經(jīng)濟共同體(AEC)將全面建成,泰國作為東盟地區(qū)的主要國家,一直致力于在區(qū)域發(fā)展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而從現(xiàn)在起至過渡政府任期結束,剛好是AEC建設的最后沖刺階段,因此巴育式的改革能否成功也將很快接受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