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科學家饒毅愛穿立領盤扣唐裝亮相,正契合如今時尚界的“民國風”。2014年的夏天,科學家饒毅又趕上另一個潮流——開設微信公眾號。7月21日,一個名為《賽先生》的微信號問世,饒毅是主編之一,另兩位主編魯白、謝宇是饒毅的朋友,同為頂尖的科學家,也有著與饒毅類似曾在美國任教授的身份。
《賽先生》公眾號的圖標藍底黑字,毛筆體的三個大字簡單剛毅,在一眾吃喝玩樂的微信公眾號里獨樹一幟。上線僅幾天,《賽先生》訂閱數(shù)就過萬。
“賽先生”是90多年前中國知識分子中間的流行語,從Science(科學)音譯而來。新文化運動中的旗手們,借這位“先生”宣揚科學精神。90多年時間,中國已經(jīng)煥然一新,但在饒毅看來,科學與理性仍然稀缺,重提“賽先生”并非博眼球,而是這個國家緊迫的需要。
海外生活22年,回國僅7年,饒毅卻迅速地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更多地來自他對中國科研體制的批評、他的科普文章和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在很多科學家信奉“多說多錯”的環(huán)境里,饒毅卻堅持“且說且做”,他解釋說:“為什么要說?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即使我做不到,我希望你們做得到?!?/p>
有人嫌他“嘴太大”,有人卻贊他有良知,但如果靜心細讀他的文章,從中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理工男的理性和堅持。
饒毅討論對談、辯論的內(nèi)容一般在于科學和教育及其相關的文化,在那些的場合里,犬儒、怯懦、愚昧或者麻木的辯論“對手”們,常常被饒毅逼得顯出原形。
海歸“俠”
饒毅的讀者群含科技教育界退休職工,高校理工學生,以及對科學感興趣的文藝青年,在科學家再也不是全民偶像的時代,饒毅有這樣的名氣已經(jīng)很不容易。
2007年以前,只有科學界的同行知道饒毅,這位在美國奮斗22年的中國科學家,已經(jīng)在自己的領域里贏得了世界同行的尊重,任《神經(jīng)科學雜志》、《發(fā)育生物學》等多個國際學術雜志編委。饒毅近年的領域為“社會行為的分子和細胞機理”,其實驗室網(wǎng)頁上對此有書面的解釋:“社會行為是動物針對同種屬動物的行為,其范圍從動物的相互作用到人類的社會交往、政治、戰(zhàn)爭。本實驗室通過多學科交叉,用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神經(jīng)生物學、心理學、化學分析、現(xiàn)代成像和電生理等綜合途徑,研究重要和基本社會行為。”
這是一個科學界前瞻性的研究領域,正符合饒毅的個性——對未知充滿好奇而又熱愛挑戰(zhàn)。饒毅很少在公開場合談論自己的專業(yè)和自己在科學上的成就,但從他寫的科普文章中,外行可以盡可能地接近這個“奇妙的”專業(yè)。
雜文集《饒毅科學Ⅱ》收錄的一篇文章叫《豬會騙豬,鳥能唬鳥》,開篇是:“知彼知己,是很高級的認知。對人的心理學,如今已有較多研究,而對動物的神經(jīng)生物學,研究還不多。最近有些研究提示,豬和鳥可能懂得騙和唬,如果這樣,那么也許它們腦袋有些部分是很厲害的?!?/p>
2007年,饒毅辭去美國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職位,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當時,饒毅回國在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因為像他這樣的頂級科學家,多數(shù)選擇到中國兼職,而不會辭去美國的職位甚至放棄美國國籍。
饒毅的“裸身”回國頗有大俠風范,其實,在美國22年間,這也是他行事的一貫風格。
作為1962年生人,饒毅的少年不得不因為政治運動而顯得“凌亂”。幸運的是,饒毅趕上了高考恢復,16歲考上江西醫(yī)學院,后來進入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從留學美國到2007年回國前,饒毅不僅在學術上取得豐碩成果,也因為敢于為華人科學家爭取權益而聞名。
饒毅出生在中國內(nèi)陸城市南昌,但在性格上卻與美國人很是契合,他幽默、直率、熱心社會事務,從來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究。
饒毅的好友、另一位海歸中國科學家施一公撰文講述了饒毅在美國“行俠仗義”的故事。2003年,饒毅寫了一封長信給美國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ASBMB),善意提醒他們:在ASBMB長達100多年的歷史上還很少有亞裔的領導,其主辦的學術刊物中也缺乏亞裔主編和副主編。施一公在文中提到,后來有優(yōu)秀的華裔教授受聘重要學術雜志擔任副主編,成為第一位華人副主編,他認為這也許與饒毅的呼吁不無關系。
當時的背景是,亞裔科學家在美國往往面臨“玻璃天花板”:很難獲得學術界的領導地位,也很難得到學術界更高層面的榮譽。這樣的狀況已經(jīng)維持多年,但華人科學家大多信奉獨善其身,愿意“管閑事”的人少之又少。
“大嘴”不饒人
饒毅回國,但“大俠”之風未改。
第一次引起公眾關注,是2011年參評院士事件,饒毅在當年的中科院院士評選中落選,然后發(fā)表博文表示永不候選,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敢提“永不參選院士”這種話。
其實在前一年,饒毅已經(jīng)“惹事”。他和施一公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批評中國科研制度:“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jīng)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過了中國最樂觀的科學家們的預期。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jīng)濟成功相輔相成。而現(xiàn)實中,研究經(jīng)費分配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chuàng)新步伐。這些問題部分歸結于體制,部分歸結于文化。”
8月上海書展期間,饒毅出席了雜文集《饒毅科學Ⅱ》首發(fā)式,在活動上與嘉賓和現(xiàn)場觀眾互動?;顒由橡堃闾峒?,《科學》發(fā)表這篇文章后,引起中國高層的關注,要求有關部門回應,他和共同作者施一公因此讓某些人大為不滿。
批評文章引發(fā)的風波,并沒有讓饒毅對公共評論望而卻步,在不同的場合和文章中,他依然批評中國科研體制中的弊端,說話一點情面也不留。
得理不饒人——上海的這次活動上,一段辯論正好展現(xiàn)了饒毅的這個特點。
當天的對談中,饒毅提到“李約瑟難題”。所謂“李約瑟難題”是指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的一個話題,大意是:“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endprint
對此,饒毅評論說:“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存在的,中國古代有過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某一些科學發(fā)現(xiàn),包括某一些重要的超前于西方科學家的,但是整體是很弱的。中國的技術是要比中國的科學好一些,但是也不能說我們有四大發(fā)明等重要發(fā)明就表明我們一直領先別人,技術還是比西方弱一點。但是如果用我們古代的技術和古代的科學比,技術還是要強一點,至少有一些東西還是可以留在今天?!?/p>
對談嘉賓江曉原表達了不同的意見。他用中國古代的弓箭作為例子?!耙粋€弓,一個弩可以把箭射出去殺死人,射穿鎧甲?,F(xiàn)在的人可以解釋說這是胡克定理、材料的彈性系數(shù),掌握了這個定理以后我們就可以造出一個弓箭。但是秦始皇的兵馬俑里面已經(jīng)找到了弩。那個時候他們知道胡克定律嗎?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胡克定理的時候,它也是可以造出來的。”
面對對談嘉賓的不同意見,饒毅搶過話筒辯論:“科學需要有邏輯、有證據(jù)、有理智地一步一步探索,而且要誠實,有自我反省,自我更新的過程,這個在我們中國古代是沒有的。”
接受多年科學訓練的人容易 “認死理”,饒毅的可貴在于不僅“認死理”,還愿意替人說理,不惜讓自己卷進紛爭。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中國女子游泳小將葉詩文在400米混合泳比賽中奪冠并打破世界紀錄,但奪冠后,外國媒體紛紛質(zhì)疑葉詩文服用興奮劑。實際上,葉詩文在興奮劑檢查中順利過關,并沒有證據(jù)說明她有違規(guī)行為。
8月1日,《自然》雜志網(wǎng)站刊發(fā)了記者伊文·卡拉威的報道,文章標題是《那些偉大的奧運成績?yōu)楹稳侨藨岩??——“歷史表現(xiàn)分析”有助于消除疑慮》,他借由倫敦奧運會游泳冠軍葉詩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中的驚人表現(xiàn),從科學角度探討反興奮劑的問題。
文章發(fā)表后引起很大的爭論,很多人認為《自然》的報道暗含偏見。
正在葉詩文事件鬧得紛紛揚揚之時,不喜歡運動的饒毅寫信給《自然》總編,批評這篇報道。饒毅在信中說:卡拉威報道說得好聽是草率、說得難聽是種族偏見:1,最初的副標題暗示葉可能舞弊; 2,卡拉威用了兩件事實說明葉驚人地異常,而兩件都錯了;3,卡拉威沒咨詢意見不同的專家,導致報道不平衡,低于公平報道的最低標準。所以,卡拉威至少不負責任,可能太快就暗示中國運動員容易舞弊。他肯定沒有達到新聞報道的通常標準。
在為葉詩文喊冤的同時,饒毅教授還不忘在給總編的信里“教訓”對方兩句:英國人的國際形象好,部分原因是你們的科學和科學家,當全世界中學生都要從教科書上學習牛頓和達爾文時,英國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自然》應該以這些偉大(且客觀)的科學家建立的傳統(tǒng)和聲譽為自豪。他們其中有些曾在《自然》發(fā)表過論文,才有《自然》的今天。你們?nèi)绻扇〈胧┬迯湍銈兊男侣動浾咴斐傻膿p害,可以加強你們的聲譽。
在國外記者面前,饒毅有時顯得強勢時就強勢,以便讓那些習慣于華人柔弱姿態(tài)的外國人看到,笑瞇瞇的中國科學家饒毅,可不是好說話的。
饒毅回國后多次直言不諱地批評科研界不合理現(xiàn)象,自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滿,這些人認為饒毅以海歸科學家自居“仗勢欺人”。但如果看到上面所述饒毅在海外的表現(xiàn),這種偏見就會不攻自破。在饒毅這里,“得理不饒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行為方式。
操心科學的未來
7年來,饒毅的雜文主要涉及兩個話題,一個是宣揚科學精神,一個是批評科研體制?!斑壿嫛⒆C據(jù)、理智、誠實、反省”這些詞正好解釋了饒毅反復強調(diào)的“科學精神”。
讓饒毅最憂心的是,中國年輕人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似乎越來越少,他認為這一點非常危險,會影響整個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和地位。《饒毅科學Ⅱ》首發(fā)式上,他再次談到這個問題。
“蔡元培先生抱怨過,說有一些人讀北大,就是為了讀商科和法科,讀書和發(fā)財,對科學技術是沒有興趣的。 1949年以后,國家和人民對科學技術興趣確實是極大地增加了,但是我擔心高潮已經(jīng)過了,就是說當大家發(fā)現(xiàn)升官發(fā)財又是一條路的時候,可能讀書又變成了升官發(fā)財,科學技術又不要了?!?/p>
饒毅的這個擔心來自他對學生們的觀察,也來自一些數(shù)據(jù)?!拔铱磮罂甲匀豢茖W的學生高考分數(shù)在不斷下降,過去北大是生物學科最難進,現(xiàn)在是光華管理學院最難進?!别堃阏f,北大學工辦曾做過有一二百個學生參加的調(diào)查,“在讀研究生半年之內(nèi),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說以后不做科學”。
對于饒毅的擔心,對談嘉賓江曉原再次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科學是一種工具,他把科學比喻為廚房里的菜刀——沒有菜刀不行,但說人人熱愛菜刀也不對。
饒毅回應說,如果我國有人曾宣揚科學高于一切,那么他也不贊成這種說法,不過他也不同意把科學僅僅看作是一種工具?!拔也⒉毁澩駸釔劭茖W,我認為少數(shù)人熱愛科學就可以了,但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科學也不是菜刀,也不是單純的工具。我希望科學的思想、精神變成我們每天的文化,日常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頌揚,歌頌,或者變成簡單的‘菜刀”?!拔艺J為最后有5%的青少年投身到自然科學就可以了,但是我擔心以后急劇下滑到1%也沒有了?!?/p>
饒毅的擔憂是十分急切的,他為微信公眾號《賽先生》寫的創(chuàng)刊詞,標題就叫《賽先生在中國還是客人?》,文章通篇表達的,都是憂思。
“在中國科學似乎進入快速發(fā)展期的今天,也需看到:近十幾年來,中國社會和青少年越來越熱衷于付出少而收獲大的職業(yè),對科學的熱情越來越小。這不限于國內(nèi)的學子,也含海外華人。也就是說,我們舊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可能導致的后果是:我國科學的最高峰就在今后30年內(nèi),原來有熱情的人繼續(xù)努力形成中國科學上升的曲線,而后繼人才短缺形成科學的平臺期或下降的曲線,它們的交匯或許將決定我國科學未來走向?!?/p>
人總是容易記住批評,饒毅給人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總在批評中國科研體制中的問題,總是提醒大家中國科技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之間的差距,聽多了,就會聽出“潑冷水”的感覺來。但事實上,饒毅對中國科研發(fā)展的預測,并不僅僅是消極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預言,中國會因為本土的研究出諾貝爾獎得主,但即使出了,30年內(nèi)也很可能趕不上日本。如果考慮饒毅屢次準確“預言”諾獎結果的“戰(zhàn)績”,那么這句話對于中國科學界一定是個好兆頭。endprint
跳出漫畫的科學家
如果光看饒毅的文章,會給人一種錯覺:饒毅一定是一個嚴肅、不茍言笑還喜歡批評人的科學家。饒毅自己也明白這種誤會的存在:“在中國,因為對科學家不了解而畫出來的科學家漫畫,反過來照在科學家頭上,大家以為那就是科學家,其實比較可笑?!?/p>
漫畫版的科學家是什么樣子?兩耳不聞窗外事?木訥而缺乏情趣?饒毅顯然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除了自己的科研之外,饒毅對歷史很感興趣。“我認為在國外20多年,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我在這20多年沒有只是做科研,只是看生物的書。我看過一些美國歷史,少數(shù)歐洲歷史,另外,我還看過一些科學史,同時,我看過一些中國近代史?!?/p>
對人文社科的興趣讓饒毅保持著對社會事務的熱情,有人奇怪他為何能有如此多的精力和時間寫作科研以外的話題,他回應說:“我這個人體育很差,我也不喜歡喝酒、抽煙、喝茶。我有時間,在科學方面也有很大的興趣,包括對科學史的興趣。我對感興趣的東西會花時間看一點。”
盡管在學術上一板一眼,但饒毅絕對是一個“有趣”的人。2008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元旦晚會上,饒毅登臺和學生表演相聲,饒毅的表演水平不敢恭維,僅限于拿著稿子念,但大教授的真誠卻著實讓會場轟動了一番。
好友施一公用一個小故事說明了饒毅頑童般的個性。饒毅和施一公一家去京郊度假村休假,巧遇一個盛大的婚禮。施一公與饒毅聊了一會兒后,饒毅就“神秘”消失了,施一公一看,他竟然到婚禮上與賓客高談闊論起來。
饒毅的特別之處還在于他從不主張“為事業(yè)犧牲一切”之類的價值觀,相反,他希望學生們和他一樣,對家庭充滿責任感和深情。2013屆北大生命科學院本科畢業(yè)生的畢業(yè)典禮上,饒毅通過視頻連線致辭,主題是“家庭第一,事業(yè)第二”。
致辭中他說:“我今天只能連線、不能在生科院現(xiàn)場,是因為要與女兒、兒子在他們小時候熟悉的家中團聚?!瓕τ谖移綍r居住在東西兩半球的孩子來說,如果我不在,他們的聚會就缺了半邊天。我相信,你們以后,不僅會諒解、贊同,而且也會做出類似的決定?!?/p>
饒毅對學生們的期待,與電影《中國合伙人》宣揚的那種“出人頭地”觀完全不同,在他的眼里,如果更多人信奉“家庭第一,事業(yè)第二”,那么這個社會將更加健康。
饒毅為年輕人們塑造了另一個版本的“賽先生”形象,他是認真的,但又是有趣味的;他是溫和的,但又是得理不饒人的;有人愛他,有人恨他……無論外界的評價怎樣,饒毅自己最在意的,是年輕人們因他這個賽先生,而愛上真正的賽先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