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好華+曾學福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我國的用水量近年在急劇增長,水資源變得越來越缺泛,高等院校用水量較大,屬于中國的用水大戶。因此, 污水回用技術在高等院校的應用與推廣也勢必成為重要的節(jié)水途徑。為了更好地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通過對污水水質情況的分析,將校園的生活污水通過處理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 來滿足沖廁、綠化、景觀、澆灑道路等用水需求。
關鍵詞:校園污水、回用、生物處理
高等學校人口密集,用水量較大,是城市用水大戶,由于種種原因,學樣水資源的浪費情況很突出。因此,在高校中樹立節(jié)水意識,啟動中水回用系統(tǒng),實現(xiàn)污水資源化是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的有效途徑。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我國的用水量的急劇增長。高等院校也是用水大戶。為了更好地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通過對污水水質情況的分析,將校園的生活污水通過處理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來滿足沖廁、綠化、景觀、澆灑道路等用水需求。同時,中水處理站建成后, 可作為校園學生的實習基地,使學生樹立節(jié)水意識,促進城市中水回用的發(fā)展。
一、生物處理回用技術
生物處理回用技術主要是以利用污水中生長的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與吸附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微生物以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為營物質,將有機物降解,根據(jù)微生物的結構、特點、有生物處理過程中的作用,一般以好氧微生物處理較多。生物處理方法具有去除有機物效果好、生物處理效果穩(wěn)定、剩余污泥產量低、抗沖擊負荷等優(yōu)點,適用于中小規(guī)模污水生物處理。生物處理回用技術包括氧化塘法、生物轉盤法、生物濾池法、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觸氧化法等技術都在中水回用處理中有過應用,而且處理效果良好。
在處理校園污水時,由于生物接觸氧化法具有以上所述運行管理簡便,處理量大,處理效果良好,污泥產量低,經濟造價實惠等等優(yōu)點,所以對此采用生物接觸氧化和曝氣生物濾池技術作為主要處理核心的方法處理校園污水方是最優(yōu)選擇。
二、物化處理回用技術
物化處理主要是根據(jù)校園污水的水質特點和適用條件,通過投加混凝劑使水中呈微小懸浮物顆粒和膠體顆?;ハ喈a生凝聚作用,成為顆粒較大,使之與水分離的過程。
此法在校園污水回用技術中常作為預處理技術,校園污水經過預處理技術后進行生物處理技術能進一步凈化污水水質。
三、膜分離處理回用技術
膜分離技術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能將離子或分子或某些微粒從中分出來,實現(xiàn)選擇性分離的技術。分離膜的特點是分離與濃縮同時進行,可分為電滲析、超濾、微濾、反滲透等等。除電滲析與透析之外,反滲透、超濾、微濾都是通過在靜壓差推動力作用下進行水和溶質分離的膜過程。
膜分離技術的特點:
1、膜分離技術處理效率高,設備易于放大;
2、可在室溫或低溫下操作,適宜于熱敏感物質的分離濃縮;
3、無相轉變,節(jié)省能量;
4、有相當好的選擇性,可在分離、濃縮的同時達到部分純化目的;
5、適應性強,操作方便,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控制;
6、不外加化學藥劑,透過液可循環(huán)使用,降低了成本,并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四、MBR處理回用技術
MBR主要功能是進行泥水分離。膜區(qū)中的MBR膜組件自身配置了空氣曝氣系統(tǒng),用于提供生化所需的需氧以及用于抖動膜絲,減輕膜污染。處理后的泥水混合液在清水泵(或虹吸)的抽吸作用下,清水進入MBR中空纖維膜絲,再匯集于MBR集水管后由清水泵抽出,幾乎全部細菌及懸浮物均被截流在好氧曝氣池中,因此省去了二沉池,并使出水達到懸浮物接近于零的優(yōu)良水質。同時,MBR的中空纖維膜可以完全阻止細菌的通過,將菌膠團和游離細菌保留在生化反應器中,大大提高了反應器內的污泥濃度,強化生化效果。
膜-生物反應器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膜造價高,使膜-生物反應器的基建投資高于傳統(tǒng)污水處理工藝;
2、膜污染容易出現(xiàn),給操作管理帶來不便;
3、能耗高:首先MBR泥水分離過程必須保持一定的膜驅動壓力,其次是MBR池中MLSS濃度非常高,要保持足夠的傳氧速率,必須加大曝氣強度,還有為了加大膜通量、減輕膜污染,必須增大流速,沖刷膜表面,造成MBR的能耗要比傳統(tǒng)的生物處理工藝高。
以上只是目前國內外比較常用的中水回用工程的處理技術,它們在處理過程中各有特點,既有獨特的優(yōu)勢也有很多的局限性,應該結合實際采用最優(yōu)的方法進行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
五、結論
校園每天的用水量較大,適合使用中水回用技術節(jié)約自來水的用水量,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本工程在技術上是成熟的,同時具有經濟效益、環(huán)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財務和經濟兩方面都是可行的,項目建成后將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
參考文獻:
[1] 張延燦主編.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5
[2] 上海市建設和交通委員會主編.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50014-2006).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6
[3] 張自杰主編.排水工程下冊(第四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12
[4] 張忠祥,錢易主編.廢水生物處理新技術.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 張自杰主編.廢水處理理論與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6] 張統(tǒng)主編.污水處理工藝及工程方案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