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煥棠
摘 要:小學生的作文是習作,是最初步的、最淺近的文字表達。如果習作是一棵樹,那么,堂上小練筆就是樹枝樹葉。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個單元的習作與單元主題密不可分,借每組課文前面的“導語”來導向,告訴學生本單元的語言訓練重點,憑借課后思考練習題來導學、導練;“口語交際 習作”緊扣語文學習重點,追求語文學習的整體效益。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文字表達;整體效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296-01
在某些課堂教學中安排的小練筆,是根據所教課文的文本內容、思想價值、寫作特色而專門設計的一種當堂寫作練習。小練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這種教學手段的作用日益明顯。本文從以五年級下冊課堂小練筆為例,談談如何把握課堂小練筆與課文之間的讀寫結合。
一、有效補充,汲取寫作營養(yǎng)。
小練筆可以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師教學用書》指出,把練筆輻射到閱讀課上,經常寫寫感受、啟示,仿寫句、段、續(xù)寫結尾,自自然然地體現(xiàn)從讀學寫,讀寫結合。大多數課文都有語言空白點、情感空白點,無語卻有情。抓住這些空白點進行小練筆訓練,既填補了空白,又可以豐富人物形象,更體現(xiàn)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
《再見了,親人》課后小練筆:想象志愿軍戰(zhàn)士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再寫下來。編者找到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進行小練筆訓練,豐滿了學生心中志愿軍舍生取義、追求崇高生命價值的高大形象。在學生動筆前,我運用動情的語言和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與志愿軍送別”的場景中展開想象,眼前浮現(xiàn)出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舍身保護朝鮮人民的動人情景,筆下自然流淌出感人的話語。
二、模仿創(chuàng)新,開啟練筆資源。
我們都知道,要想讓學生把習作寫好,勤觀察、勤練筆是必不可少的。但按教材上安排的內容進行小練筆,那五年級下冊才四次小練筆就太少了,因此,小練筆訓練謹防陷入“唯課文”觀?!栋讞睢贰ⅰ对僖娏?,親人》、《威尼斯的小艇》、《古詩詞三首》等課安排了課后小練筆,教材的安排是非常有限的,關鍵還在于老師形成自主開發(fā)練筆資源意識。五年級,讀寫結合的形式應該是更豐富、更有內涵和深度,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尋求創(chuàng)新,寫段、編,或縮寫、擴寫、改寫、續(xù)寫,在典型處仿寫。如在學習文言文《楊氏之子》后,把文言文改寫成記敘文;把《晏子使楚》改寫成劇本。
三、難度適中,把片段練實
小練筆就是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教師以課文為例子來教學生寫作,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實踐中切實掌握漢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合理安排,小練筆也可以在語文課堂上演繹精彩。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往往因小練筆的設計不合理而衍生許多弊端。其中,難度的把據顯得非常重要。難度包括了寫作的篇幅、內容范圍、表達方法等。
《教師教學用書》指出,作文是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人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應幫助孩子認識習作是學習、生活的需要,是傾訴、表達的需要。所以,在明確小練筆的性質,它是課文學習的不效補充,也是為單元習作做鋪墊。這樣就不會對小練筆要求過高、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就不會讓學生對小練筆望而生畏。
四、善擇時機,在動情處做文章
善于選擇合適的小練筆時機,并盡可能在學生想寫時完成,使學生的小練筆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與語言訓練點、感情生長點結合的小練筆,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自然水到渠成。
《童年 冬陽 駱駝隊》一課,是讓學生領會語言表達特點的最好時機。把“體會觀察細致和表達生動”定為本課學習的重點,學生從“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這個語段中發(fā)現(xiàn)語言的規(guī)律,學習表達方法。我設計小練筆的主題是:“童年中充滿的小小的、傻傻的卻很有趣的事,你的童年中也有這樣的趣事。睜眼睡覺的金色、把菜蟲當零食……選擇一件寫下來與大家分享吧!”
從課文延伸到生活,將生活交引入心靈,從心出發(fā)進行真情表達。把小練筆正確定位、有的放矢,學生就會有新奇感、有興趣、有激情,寫作的時候才不會害怕和恐懼,真實的表達、精彩的演繹流淌于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