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名
體曾經報道過一個“游戲狂人”,他在南京浦口泰西路浪淘沙網吧連續(xù)呆了六個月,吃睡都在網吧里。前去采訪的記者作了這樣的描述:他臉色蒼白,頭發(fā)裹著灰,臉頰上長著胡子,衣服上面的污垢可以量出厚度,手指細如雞爪,下半身裹著條日夜不離身的毛毯,身后放著一只小皮箱和一個塑料袋,里面是幾件很臟的換洗衣服。據說他是從附近某所大學退學的大學生,六個月以來都在玩《魔獸世界》。每個月他能從游戲中賺五六百塊錢維持開銷,而他堅持的目的是要殺死“炎魔”拉格納羅斯……
當我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那位賭徒。他為了追求波林娜,毅然為她投身賭場,而當他可以得到愛的時候,卻已無法享受。他已經啟動了體內那種奇異的激情,成了一架不能自制的賭博機器。
德國科學家克利斯蒂安·布徹爾等人對賭徒和非賭徒作了賭博模擬試驗,并通過磁共振腦成像觀察他們腦部的獎賞區(qū)域活動狀況。結果發(fā)現,嗜賭一組人腦部獎賞區(qū)域活躍程度比非嗜賭者要高得多。另外,賭徒大腦中分泌的使人感到愉快的化學物質不能保持在正常水平,需要不斷地尋求新的賭博刺激,這與吸食毒品成癮基本相同。他們的快感來源于一種叫內啡肽的化學物質,其結構與嗎啡相似。
一些研究者認為,當我們的基本生理渴求獲得滿足之后,大腦中樞就會產生愉悅感。這種感覺會被傳遞到整個神經回路,令全身舒暢,從而完成一種報償機制。當生活中有某種行為能替代這種報償或成為新的報償時,它就可能讓人成癮。賭癮和網癮可能就是這樣的替代品。“網游上癮”由于各種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加入,要比人類直接的生理渴求復雜得多。
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了游戲,并投身其中。在網絡游戲出現之前,有的人同樣沉迷于各種游戲:圍棋、象棋、斗雞、蹴鞠或斗蟋蟀等。顯然我們要弄清楚,是否存在一種單純的叫做“電子游戲之癮”或是“網絡游戲之癮”的渴求激情?它是否是一個綜合體,包含了所有人都可能有的豐富的需求?
游戲開發(fā)設計者確實在研究人的各種需求?!坝螒蛲婕业幕緞訖C可以分為四種:挑戰(zhàn)、征服、體驗和交流?!笔⒋蠊镜募夹g官譚群釗說,“挑戰(zhàn)是指克服困難,完成游戲,比如打怪、升級、過關等;征服是指戰(zhàn)勝別的玩家,比如PK、各種對戰(zhàn)等;體驗是指獲得游戲體驗,比如扮演各種角色、參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交流則在網絡游戲中尤其明顯。”這樣的說法與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那個著名的“七個需求層次”的理論有頗多相合之處。譚群釗這里所說的基本動機顯然并不僅限于網絡或網絡游戲,而是與人自身愿望的達成機制,自然也是快感的獲得機制有關。那么:誰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