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非
甘肅省通渭縣人民醫(yī)院,甘肅通渭 743300
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參考,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間收治的9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中醫(yī)治療組、西醫(yī)治療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每組患者各31例。中醫(yī)治療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最小的患者18歲,年齡最大的患者54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6.0±6.4)歲。西醫(yī)治療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最小的患者19歲,年齡最大的患者55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7.5±7.2)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最小的患者17歲,年齡最大的患者53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7.1±6.9)歲。三組患者在數量、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羅馬Ⅲ型的診斷標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為:患者出現上腹隱痛、惡心、反酸、燒心、厭食、噯氣、早飽、脹滿等癥狀,且持續(xù)時間在30 d以上;經內鏡檢查,未有潰瘍、糜爛、食管炎等器質性的病變。
1.3.1 中醫(yī)治療組 患者給予六君子湯并四逆散加減治療,組方為:20 g茯苓、20 g黨參、15 g白術、12 g白芍、10 g枳殼、10 g陳皮、10 g柴胡、10 g半夏、3 g甘草。加減治療:飲食積滯者加用焦三仙和雞內金,惡心嘔吐者加用竹茹和蘇梗,痰濕者加用蒼術和厚樸,血瘀者加用丹參和砂仁,胃陰不足者加用沙參和玉竹,寒熱錯雜者加用黃連和吳茱萸,胃熱者加用黃連和石膏,胃寒者加用干姜和白豆蔻,肝經郁熱者加用山梔和丹皮。以水煎服,1劑每日,早晚各 1次,130mL/次。
1.3.2 西醫(yī)組 患者給予奧美拉唑膠囊(20 mg/次,1次/d,早餐前半小時口服)、西沙必利片(5mg/次,3 次/d,餐前半小時口服)、谷維素片(20mg/次,3次/d,餐前半小時口服),對于伴有抑郁、焦慮等精神癥狀的患者加用阿普唑侖片(0.4 mg/次,3次/d,餐前半小時口服)治療。
1.3.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在給予中藥六君子湯并四逆散加減治療的基礎上,同時使用西藥奧美拉唑膠囊、西沙必利片、谷維素片、阿普唑侖片進行治療,藥物用法用量同上。三組治療時間均為30 d,在30 d后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和統(tǒng)計。
參考2007《中國消化不良的診治指南》制定的療效評估標準:顯效,即患者上腹隱痛、惡心、反酸、燒心、厭食、噯氣、早飽、脹滿等癥狀消失,消失的時間大于3個月;有效:即患者的癥狀被基本控制,癥狀發(fā)作的次數最少為每周一次或相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即患者的癥狀無明顯改善。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 以 P<0.05采用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由表一可見,中醫(yī)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70.97%(22/31)、西醫(yī)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74.19%(23/31)、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32%(28/31),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中醫(yī)治療組和西醫(yī)治療組,三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醫(yī)治療組和西醫(yī)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沒有特定的名稱,只是根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將功能性消化不良歸結為腹脹、反胃、胃脘痛等范疇。該病在患者的胃、肝、腎中存在,大概的發(fā)病機制為損傷脾胃和納運失常,郁結肝氣和氣機較差,瘀阻氣血和痰濕阻胃,氣滯血瘀和脾虛為本,該病的標為食積痰濕等實邪,本虛標實,導致脾虛肝郁,在疾病中貫穿始終。因此,標本同治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基本方法。故標本同治,以健脾理氣法為其基本治法。本研究顯示,應用六君子湯并四逆散加減治療,其中的六君子湯具有益氣健脾和理氣降逆的功效,據現代藥理學的研究發(fā)現,六君子湯可使在空腹時出現的消化管的強收縮周期和小腸的傳輸時間縮短,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胃排空具有促進作用,使患者的癥狀改善。四逆散具有解郁透邪、疏肝理脾、止痛緩急的作用。其中的柴胡具有升陽、透邪、解郁的作用,而枳殼具有行氣、降氣的作用,將柴胡與枳殼合用,則起到對中焦氣機具有調理作用。
西醫(yī)認為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為胃腸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和胃酸的分泌出現異常及患者自身的精神因素。在臨床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上,主要采取對癥治療的方法。奧美拉唑對胃黏膜的細胞具有極強的選擇性,能夠抑制H+-K+-AT P酶的活性和胃酸的分泌,作用時間長,治療效果好,能夠對攻擊因素進行抑制,對患者的胃腸功能進行保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藥治本,西藥治標,標本兼顧,使治療的效果得到提高。本研究顯示,中醫(yī)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70.97%、西醫(yī)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74.19%、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32%,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中醫(yī)治療組和西醫(yī)治療組。
綜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中藥、西藥單獨治療。
[1]楊蓓,也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yī)癥候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08,27(1):12-14.
[2]胡冬菊,楊倩,劉建平.疏肝降逆方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電圖及血清胃腸激素的影響[J].江蘇中醫(yī)藥,2008,40(1):31-32.
[3]馮超英,王志成.消脾健胃煎劑聯合西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J].醫(yī)藥導報,2008,27(2):200-201.
[4]黃森權,溫育鵬.奧美拉唑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9,8(1):145-146.
[5]劉紅靜,吳茜茜,龔占悅.中西醫(y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綜合認識[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7):1127-1128.
[6]陳維琴.中醫(yī)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1):149-150.
[7]郭信,趙云燕,雷曉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11):72-75.
[8]張聲生,陳貞.中醫(yī)藥診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若干問題的思考[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09,2(4):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