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艷梅 高娜娜
隨著宮頸癌篩查的逐步普及,早期宮頸癌越來越多被發(fā)現(xiàn),但其中Ⅰa1期宮頸癌的治療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宮頸錐切術能夠滿足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需求,但有關文獻報道[1]宮頸錐切術治療Ⅳa1期宮頸癌的術后癌灶殘留率高達4%。為了研究宮頸錐切術治療Ⅰa1期宮頸癌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本研究觀察分析術后患者病灶殘余狀況及其危險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在我院接受宮頸錐切術治療的Ⅰa1期宮頸癌患者30例,年齡26~59歲,中位年齡41歲。癥狀和體征:無癥狀因普查發(fā)現(xiàn)9例,陰道接觸性出血及不規(guī)則出血18例,白帶增多3例;宮頸光滑和Ⅰ度糜爛13例,宮頸Ⅱ度糜爛3例,宮頸Ⅲ度糜爛和可疑癌14例。選擇同期在我院接受廣泛或次廣泛全子宮切除術的20例Ⅰa1期宮頸癌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27~59歲,中位年齡40歲。癥狀和體征:無癥狀因普查發(fā)現(xiàn)5例,陰道接觸性出血及不規(guī)則出血14例,白帶增多1例;宮頸光滑和Ⅰ度糜爛7例,宮頸Ⅱ度糜爛2例,宮頸Ⅲ度糜爛和可疑癌11例。2組患者在年齡、癥狀及體征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采用宮頸冷刀錐切術。取膀胱截石位,行腰部麻醉,宮頸錐形切除角度為30°~50°,錐體高度約為2 cm,錐切寬度為病灶外0.3~0.5 cm,切除深度為1.5~2.0 cm,錐切標本行12點取材,間隔為100~200 μm。
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陰道鏡檢查和陰道鏡活檢,如果檢出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則為病灶殘留陽性,反之為陰性。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各因素與錐切術后宮頸病灶殘留的相關性,分析因素包括:患者年齡、月經(jīng)情況、宮頸錐切病理、切緣情況、宮頸細胞學結果、人乳頭瘤病毒(HPV)。
全部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初步篩選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研究因素,然后納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并計算各研究因素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聯(lián)強度(OR值)及其 95%可信區(qū)間(CI),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無宮旁浸潤病例,錐切組宮旁浸潤7例(2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26,P<0.05)。陰道斷端殘留對照組0例,錐切組3例(10.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28,P>0.05)。
本研究應用宮頸錐切術治療患者30例,術后病灶殘留病變10例,占總數(shù)的33.3%。切緣陽性患者的病變殘留率為100.0%,切緣陰性患者無病變殘留,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PV-DNA測定為高危HPV感染患者的病變殘留率為47.6%,高危HPV陰性患者無病變殘留,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jīng)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切緣情況、是否高危HPV感染是直接影響術后病灶殘留的因素。根據(jù)回歸系數(shù)將因素按照對術后病灶殘留的影響大小進行排序,高危HPV(2.053)>切緣情況(1.825)。見表2。
表1 影響術后病灶殘留單因素分析
表2 術后病灶殘留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宮頸癌是1種常見于女性的惡性腫瘤,一般在患病初期無任何癥狀出現(xiàn),后期會出現(xiàn)異常陰道流血現(xiàn)象,宮頸錐切術和全子宮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方法。采用全子宮切除術雖然能夠保證治療效果,但是一定程度上會損傷患者的輸尿管、膀胱以及直腸,從而對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另外全子宮切除術破壞了患者陰道結構的完整性,減弱了宮頸分泌物的潤滑作用,降低陰道的敏感性以及彈性,患者的性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文獻報道92%的微浸潤為多灶性生長,微浸潤累及宮頸前唇占56%,累及宮頸后唇占11%,同時累及前后唇占33%[2]。因此,必須保證宮頸錐切術的手術范圍較小,患者受到的損傷較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較小,并發(fā)癥少,患者的生育能力可較好地保留。行宮頸錐切術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生活質量較好,而且年輕患者還能有較高的分娩率。文獻報道[3-4]對于Ⅰa1期鱗癌患者在切緣干凈、無殘留病灶的情況下,如果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可以行宮頸錐切術,而且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和預后效果。陸安偉等[5]報道指出應用錐切治療Ⅳa1期宮頸鱗癌,如果頸管診刮術中和宮頸切緣無癌瘤存在,則病灶殘留的風險為4%,而頸管內(nèi)膜切緣陽性的殘留風險為22%,當頸管診刮標本和宮頸切緣均為陽性時,病灶殘留的風險可高達33%,采用宮頸錐切治療Ⅳa1期宮頸鱗癌的殘留風險很大。本研究對照組無病灶殘留,錐切組宮旁浸潤7例,陰道斷端殘留3例,其中宮旁浸潤的比例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梢妼m頸錐切術后病灶殘留的危險性較高。
目前患者年齡與宮頸錐切術治療后病灶殘留的相關性還存在爭議。Schiffman等[6]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年齡≥50歲是宮頸錐切術治療后病灶殘留的高危因素,而有學者等[7]報道年齡與術后病灶殘留無相關性。本研究年齡≤40歲的19例患者中有6例(31.6%)殘留病變,年齡>40歲的11例患者中有4例(36.4%)殘留病變,2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李玲玲等[8]研究發(fā)現(xiàn)月經(jīng)狀況與宮頸錐切術后病灶殘留無顯著相關性,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宮頸細胞學檢查和HPV-DNA檢查是重要的宮頸病變篩查內(nèi)容,本研究根據(jù)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低級別病變和高級別病變患者分別有23.1%和41.2%術后宮頸殘留病灶,2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宮頸細胞學檢查僅有提示作用,無法用于推測術后是否宮頸殘留病灶。文獻報道[3]HPV感染是多中心性的,檢測HPV預測術后病灶殘留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21例高危HPV陽性患者有10例(47.6%)殘留病變,而高危HPV陰性患者無病灶殘留,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高危HPV感染是影響因素。郭文萍等[9]報道Ⅰa1期宮頸鱗癌患者切緣陽性以頸管切緣陽性和頸管緣、宮頸外緣雙陽性為主,頸管切緣陽性提示病灶殘留,是病灶殘留的高危因素,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經(jīng)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切緣情況、是否高危HPV感染是直接影響術后病灶殘留的因素。
宮頸錐切術治療Ⅰa1期宮頸癌患者術后病灶殘余風險性較高,手術方式應根據(jù)切緣情況、是否高危HPV感染等高危因素進行,合理選擇。
[1] 陳穎穎,洪 穎.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0):2707-2712.
[2] 梁 革,農(nóng)文政,甘精華,等.Ⅲ度宮頸上皮癌變患者子宮切除術前宮頸錐切76例報告〔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2,7(4):387-388.
[3] Kim WY,Chang SJ,Chang KH,et al.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stage IA1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with positive resection margins after conization〔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0,109(2):110-112.
[4] 楊 帆,王 悅,趙 超,等.早期宮頸癌錐切治療后腫瘤及妊娠結局的觀察〔J〕.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13,14(1):8-10.
[5] 陸安偉,汪俊濤,紀 剛,等.筋膜外宮頸切除術在IA1期宮頸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10,26(3):209-212.
[6] Schiffman M,Wentzensen N.From human papillomavirus to cervical cancer〔J〕.Obstet-Gyneco,2010,116(1):177-185.
[7] Reynolds EA,Tierney K,Keeney GL,et al.Analysis of outcomes of micro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by treatment type〔J〕.Obstet Gynecol,2010,116(5):1150-1157.
[8] 李玲玲.宮頸錐切術770例的臨床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11.
[9] 郭文萍,郭紅燕,王 靜,等.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錐切術后病理切緣陽性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1,11(3):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