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達,潘會芳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隨著勘探開發(fā)技術的不斷進步,油田開發(fā)動用的油層由以往的常規(guī)儲層逐漸向非常規(guī)儲層轉變,致密儲層已成為目前勘探開發(fā)的新目標。由于致密儲層勘探開發(fā)難度大,對其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致密油氣的概念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并且在砂巖儲層類型劃分上也不盡相同[1-5]。多數(shù)人將致密儲層孔隙度上限定為12%(或10%),空氣滲透率上限定為1×10-3μm2,但缺乏對致密儲層物性下限的明確界定。本文提出2種求取儲層物性下限的新方法,并將這2種方法相結合確定了研究區(qū)致密砂巖儲層的物性下限,同時利用儲層孔喉分布特征,驗證了該物性下限值符合研究區(qū)致密儲層實際情況。
到目前為止,已有很多種求取儲層物性下限的方法,包括經(jīng)驗統(tǒng)計法、含油產(chǎn)狀法、測試法、相滲曲線組合法、物性試油法、試油資料約束法等[6-11]。以上方法主要是基于常規(guī)砂巖儲層的研究提出的,缺乏針對致密砂巖儲層物性下限的求取方法。本文在對致密砂巖儲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儲層物性與產(chǎn)能相結合的統(tǒng)計法和致密砂巖臨界孔喉半徑與壓汞資料相結合的函數(shù)擬合法,并據(jù)此求取研究區(qū)致密砂巖儲層的物性下限。
比較成熟的求取儲層物性下限的經(jīng)驗統(tǒng)計法以巖心滲透率和孔隙度實驗測試資料為基礎,通常取值為低端孔滲累計儲滲能力丟失不超過總累計的5%,孔滲累計概率丟失10%。在應用該方法統(tǒng)計分析時,一般將研究對象油層儲層物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鮮有根據(jù)儲層產(chǎn)能狀況的差異性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本文利用儲層物性和產(chǎn)能相結合的方法求取致密砂巖儲層物性的下限(見圖 1、圖 2)。
圖1 本文經(jīng)驗統(tǒng)計法確定的工業(yè)油層物性下限
圖2 本文經(jīng)驗統(tǒng)計法確定的低產(chǎn)油層物性下限
考慮到研究區(qū)油層埋深主要分布在1 630~2 300 m,根據(jù)《勘探試油工作規(guī)范》,把產(chǎn)能大于1.0 t/d的儲層稱為工業(yè)油層,產(chǎn)能介于0.1~1.0 t/d的儲層為低產(chǎn)油層,產(chǎn)能小于0.1 t/d的儲層為干層。依據(jù)504個孔隙度與滲透率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按照本文方法,以累計概率丟失10%計算得到工業(yè)油層物性下限為孔隙度φ=7.20%,滲透率 K=0.050×10-3μm2(見圖 1);低產(chǎn)油層物性下限為 φ=4.50%,K=0.030×10-3μm2(見圖 2)。
致密儲層中的孔隙以納米級為主。納米級孔隙大大增強了流體在儲層中運動時的滲流阻力,因而,儲層喉道大小對內(nèi)部流體的滲流能力起控制作用[12-18]。能使原油分子在儲層中運動的最小喉道半徑即儲層臨界孔喉半徑,它影響著油氣在儲層中的賦存狀態(tài)及最終可動用程度。關于油氣在儲層孔隙中的運動,曾有人根據(jù)氣體熱力學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只有孔隙半徑達25 nm,氣體的熱力學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氣體分子才在孔隙中產(chǎn)生運動[19-21]。 鄒才能等[22]通過理論計算,提出蘇里格致密氣儲層臨界孔隙半徑為40 nm左右,而陜北長6井致密油儲層臨界孔隙半徑為54 nm。
研究區(qū)巖心核磁共振分析顯示,可動流體主要分布在孔隙半徑為0.05~3.00 μm的大孔內(nèi)。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據(jù)壓汞資料,通過最大孔喉半徑與孔隙度和滲透率的擬合函數(shù)關系,確定研究區(qū)致密儲層的含油臨界孔喉半徑為50 nm,從而確定致密儲層的孔隙度下限值為4.48%,滲透率下限值為0.023×10-3μm2。這一取值與按概率丟失10%統(tǒng)計低產(chǎn)油層儲層物性下限值近乎一致,因此,將該下限值作為高臺子油層致密儲層物性下限。
圖3 最大孔喉半徑與物性函數(shù)擬合關系
結合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對致密儲層空氣滲透率和孔隙度上限值的觀點,考慮到研究區(qū)實際生產(chǎn)情況,把孔隙度上限值定為12%。根據(jù)本文確定的致密儲層物性下限和工業(yè)油層物性下限,將致密儲層劃分為致密Ⅰ類、致密Ⅱ類和致密Ⅲ類儲層(見圖4)。研究區(qū)儲層孔喉分布情況見圖5。
圖4 儲層孔滲交會分類
圖5 研究區(qū)儲層孔喉分布情況
由圖5可見:研究區(qū)中低孔滲儲層分布峰值孔喉的半徑遠大于臨界孔喉半徑(見圖5a);致密Ⅰ類儲層分布峰值孔喉的半徑接近臨界孔喉半徑,有部分孔喉的半徑大于臨界孔喉半徑(見圖5b);致密Ⅱ類儲層分布峰值孔喉的半徑小于臨界孔喉半徑,有少部分孔喉的半徑大于臨界孔喉半徑(見圖5c);致密Ⅲ類儲層分布峰值孔喉的半徑遠小于臨界孔喉半徑,且?guī)缀跛锌缀戆霃骄∮谂R界孔喉半徑,為無效儲層(見圖5d)。由此可以說明,本文方法確定的致密儲層物性下限是可靠的。
1)針對致密砂巖儲層提出了2種求取儲層物性下限的新方法,即儲層物性與產(chǎn)能相結合的經(jīng)驗統(tǒng)計法和臨界孔喉半徑與壓汞資料相結合的函數(shù)擬合法。
2)采用2種方法最終確定的高臺子油層致密儲層物性下限為孔隙度為4.48%,滲透率為0.023×10-3μm2。并將致密儲層細分為致密Ⅰ類、致密Ⅱ類和致密Ⅲ類儲層。
3)本文確定的研究區(qū)高臺子油層致密儲層物性下限及細分的致密儲層類型,為該區(qū)致密油儲層評價研究及產(chǎn)能計算提供了重要的指標參數(shù)。
[1]鄒才能,陶士振,侯連華,等.非常規(guī)油氣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1-310.
[2]趙靖舟.非常規(guī)油氣有關概念、分類及資源潛力[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2,23(3):393-406.
[3]李道品.低滲透砂巖油田開發(fā)[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7:69-72.
[4]Spencer C W.Review of characteristics of low-permeability gas reservoirs in western United States[J].AAPG Bulletin,1989,73(5):613-629.
[5]Kazemi H.Low-permeability gas stands[J].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82,34(10):2229-2232.
[6]郭睿.儲集層物性下限值確定方法及補充[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4,31(5):140-144.
[7]侯雨庭,郭清姬,李高仁.西峰油田有效厚度下限研究[J].中國石油勘探,2003,8(3):51-54.
[8]崔永斌.有效儲層物性下限值的確定方法[J].國外測井技術,2007,22(3):32-35.
[9]張春,蔣裕強,郭紅光,等.有效儲層基質物性下限確定方法[J].油氣地球物理,2010,8(2):12-16.
[10]操應長,王艷忠,徐濤玉,等.東營凹陷西部沙四上亞段灘壩砂體有效儲層的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J].沉積學報,2009,27(2):230-237.
[11]馮明剛,嚴麗,王雪玲,等.元壩氣田長興組氣藏有效儲層物性下限標準研究[J].石油實驗地質,2012,34(5):535-538.
[12]萬濤,蔣有錄,林會喜,等.車西洼陷低滲透儲層孔隙結構特征及物性[J].斷塊油氣田,2010,17(5):537-541.
[13]國殿斌.東濮凹陷三疊系裂縫性砂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J].斷塊油氣田,2011,18(2):191-194.
[14]康立明,蘇道敏,曹林川.鄂爾多斯盆地元城地區(qū)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J].斷塊油氣田,2011,18(3):338-342.
[15]王旭,鄧禮正,張娟,等.富古地區(qū)下古生界儲層孔隙結構特征分析[J].斷塊油氣田,2010,17(1):49-52.
[16]解偉,張創(chuàng),孫衛(wèi),等.恒速壓汞技術在長2儲層孔隙結構研究中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11,18(5):549-552.
[17]李珊,孫衛(wèi),王力,等.恒速壓汞技術在儲層孔隙結構研究中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13,20(4):485-487.
[18]耿斌,胡心紅.孔隙結構研究在低滲透儲層有效性評價中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11,18(2):187-190.
[19]Ross D J K,Bustin R M.Shale gas potential of the Lower Jurassic Gordondale Member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Canada [J].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2007,55(1):51-75.
[20]Krishna R.Describing the diffusion of guest molecules inside porous structures[J].J.Phys.Chem.C.,2009,113:19756-19781.
[21]陳尚斌,朱炎銘,王紅巖,等.川南龍馬溪組頁巖氣儲層納米孔隙結構特征及其成藏意義[J].煤炭學報,2012,37(3):438-444.
[22]鄒才能,朱如凱,白斌,等.中國油氣儲層中納米孔首次發(fā)現(xiàn)及其科學價值[J].巖石學報,2011,27(6):1857-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