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芳
古人講“行善積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就是一心一意為他人著想,惡就是做對個人道德家庭社會乃至對國家不利的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就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與人為善,不僅是古代,更是現(xiàn)代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
詩人泰戈爾說:“每個嬰兒呱呱落地,都帶來了上帝并未對人類氣餒的消息?!泵總€人在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純凈如一方紙箋,透明得如燦爛的水晶。我始終堅信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教育和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的差別,教育對人與生俱來的善性的保持和發(fā)展顯得至關重要。學校開展的“日行一善”活動就是一種及早的善端教育,在孩子懵懂的心里撒播善的種子,能讓孩子的每一天都經歷善的洗禮,而當善言、善行成為一種如影隨形的習慣時,就能達到積善成德的目的,并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
一、尋源知善,孕育善的土壤
“日行一善”最早是由教育家陳鶴琴倡導的,旨在教育、引導學生回歸善的本質,啟迪美好的心靈,從“日行一善”到“日日行善”,積善成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學生如果能以自我意識為基礎,就能使善行變成一種自覺行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行善?,F(xiàn)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冷漠無情,袖手旁觀,隔岸觀火,對“善”的認識和理解是不夠的,極少數(shù)甚至出現(xiàn)了偏差。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哪些為“善”,這是“善行”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尋源知善”才能將“善行教育”的理念植入學生心田。
古代有位葛繁日行一善,后來官職太守職務,有人請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說:“如這里有條板凳,倒了礙人走路,就彎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比招幸簧?,哪怕是扶正板凳之“小善”,都能引導我們從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尋找善念,發(fā)現(xiàn)善源。
“人無有不善”,每個人心中都深埋著一顆善良的種子,需要愛護的陽光和呵護的雨露,才能使之茁壯成長。我們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善的內涵及行善的方法是多樣的。如幫助同學打掃衛(wèi)生,在公交車上讓個座,做一次家務,愛護小動物,保護環(huán)境等,這些都是在做善事,哪怕是你撿一片紙屑、借出一塊橡皮、說一句好話、給別人一個微笑,都是善的行為。
二、崇善思行,播撒善的種子
善心最終要以善的行動表現(xiàn)出來,學生只有大致經歷從感受善到向善再到行善這樣一個過程,才有可能形成善的品德。在日?;顒又校覀円浞职l(fā)揮師生的榜樣引領和示范作用,形成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互動模式。學校以“校園行善”、“家庭行善”、“社區(qū)行善”為三大活動版塊,激勵學生的存善之心、習善之行。
我們號召學生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每天堅持做一件好事,引導他們認識到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都蘊藏著“愛”。在校園、家庭、社會行善,可以做哪些“善事”,小學生可能之前受環(huán)境的影響,剛開始靠雙眼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我們通過教師、家長的配合,讓學生把一件件做過的善事記錄下來,然后仔細感受做好事為別人帶來方便的同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漸漸地,孩子們行善的范圍就會擴大,從校園到家庭再到社會,從身邊熟悉的人到路遇的陌生人再到遠方素未謀面的需要幫助的人……通過長期堅持做好事,長期記錄、感受,學生在頭腦中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標準,這樣從小形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為樂的良好習慣和優(yōu)秀品質,最終才能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三、弘善踐行,茁壯善的幼苗
歌德說:“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應當運用;光有愿望是不夠的,還應當行動。”好的教育形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做到有的放矢。我們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善念、擁有善心、實踐善行實現(xiàn)人格的品質優(yōu)化與完美,善雖小而必為,積善成德,完成由小善到德的質的飛躍,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善行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做到以下三個結合:
一是與傳統(tǒng)經典相結合。經典文化中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日三省吾身”等精髓若能陪伴孩子的成長,則將對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將“經典文化”布置在墻面上,發(fā)揮其無聲的育人功能;我們每學期開展大型的閱讀經典活動,讓學生誦經典,受益于經典,感悟善的文化魅力,夯實做人的根基。
二是與養(yǎng)成教育相結合。學校德育處用相機隨機記錄學生的善言、善行,留下美好的瞬間,并把這些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事跡在櫥窗展示,在電視臺展播,在校園營造崇尚“善”的濃郁氛圍,發(fā)揮榜樣示范力量,讓其他學生以此為鏡,清楚地認識自己身上的“不善”行為,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三是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班級種了一棵善行樹,每月設立“日行一善記錄”排行榜,學校設立“善行小天使”榜樣臺,定期對學生開展活動情況進行評比、表彰。學校期末評選出優(yōu)秀典型并進行大力表彰,讓學生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勵他們更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中。
四、揚善樹行,豐茂善的綠樹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做好事的快樂時,就逐步實現(xiàn)由“日行一善”到“天天行善”,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其他成員共同參與,起到“一個學校教育一批學生,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社會效應,構建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網(wǎng)絡,達到全社會參與、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在善待自然這一塊,我們大力宣傳善待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性。學校以《致家長的一封信》的形式發(fā)放垃圾分類的宣傳材料,并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家里做一回“小小環(huán)保員”,開展“全家垃圾分類總動員”,由學生向家長宣傳,讓家長明白一個城市的文明離不開一個家庭的文明,喚醒家庭的環(huán)保意識、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在生活中做好垃圾分類,正確分類投放垃圾,進一步提高家庭的文明素質。組織學生每周五把家里的廢紙、塑料、飲料罐等帶到學校,由學校統(tǒng)一分類回收出售,所得回收款存放在校綠色愛心基金,并將此用于幫助家庭貧困的孩子。另外,學校還和社區(qū)成立了長期的志愿服務項目,結合學校環(huán)境教育的特色,志愿者宣傳環(huán)保理念希望能夠盡最大努力形成人人向善、人人崇善的社會道德新風尚。
“學在于習,善在于行,德在于積”。日行一善重在實踐、貴在堅持,只有通過日積月累、耳濡目染的熏陶,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行善的快樂和幸福,才能真正培養(yǎng)行善、樂善的品質,最終形成“一人行善帶動一家行善,一校行善帶動一方行善,人人行善促進社會和諧”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