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超
最近屬意拜讀了國學大師錢穆的《文化與教育》,此書為錢先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基本為抗戰(zhàn)時期)關(guān)于中國文化與教育諸問題的專論及演講詞之匯編。該著就當時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化之途徑、中國教育之弊端及改革方法提出了精辟的見解,實屬高屋建瓴,振聾發(fā)聵!
近年多見譏諷中國幾十年來的教育不如民國期間的教育之論,鄙人淺陋,對民國期間的國民教育情況知之甚少,故難以厘定是非。但從錢穆先生《文化與教育》中敘說的情況,與近幾十年來我們的教育狀況作一比較,大有“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于此隨舉二事:一曰民國時期“中學校似專為投考大學之預備而設”,二曰民國時期“學生在各科學科上所花之精力,幾乎強半為修習英語之時間”。回首近三十多年的中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相承之跡甚明。
先說其一。錢穆先生在《改革中等教育議》(寫于1941年)中指出:“目前中等教育第一大病,在僅以中等教育為升入大學教育之中段預備教育?!卞X先生說:“各階段之教育,本各有獨特之任務,中學校非專為投考大學之預備而設。中等學校知識學業(yè)之傳授,并不當占最高之地位。大要言之,應以鍛煉體魄、陶冶意志、培養(yǎng)情操、開發(fā)智能為主,而傳授知識與技能次之。今日國內(nèi)有一至可悲之現(xiàn)象,厥為知識分子體魄與精力之不夠達標。一二十歲上下之中學畢業(yè)生已漸具書生氣,精神意識已嫌早熟。至大學畢業(yè),年未壯立,而少年英銳之氣已消磨殆盡非老成,即頹唐?!?/p>
自文革結(jié)束,恢復高考以后,中學的高考升學率、重本率是極其重要的評價標準。中學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升入大學教育。因此,教學內(nèi)容基本與高考科目掛鉤,與高考科目一致者稱“主課”,其余為“副課”,所學專業(yè)過窄,學生的體魄鍛煉、意志陶冶、情操培養(yǎng)、智能開發(fā)常被忽視。升入大學者只是中學生之一部分(近十多年比例逐漸在增多),存在知識儲備不厚,學術(shù)視野不寬的弊病,而更為悲催的是,體魄不夠達標者數(shù)量不少,近視眼者更多。升學壓力過大,精神頹唐,對于沒能考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其結(jié)果更是可想而知!沒想到民國之中學教育也是如此這般,可見這還不是解放以后的發(fā)明。
再說其二。錢穆先生在《從整個國家教育之革新來談中等教育》(寫于1942年)中就英語教學的詬病予以申斥:“中學教育之中心責任,乃不啻為投考大學之英文補習學校。學生在各科學科上所花之精力,幾乎強半為修習英語之時間。然若此學生將來并無升入大學之機會,則其研習英語之功夫亦強半等于白費?!陙?,各大學中學之晨夕孜孜披一卷二高聲朗誦者,百分之百皆誦英文,絕無一人焉讀本國文學者?!鴮W校決不以教授德文為主課,德國學校決不以教授英文為主課,英德學校皆各以教授其本國文字文學為主課,何以中國學校獨必以教授英文為主課乎?”
錢先生在1942年既說“二十年來”,則此種情形民國之初就開始了。近三十多年來,我們從中學始開設英語課程過渡到小學甚至到幼兒園就開設英語課,其所花課時之多,遠比民國期間為勝??忌洗髮W后為通過英語“四級”、“六級”、“專業(yè)八級”等花費的學習時間更多,常有未能通過相關(guān)級考而不能畢業(yè)或拿不上學位者。平心而論,實行了多年的以應試為目的的英語教學,效果究竟如何?畢業(yè)生能聽、能說、能寫英語者比例占多大?“投入”大而“產(chǎn)出”小,可能是人所盡知的事實。
好在教育部門已經(jīng)開始調(diào)整這一狀況了,比如,弱化“四、六級”考試,未來高考實行多考制等等,這都是令我們欣慰的舉措。但是要真正改變這一延續(xù)了近一個世紀的現(xiàn)象,需要面對“英語改革”不能承載之重!常語“任重道遠”,“任重”是必須擔負的,但“道遠”當是必須盡力克服的。否則我們的下一代還會“行行重行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