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HEY事件是一個導火索,暴露出了藝術家與藝術機構之間的諸多問題。為青年藝術家營造市場環(huán)境是件好事,但當藝術遭遇商業(yè),這個市場其實也是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尚待成熟的縮影。彼此都該從中吸取怎樣的教訓?聽聽業(yè)內人士怎么說。
有糾紛是一件好事
馬學東(中央美院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總監(jiān))
從發(fā)展上看,網購是大勢所趨,而且電商平臺有比較廣闊的購買市場為支撐。
對于此次HIHEY糾紛,我認為雙方都有責任。藝術品電商要一步步發(fā)展不是很容易,不僅需要有市場需求,還需要藝術家方面的資源,能夠達成買與賣之間有效對接其實很難。另外,從藝術家角度而言,對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淡薄也是個問題。
這次糾紛給廣大藝術品電商都提了一個醒,其正面意義更大,一個事件并不會影響所有藝術品電商的發(fā)展,而是會更好地促進這一行業(yè)不斷規(guī)范。目前而言,藝術品電商這個行業(yè)主要是缺乏一個規(guī)則。
有人認為,藝術家和電商簽約之后,對方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藝術家經紀人的角色,理應處處為藝術家著想,這種觀點是有違事實的。藝術家與電商的簽約實際上只是一種商業(yè)合作的關系,并不具有包裝、宣傳和推廣藝術家的義務。當然他們之間可能會有一些被代理的色彩,但是雙方這種合作的關系非常松散和短暫。
這些與電商簽約的藝術家很難得到畫廊的認可,除非他們自己出資聘請經紀人來代理,但實際上他們又根本不具備這樣的經濟實力,所以最終他們被迫來到了最前線,一旦遇到問題,也只能相互抱團。這種局面很難解決,但還是要盡可能想辦法解決,否則這種藝術家不去創(chuàng)作,而將所有精力都放在集體維權上的事情恐怕還要發(fā)生。
不要迷失自我
劉彭生(北京頤和悅館萊維藝術空間負責人)
上當受騙還可以吸取教訓,維權費時也會終有所獲,而年輕藝術家如何不在這個紛繁蕪雜而又浮躁快速的商業(yè)社會中迷失自我和被社會捧殺才是真正值得關心和關注的。我接觸到了太多的熱衷于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藝術家,一把年紀了還兩手空空,沒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藝術操守和藝術追求。這樣的藝術家可能從某種程度上對于國內畫廊業(yè)的發(fā)展也是一種挑戰(zhàn)。中國的藝術土壤與國外并不相同,我們不可能盡搬外國模式,但是如何改善我們藝術家的生存模式,讓他們把自己的藝術才華發(fā)揮到最大化,是我們真正要考慮的問題。
有競爭才會有改進
孫中偉(北京孫中偉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
其實我認為不能說藝術家是弱勢群體,藝術家的法律意識不強、行業(yè)性格相對溫和、長期不注意維護自身權益,容易被欺負,這才變成了“弱勢群體”。而相較于傳統(tǒng)的拍賣、畫廊,藝術品電商更新潮,所以這個行業(yè)產生的問題也更多,摸索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也算是正常。
藝術品電商這個形式很重要,藝術家是其發(fā)展的依托。想必在藝術品電商越來越多之后,隨著競爭壓力加大,電商對藝術家的服務也會不斷改進。
以實際行動參與市場建設
黃啟賢(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在商業(yè)社會中的藝術交易,交易雙方都需要遵守商業(yè)規(guī)范,但藝術家們往往對藝術商業(yè)機構的要求較高而對自身的要求很低,他們更愿意追求一個結果。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不是靠保護弱者發(fā)展起來的,而是通過對市場無知和缺乏經驗的人的不斷碰壁而推動的。
中國的藝術家們,特別是年輕一輩,應該改變自己對于藝術商業(yè)機構的幻想,一方面從技術層面完善自己,另一方面改變生存模式,去客觀理性地評估市場,將商業(yè)化中的風險降到最低。藝術家們只有以這樣的實際行動參與到藝術市場與藝術規(guī)范的建設之中,才能最終促成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化解目前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此次事件所折射出的根本問題還是藝術在商業(yè)化的過程中缺乏基本的商業(yè)文化和商業(yè)規(guī)范。藝術家們在進入市場的時候,更喜歡直接和商人打交道,因此他們在進入市場的時候對于市場風險缺乏基本認知和準確的評估,所以藝術家的受害是一種必然,但這也是他們應該承受的損失和結果。
推卸責任不成立
劉玥(北京大器律師事務所主任)
實際上,不管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還是成熟公司,商業(yè)底線都是應該遵守的,如果只是一個藝術家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那我們可能還會理解,但是如果是一大批藝術家遇到這樣的問題,電商方面恐怕就必須自我反思了。顯然,用員工素質、用公司發(fā)展等概念來推卸責任是不成立的。
不過,這件事對于電商也是一個契機,如果他們能夠抓住這個機會積極整改,妥善與藝術家溝通、處理雙方矛盾,聽取他們的訴求,反而可以改被動為主動,真正以此為基點進一步發(fā)展壯大,那也將是行業(yè)的福音。
其實可以靈活調控
勞先生(資深畫廊從業(yè)人士)
HIHEY事件只是一個點,再經過不斷演變成了藝術家和電商之間由點到面的問題全面爆發(fā)。但藝術品通過網絡平臺銷售這一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很多做藝術品電商的人都是近兩年才出現(xiàn)的新人,他們不像畫廊和拍賣行一樣在這個圈子里有根基,所以他們的服務對象基本上都是一些初出大學校門的新人藝術家,或一些還沒有很大名氣的藝術家們。這些藝術品電商的會負責對簽約藝術家進行推廣,通過舉辦展覽、線上拍賣等手段來提高這些藝術家的知名度,可以說,現(xiàn)在的藝術品電商完善了藝術品市場的層次,并且已經具備了一些畫廊的功能。藝術品電商會因為多種原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時間歸還作品,這其實是可以靈活調控的。當然,不意味著藝術品電商可以長期拖欠藝術家的作品或畫款。
對于業(yè)界和藏家以及關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人們來說,
市場有沒有泡沫,
是大家常常談論的一個話題。
其實泡沫的產生,
除了制度的保障、環(huán)境的成熟,
意識的強或弱,
是一個既抽象又個體,卻不容忽視的因素。
也許時間一長,HIHEY事件的風波會慢慢平息,
該進行的、該發(fā)展的一切如常……
但我們還是想在此為業(yè)界提個醒,
藝術是美好的,商業(yè)是文明的,市場前景是可觀的,
難道只有靠抱團維權、開啟公關危機,甚至走上法庭才能解決問題?
什么該遵守,怎樣才是規(guī)范,
盲目總是長遠的“天敵”,
一切,還是“慢慢來”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