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揮
《與機器賽跑》
組合爆炸是勝過指數趨勢的數學函數,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利用我們的聰明才智,進行組合式創(chuàng)新,才能在賽跑中保持領先。
學者帕夫立克曾經就評估技術變革的影響給出了一個框架,如下表。在這個表格中,帕夫立克給出了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分別考察了個體、信息產品、組織結構、文明社會四個維度。其中,在個體這個維度,帕夫立克認為,有一點負面影響是存在的:更少的工作機會。
但就這個結論而言,其實有些爭議。胡斯在《高科技無產階級的形成》一書中提到,機器人生產汽車一定是極高效率的,生產出了如此之多的汽車,但卻又造成了大量的汽車工人失業(yè),那么買車的消費力將會降低。這種警惕在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中被證明是一種“杞人憂天”。早期的勞動力密集型開始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化,流水線越來越自動化,但汽車的購買并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在她看來,科技發(fā)展并沒有讓整體就業(yè)率下降多少——至少沒有證據表明。很多工種消失了,但同時也有很多工種出現了。
但《與機器賽跑》的作者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則不這樣認為。他們用一些經濟指標來說明這個負面影響可能是真實存在的。2009年6月大衰退結束后,美國GDP平均增長2.6%,比1948年到2007年的平均速度快75%,美國企業(yè)利潤創(chuàng)下新高,2010年,設備和軟件領域的投資恢復到了歷史峰值的95%——這一切,都說明經濟在復蘇。然而,美國失業(yè)率依然維持在9.1%,比形勢最糟糕時略降了不到一個百分點。兩位作者用“沒讓人重返職場的經濟”來形容這個讓很多人都困惑不已的現象:經濟復蘇,失業(yè)率卻依然居高不下。
這一現象存在著三種解釋:周期性、停滯和“工作終結”,本書的作者們顯然傾向于第三種解釋。凱恩斯也好,德魯克也好,另外還包括諾獎經濟學獎得主列昂季耶夫都提出過“工作終結”論。列昂季耶夫用馬匹在工作中基本徹底消失來比喻人類在工作中慢慢會走向沒落。福特在《未來之光》一書中則認為,機器將完成大部分人類的工作,而這些被替代掉的人,將無法找到新的工作。
貫穿于本書的,是一個很古老的棋盤故事。國際象棋的發(fā)明者得到了國王的一個獎勵允諾:第一個放一粒大米,第二個放兩粒,第三個放四粒,以此類推,每一格的大米數是前一格的兩倍。庫茨魏爾在《智能機器的時代里》說道,在棋盤的上半場,大米堆并不是很離譜,在經過32次平方后,國王需要給發(fā)明家40億粒大米,大抵上就是一大片耕地的水平。但到了棋盤的下半場之后,這些大米堆起來會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下半場帶來的加速增長,將遠遠超過線性增長,徹底顛覆我們的期待。
我們有沒有來到下半場?本書作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1958年,美國經濟分析局將“信息技術”列入了商業(yè)投資類別,作者認為這可以算成起始年。根據摩爾定律,每18個月,集成晶管數量翻倍。國際象棋到達第32個格子標志著上半場結束進入下半場。而晶體管數量翻32次倍,也就是過去了48年:2006年。嗯,2006年,被本書作者們認為,我們進入了棋盤下半場,一切的發(fā)展,將令人瞠目結舌。已經出現了一些例子,比如在2004年,一本名為《勞動新分工》的書還認為汽車是無法自動化的,但2010年,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出現。2011年,沃森計算機在《危險邊緣》智力問答節(jié)目中,戰(zhàn)勝了兩位最出色的人類參賽者。人類對手在比賽最后一道題的書面回答后補充了一句話:我,歡迎我們的新霸主,電腦。
這也就是為什么胡斯所舉的汽車工業(yè)例子在今天信息時代并不適用的根本原因。汽車工業(yè)還是在棋盤上半場,指數增長和線性增長差別并不是太大。一旦跨入下半場,早年勒德分子們的擔憂,真的會成為現實。2011年,一家科技公司利用電腦,以不到10萬美元的價格,幫忙分析了150萬份法律文件,不僅快,而且好。這項工作通常要500人才能完成,而且差錯率極大。電腦,淘汰了那500個崗位。富士康在2011年宣布要在三年內購入100萬臺機器人,取代大部分的人類員工。更宏觀的數據顯示,1995年的GDP中,每100萬美元需要聘用2.08人從事“銷售及相關”職業(yè),2002年,這個數字跌到了1.79人。想想看吧,滿大街的自助售貨機,淘汰了多少過去的銷售人員。電腦的步伐正在加快,像StatsMonkey這種程序已經能生成很不錯的快訊消息類報道了。
看來人類在和機器賽跑中必敗無疑了,不過本書作者還是在最后一章給出了一點希望。他們假設一家公司有52個人,每個人只有一項簡單任務,如果將這些任務用不同方式排列組合,將得出52!這個數字(這個數字極其恐怖的大,超過了后半場里的大米粒數,大致相當于銀河系所有原子的總和)。換而言之,組合爆炸是勝過指數趨勢的數學函數,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利用我們的聰明才智進行組合式創(chuàng)新,才能在賽跑中保持領先。
不過,實話講,作者們在第四章頗有些語焉不詳。這也不奇怪。指數增長已是既定事實,組合創(chuàng)新,還在未來有待開發(fā)。我們和機器的賽跑,最終會贏嗎?
也許吧。2014c
鏈接
1、《高科技無產階級的形成》作者:(英)胡斯 著任海龍 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6-1
對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很多學者而言,資本的核心是一種社會關系,即勞工和資本之間形成的階級關系在重建全球市場體系的變化大潮之中,這種階級關系如何發(fā)生改變?對胡斯來說,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僅需要關注社會階級,還要關注社會性別關系。
2、《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作者: (美)凱文·凱利 著東西文庫 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2-1
這是《黑客帝國》主要演員的必讀物之一,這本關于機器、系統、生物和社會的“大部頭”,揭示了社會進化、特別是互聯網發(fā)展的“先知預言”,從這本書里,人們可以窺探到SNS的今天和未來。
3、《靈魂機器的時代》
作者:(美)庫茲韋爾 著沈志彥 等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6-1
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納米材料是當代科技三大前沿,到21世紀,這三大技術合力打造出新的智能機器,將重塑人類的大腦和軀體。作者大膽預測:到21世紀,人類和機器將難分彼此,人類將不再是萬物之靈。電腦將比人腦有高一萬倍的智能。機器不僅具有智能,而且具有靈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