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春 王紅妮 陶詩順
(西南科技大學,綿陽,621010)
桉樹(Eucalyptus grandis)又名尤加利樹,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屬(Eucalypteae)植物的統(tǒng)稱,適應性強,耐旱耐貧瘠。在澳大利亞,即使在低碳、高鐵的貧瘠土壤上仍可看到100 m左右的巨桉[1-2]。由于桉樹木材和林副產品利用價值較高,投資回報率高,有利于發(fā)展山區(qū)經濟,各國都積極引進,并進行人工栽培。從19世紀開始,桉樹種子就在地中海沿岸發(fā)芽,并迅速向非洲、亞洲和美洲發(fā)展[3]。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20年代,安哥拉、津巴布韋、東非、印度的喀拉拉邦、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國已栽培大面積的巨桉人工林[4-5]。目前桉樹種植面積,約占全球人工林總面積的33.5%[6]。
我國引種巨桉始于最近幾十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省區(qū)均有零星栽培[7],在廣西東門林場先后引進桉樹174種,200多個種源,通過品種改良和高產綜合試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桉樹基因庫[8]。四川省于1968年開始將巨桉引種到豐都、國順國營林場,引種的巨桉表現(xiàn)了良好的適應性和經濟性狀[9]。1992年開始在盆地推廣,現(xiàn)已營建巨桉示范推廣林2900 hm2,成為四川桉樹的主要栽培種[10]。四川的桉樹栽培主要分布在川中、川南、川東南、川西南邊緣地帶的低山丘陵地段及部分溝槽地帶。
近年來,隨著桉樹種植面積的擴大,生態(tài)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11-13]。相關研究表明,桉樹大面積栽種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持水力變差、土壤表面板結、土地沙化等生態(tài)問題[14-17]。桉樹對土壤養(yǎng)分消耗較多,長期種植容易導致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不利于其它植被的生長和水土保持,在坡度較大的山地,常導致土壤侵蝕模數(shù)逐年升高,山體滑坡和洪澇等自然災害[18-21]。因此,深入研究桉林土壤養(yǎng)分、水分變遷規(guī)律,對丘陵山地桉林的可持續(xù)生產及生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目前,對人工桉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桉林土壤地力衰竭、桉林土壤水分過耗、桉林生態(tài)多樣性等問題,但對桉林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變遷規(guī)律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采用空間分布代替時間序列的方法,通過對四川盆地西南丘陵區(qū)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樹齡的人工桉林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進行取樣調查,研究其變遷規(guī)律,為當?shù)罔窳值目沙掷m(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安全維護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以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城區(qū)北部的嘉農鎮(zhèn)為試驗區(qū),試驗區(qū)面積4200 hm2。該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最高氣溫38.5℃,最低氣溫-2℃,年降水量1440 mm,日照時間約1086 h,全年無霜期330 d。嘉農鎮(zhèn)東部地貌以平壩為主,海拔低于400 m;西部以丘陵山地為主,海拔400~1315 m。森林資源主要分布于該鎮(zhèn)西部的燎原、白巖等6個村,樹種以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樹(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杉 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等為主,經濟林以水果、蠶桑為主。目前,嘉農鎮(zhèn)有桉林930 hm2,蓄積量4750 m3,年生長量1343 m3,受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持水量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嘉農鎮(zhèn)人工桉林面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本研究采用空間變異代替時間序列的方法進行取樣調查。在溝槽地(丘陵山脈交匯處)和坡地(丘陵陽面)分別選擇1、3、5、6年生桉樹人工林和自然混交林(共10處)作為樣點,進行土壤取樣(每處取樣三次),比較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樹齡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的變化,研究桉林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變遷規(guī)律。
土壤樣品采用挖剖面坑的方法,即在采樣點挖長120 cm、寬100 cm、深100 cm的土坑,將向陽面垂直削平作為觀察面進行取樣,0~20 cm,每10 cm取樣一次;20~100 cm,每20 cm取樣一次。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定,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采用氨氣敏電極法測定,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采用氫氧化鈉堿熔鑰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水分采用烘干法測定。土壤有效含水量采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ASW為0~100 m土層土壤有效含水量(mm),ASWi為第i土層土壤有效含水量(mm),n為所測定的最大土層數(shù),SWi為第i土層土壤濕度(%),WPi為第i土層土壤萎蔫濕度(%),Pi為第i土層土壤密度(g/cm3),Hi為第i土層的土層厚度(cm)。所有數(shù)據采用SAS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由圖1可知。丘陵坡地與溝槽平地桉林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總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表現(xiàn)為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顯著高于≥40~100 cm土層。但是,丘陵坡地桉林0~10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顯著低于溝槽平地桉林,≥40~6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幾乎不隨樹齡的增加而改變。
圖1 桉林與自然混交林0~10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比較
在溝槽平地,隨著樹齡的增加,桉林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顯著增加,其中:≥2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增加顯著低于0~20 cm土層;≥40~6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略有增加,但不顯著;≥60~10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沒有顯著變化。與1年生桉林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相比,3、5、6年生桉林0~2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增加 10.7%、20.1%、33.9%;≥2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增加5.8%、13.6%、17.5%;≥40~60 cm 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增加 0.1%、6.5%、5.3%。
在丘陵坡地,與1年生桉林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相比,3、5、6年生桉林0~2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增加 9.2%、20.3%、30.1%;≥2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增加4.3%、12.1%、25.3%;≥40~6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增加 0.2%、0.1%、0.2%。
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5年生桉林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偏低(1、2、3、5年生桉林0~40 cm 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在溝槽平地分別降低19.8%、18.4%、10.0%、0.4%,在丘陵坡地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分別降低 17.3%、16.3%、7.5%、0.1%。),6 年生桉林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差異不顯著。表明桉林和自然混交林均有利于表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
由圖2可知。溝槽平地和丘陵坡地人工桉林0~100 cm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變化趨勢一致,均隨樹齡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其中:0~40 cm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變化幅度顯著大于≥60~100 cm土層,溝槽平地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降低幅度顯著高于丘陵坡地。
圖2 桉林與自然混交林0~100 cm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比較
在溝槽平地,與1年生桉林相比,3、5、6年生桉林0~40 cm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15.2%、21.2%、24.2%,≥60~100 cm 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8.9%、14.5%、16.1%。
在丘陵坡地,與1年生桉林相比,3、5、6年生桉林0~40 cm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12.4%、19.1%、22.5%;≥60~100 cm 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9.2%、15%、12.1%。
與自然混交林地相比,5年生和6年生桉林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顯著降低,3年生桉林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略有降低,其降低程度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在溝槽平地,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3、5、6年生桉林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在0~40 cm土層分別減少-9.4%、7.2%、13.8%、20.7%,≥60 ~100 cm 土層分別減少-5.1%、4.2%、10.2%、17.8%。
在丘陵坡地,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3、5、6年生桉林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在0~40 cm土層分別減少-9.9%、3.7%、11.1%、16.7%,≥60 ~100 cm 土層分別減少-12.1%、-1.9%、4.7%、9.8%。
表明桉林對土壤氮素的消耗較自然混交林多,且消耗是由上層土壤逐漸向下層土壤擴展的。因此,在桉樹生長過程中,適當補充氮肥可減輕桉樹對深層土壤氮素的消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桉林地力下降的問題。
由圖3可知。溝槽平地和丘陵坡地人工桉林0~100 cm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變化趨勢一致,均隨樹齡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其中0~40 cm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變化幅度顯著大于≥60~100 cm土層,溝槽平地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降低幅度顯著高于丘陵坡地。
圖3 桉林與自然混交林0~100 cm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比較
在溝槽平地,與1年生桉林相比,3、5、6年生桉林0~40 cm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11.2%、19.6%、23.4%,≥60~100 cm 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1.9%、3.1%和5%。
在丘陵坡地,與1年生桉林相比,3年生、5年生和6年生桉林0~40 cm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15.2%、23.8%和 30.5%;≥60~100 cm 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1.9%、3.2%、3.2%。
與自然混交林地相比,5年生和6年生桉林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顯著降低,3年生桉林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略有降低,但差異不顯著。
在溝槽平地,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3、5、6年生桉林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在0~40 cm土層分別減少-9.2%、3.1%、12.2%、16.8%,≥60~100 cm 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0.1%、1.9%、3.1%、6.6%。
在丘陵坡地,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3、5、6年生桉林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在0~40 cm土層分別減少-14.1%、1.3%、13.5%和 22.8%,≥60~100 cm 土層土壤全磷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0.1%、1.4%、3.2%、3.9%。表明桉樹對土壤磷素的消耗較自然混交林多,且消耗是由上層土壤逐漸向下層土壤擴展的。
圖4表明,溝槽平地和丘陵坡地人工桉林0~100 cm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變化趨勢一致,均隨樹齡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其中0~40 cm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變化幅度顯著大于≥60~100 cm土層,溝槽平地土壤全鉀降低幅度顯著高于丘陵坡地。
圖4 桉林與自然混交林0~100 cm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比較
在溝槽平地,3、5、6年生桉林,0~40 cm 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分別較1年生桉林分別減少5.8%、10.7%、16.8%,≥60~100 cm 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1.0%、1.4%、2.1%。
在丘陵坡地,3、5、6年生桉林0~40 cm 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分別較1年生桉林減少3.6%、8.8%、15.1%;≥60~100 cm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 0.7%、1.5%、1.9%。
與自然混交林相比,5年生和6年生桉林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顯著降低,3年生桉林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略有降低,其降低程度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在溝槽平地,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3、5、6年生桉林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在0~40 cm土層分別減少-4.0%、2.0%、7.2%和 16.7%,≥60~100 cm 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0.7%、0.3%、0.8%和2.1%。
在丘陵坡地,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3、5、6年生桉林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在0~40 cm土層分別減少-0.6%、3.1%、8.2%和 18.3%,≥60~100 cm 土層土壤全鉀質量分數(shù)分別減少-0.2%、0.4%、0.6%和 1.8%。表明桉樹對土壤鉀素的消耗較自然混交林多,且消耗是由上層土壤逐漸向下層土壤擴展。
溝槽平地和丘陵坡地人工桉林土壤含水量變化趨勢相似,均隨樹齡增加而顯著降低。在溝槽平地,1、3、5、6年生桉林 0~100 cm 土層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別為 215、203、190 和 181 mm;在丘陵坡地,1、3、5、6年生桉林0~100 cm土層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別為189、181、173和167 mm;溝槽平地土壤有效含水量顯著高于丘陵坡地。
溝槽平地和丘陵坡地桉林對土壤水分消耗規(guī)律略有不同(圖5)。在溝槽平地,1~6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在丘陵坡地,1~3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3~6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60~10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
圖5 桉林與自然混交林0~100 cm土層土壤含水率比較
與自然混交林相比,桉林0~10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顯著降低。當樹齡達到6年時,在溝槽平地其土壤有效含水量較自然林減少18.7%,在丘陵坡地其有效含水量減少14.3%。表明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較自然林地多。
相關研究表明,3年以上樹齡的桉樹可吸收8 m以下的土壤水分,在地表不補給水分的情況下,桉樹吸收地下水供其生長發(fā)育常導致桉樹林地深層土壤水分虧缺[11,21]。本研究表明,在溝槽平地 1~6 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在丘陵坡地,1~3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3~6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60~10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
楊曾獎等[22-23]認為9年生桉林與自然混交林相比,其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增長0.19 g/kg。本研究表明,隨著樹齡的增加,桉林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顯著增加,其中:≥2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增加幅度顯著低于0~20 cm土層;≥40~6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略有增加,但不顯著;≥60~10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沒有顯著變化。與自然混交林相比,1~5年生桉林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偏低,6年生桉林差異不顯著。
與自然混交林相比,5~6年生人工桉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鉀質量分數(shù)均顯著降低。這與覃延南[24]、陳少雄等[25]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表明,隨著樹齡增加桉林0~40 cm土層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鉀質量分數(shù)降低幅度顯著大于≥60~100 cm土層,溝槽平地土壤全氮降低幅度顯著高于丘陵坡地。因此,在人工桉林的管理過程中適當加大氮、磷、鉀等肥料的投入力度,可緩解桉樹對深層土壤養(yǎng)分的消耗。
隨著樹齡的增加,桉林表層土壤(0~40 cm)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略有增加,深層土壤(≥60~100 cm)有機質質量分數(shù)增加不顯著;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鉀質量分數(shù)顯著降低,其中0~40 cm土層土壤全氮質量分數(shù)變化幅度顯著大于≥60~100 cm土層。在溝槽平地1~6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在丘陵坡地,1~3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3~6年生桉林對土壤水分的消耗以≥60~100 cm土層土壤水分為主。
[1]Zhang Yanhua,Sun Lifu,Hodgkinson K C.Decline of eucalypt trees in tablelands of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5,16(4):306-310.
[2]Gavran M,Parsons M.Australian Plantation Statistics[M].Canberra: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and Sciences,2011.
[3]David I.Forrester.Growth responses to thinning,pruning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s:A review of their production ecology and interaction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3,310:336-347.
[4]Forrester D I,Collopy J J,Beadle C L,et al.Interactive effects of simultaneously applied thinning,pruning and fertiliser application treatments on growth,biomass production and crown architecture in a young Eucalyptus nitens plantatio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67:104-116.
[5]Ryan M G,Stape J L,Binkley D,et al.Factors controlling Eucalyptus productivity:How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tand structure alter production and Carbon allocatio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0,259:1695-1703.
[6]Forrester D I,Collopy J J,Beadle C L,et al.Effect of thinning,pruning and Nitrogen fertiliser application on transpiration,photosynthesis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in a young Eucalyptus nitens plantatio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66:286-300.
[7]黃自偉.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問題及發(fā)展思路探究[J].現(xiàn)代園藝,2012(12):17-17.
[8]夏體淵,段昌群,張彩仙,等.桉樹人工林與鄰近區(qū)域群落土壤肥力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1):118-123.
[9]胡天宇.四川桉樹引種及良種選育[J].四川林業(yè)科技,1998(2):10-16.
[10]龔固堂.四川桉樹研究[J].四川林業(yè)科技,1992(3):9-19.
[11]廖容,鄧麗瑤,石薇.川西低山區(qū)天然林轉巨桉林后枯落物的持水特性[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2,51(13):2749-2751.
[12]張順恒,陳輝.桉樹人工林的水源涵養(yǎng)功能[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0,30(4):300-303.
[13]劉杰鋒.我國桉樹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態(tài)勢[J].桉樹科技,2009,26(2):50-61.
[14]楊民勝,李天會.中國桉樹研究現(xiàn)狀與科學經營[J].桉樹科技,2005,22(2):1-7.
[15]張艷華.澳大利亞東南部臺地桉樹恢復生態(tài)機理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03.
[16]溫遠光.連栽桉樹人工林植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關系的長期實驗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17]Forrester D I,Lancaster K,Collopy J J,et al.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Eucalyptus globulus is higher when grown in mixture with Acacia mearnsi[J].Tre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2012,26(4):1203-1213.
[18]Roden J S,Ball M C.The effect of elevated CO2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of two eucalyptus species exposed to high temperatures and water deficits[J].Plant Physiology,1996,111(3):909-919.
[19]Binkley D,Bashkin.Michael and ewers brent,influence of adjacent stand on spatial patterns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in eucalyptus and Albizia plantat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6,26(8):1501-1503.
[20]Bargli S S.Litter fall,nutrient return and leaf decomposition in an age serie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in central Himalaya[J].Oecologia Montana,1995,4(1/2):31-38.
[21]張斌,趙從舉,陳浩,等.海南西部桉樹人工林春季土壤水分時空變化研究[J].天津農業(yè)科學,2012,18(3):51-53.
[22]楊曾獎,鄭海水,翁啟杰.整地施肥對尾葉桉生長效應的研究[J].廣東林業(yè)科技,1996,12(2):10-13.
[23]徐大平,何其軒,楊曾獎,等.巨尾桉人工林地上部分凈生產力及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1997,10(4):365-372.
[24]覃延南.廣西沿海地區(qū)桉樹林地土壤養(yǎng)分現(xiàn)狀與評價[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8,37(2):88-91.
[25]陳少雄.桉樹人工林土壤養(yǎng)分現(xiàn)狀與施肥研究[J].桉樹科技,2009,26(1):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