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城城,葉建云,周煥林
(1.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合肥市230009;2.浙江省送變電工程公司,杭州市310016)
浙江省送變電工程公司某工程施工所使用的起重機械為雙平臂抱桿,該抱桿的額定起重質(zhì)量為160 kg(鉤下質(zhì)量),考慮吊鉤總質(zhì)量25 kg,工作幅度3~30m,起吊鋼絲繩額定速度60m/min,起吊設備采用牽引機,起吊鋼絲繩規(guī)格為φ20×1 700m,自質(zhì)量1.56 kg/m,破斷拉力219 kN,吊鉤行程約263m,走4道鋼絲繩。抱桿設計的氣象條件設定為:最大工作風速10.8m/s,最大非工作狀態(tài)風速35m/s。工作狀態(tài)下,起吊繩允許偏擺橫向3°(垂直于起重臂方向),縱向3°(沿起重臂方向)。抱桿的最大使用高度265m(起重臂下平面至地面距離),塔身截面尺寸為2.4m×2.4m,其中最大鋼管規(guī)格φ203×16 mm2;三角形吊臂截面高1 250 mm,寬1 350 mm。平臂采用雙吊點形式,下支座下端采用法蘭形式與井架連接,各連接部位設置良導體,接地可靠。
典型的組立鐵塔施工方法有內(nèi)懸浮外拉線抱桿分解組塔法[1]、內(nèi)懸浮內(nèi)拉線抱桿分解組塔法[2]、內(nèi)懸浮外拉線搖臂抱桿與落地搖臂抱桿分解組塔法、塔式起重機分解組塔法、流動式起重機分解組塔法[3]及履帶吊和抱桿聯(lián)合施工法[4]。抱桿具有很好的施工適應性,是組立輸電高塔的重要起重機械。國內(nèi)通常采用的抱桿形式有落地四搖臂抱桿、落地雙平臂抱桿、內(nèi)懸浮雙搖臂抱桿、落地雙搖臂抱桿等[5]。229m高的蕪湖長江大跨越塔、257m高的馬鞍山長江大跨越塔、346.5m高的江陰長江大跨越塔和122.8m高的特高壓黃河大跨越塔等均采用了抱桿組立吊裝[6-15]。浙江省送變電工程公司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履帶吊與抱桿聯(lián)合施工法,根據(jù)不同工況的施工高度選擇吊裝方式,高度低的時候采用履帶吊,達到一定高度后采用抱桿吊裝。
抱桿如圖1所示。依據(jù)抱桿運行技術(shù)參數(shù),從數(shù)值模擬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出發(fā),進行以下約定。
圖1 抱桿和鐵塔示意圖Fig.1 Sketch map of holding pole and tower
平臂的水平投影位置(即為回轉(zhuǎn)角度——上回轉(zhuǎn)體與下回轉(zhuǎn)體間的夾角)分為工作狀態(tài)0°、22.5°、45°,見圖2;非工作狀態(tài)下:0°,加錨固繩。
圖2 平臂位置示意圖Fig.2 Sketch map of flat arm's position
風向:垂直于平臂的風向為0°方向;平行于平臂的風向為90°方向;上述二者的角平分線方向為45°方向,如圖3所示。
圖3 風向示意圖Fig.3 Sketch map of wind direction
起吊繩偏離方向:工作狀態(tài)下起吊繩允許偏擺橫向3°(垂直于起重臂方向),縱向3°(沿起重臂方向),如圖4所示。
通過對抱桿吊裝施工工藝和當?shù)貧庀筚Y料的分析,選取以下工況為校核工況。
圖4 起吊繩偏離方向示意圖Fig.4 Sketch map of hoisting rope deviation
(1)最終位置非工作工況A(平臂0°)。在平臂24m 處對稱錨固于地面;風向:45°、90°;風速:22,24.5,28.5m/s。
(2)最終位置非工作工況B(平臂22.5°)。風向:0°;風速:24.5,28.5,35m/s。
(3)最終位置非工作工況C(平臂45°)。風向:0°;風速:24.5,28.5,35m/s。
(4)初始位置工作工況A(平臂0°)。風向:0°、45°、90°;吊重荷載:16 t/16 t、16 t/8 t、8 t/0 t。
(5)初始位置工作工況B(平臂22.5°)。風向:0°、45°、90°;吊重荷載:16 t/16 t、16 t/8 t。
(6)初始位置工作工況C(平臂45°)。風向:0°、45°、90°;吊重荷載:16 t/16 t、16 t/8 t、8 t/0 t。
(7)最終位置工作工況A(平臂0°)。風向:0°、45°、90°;吊重荷載:16 t/16 t、16 t/8 t、8 t/0 t。
(8)最終位置工作工況B(平臂22.5°)。風向:0°、45°、90°;吊重荷載:16 t/16 t、16 t/8 t。
(9)最終位置工作工況C(平臂45°)。風向:0°、45°、90°;吊重荷載:16 t/16 t、16 t/8 t、8 t/0 t。
其中工作工況校核風速為10.8m,風向考慮最不利情況(自較輕吊裝側(cè)吹向較重吊裝側(cè));最終位置工作高度為266.153m,即雙平臂離地面的距離為266.153m,初始位置工作高度為85.153m,也即雙平臂離地面的距離為85.153m。
分析計算時考慮的荷載主要有:重力荷載、風荷載、吊重(包括吊鉤、吊繩的質(zhì)量)。重力載荷考慮1.1的調(diào)整系數(shù)和1.1的動力系數(shù)。風載荷計算綜合考慮了相關規(guī)范、抱桿高度、結(jié)構(gòu)特性及當?shù)氐臍夂驐l件。根據(jù)《電力建設安全工作規(guī)程》規(guī)定:六級及以上大風不得進行高處作業(yè),同時氣象統(tǒng)計資料顯示近年來當?shù)氐淖畲箫L速為35m/s,故抱桿設計的氣象條件為:工作狀態(tài)的最大計算風速為10.8m/s,非工作狀態(tài)最大計算風速為35m/s。
根據(jù)抱桿的實際形態(tài),建立非線性有限元模型。其中主體、雙平臂、桅桿采用梁單元模擬,即利用beam188單元模擬主桿、斜腹桿、加強桿、弦桿等,桿件之間的連接默認為剛接。拉桿、腰環(huán)和錨固繩等只承受拉力的構(gòu)件采用link10單元模擬,與主體或平臂的連接默認為鉸接。平臂與回轉(zhuǎn)塔身連接處設立耦合重合節(jié)點,釋放端點轉(zhuǎn)動自由度,使模型更準確地反應抱桿作業(yè)時的受力和位移的情況。主桿與地面為固接,沿主桿每隔一段間距設置附著腰環(huán),減小主桿的自由高度。最終位置工況模型單元總數(shù)為11 236,節(jié)點數(shù)為6 636。計算時依據(jù)上述不同的工況,對模型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建立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計算模型Fig.5 Computation model
對各工況施加重力載荷、風載荷、吊重(包括吊鉤、吊繩),定義相應載荷工況。起吊繩偏離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施加。
設吊重(包括吊鉤、吊繩)為G,橫向偏離荷載F1=G·tanα1(α1為橫向偏離角度),F(xiàn)2=G·tanα2(α2為縱向偏離角度)。
通過非線性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確定風向45°、90°為典型工況,其子工況最大位移計算結(jié)果、井架上拔力計算結(jié)果分別見表1、表2。
表1 最大位移計算結(jié)果Tab.1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mm
表2 井架上拔力計算結(jié)果Tab.2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ension on derrick kN
從表1中可以看出,工作工況在風向45°和90°不平衡吊時整體位移較大,有2個主要原因:一方面,偏載導致較大的不平衡彎矩;另一方面,較大的迎風面積產(chǎn)生較大的水平風載,使整體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較大彎曲變形。平衡吊裝相比較于偏載吊裝可顯著減小系統(tǒng)最大位移。
從表2中可以看出,初始位置工作工況B在風向45°、16/8 t不平衡吊,非工作工況A在風向45°和90°、24.5m/s風速及以上時上拔力均超出了控制的1 018 kN。
根據(jù)計算結(jié)果,在滿足最大位移、上拔力、腰環(huán)拉力及平臂應力設計要求的工況中選取較不利的幾種工況進行線性屈曲分析,即通過有限元分析軟件對較不利的工況進行線性穩(wěn)定性分析,得出其特征值。特征值又稱為屈曲因子或者安全系數(shù),結(jié)構(gòu)失穩(wěn)時的屈曲荷載為屈曲因子乘以給定的荷載。當屈曲荷載大于1時說明作用于結(jié)構(gòu)上的荷載必須增大才能引起結(jié)構(gòu)失穩(wěn)。具體計算詳見表3。
表3 線性屈曲分析計算結(jié)果Tab.3 Calculation results of linear buckling analysis
表3表明,抱桿體系屈曲因子均大于6倍以上,穩(wěn)定安全性高。
最終位置非工作工況A在平臂24m處進行了錨固,通過計算了解到,該錨固狀況下的井架上拔力在風速為 24.5,28.5m/s、風向45°和風速為 28.5m/s、風向90°時超過了1 018 kN的上拔力限值要求。建議此工況下,雙平臂采用隨風轉(zhuǎn)動的措施;當抱桿雙平臂隨風轉(zhuǎn)動風速33m/s及以上時亦不能滿足上拔力要求,此時,施工單位調(diào)整工作方案,采取降抱桿處理。針對降低抱桿高度的模型進行驗算,結(jié)果見表4。
表4 降抱桿處理計算結(jié)果對比Tab.4 Calculation results result comparison for pole at different height
表4表明,抱桿降低工作高度后,整體位移、井架軸力、腰環(huán)拉力均減小。抱桿結(jié)構(gòu)下降4m即可以滿足設計要求,說明降抱桿措施得當。
本文介紹了浙江省送變電工程公司施工用抱桿的計算工況和作用載荷,并利用大型有限元程序?qū)ΡU結(jié)構(gòu)進行了非線性有限元分析。通過結(jié)構(gòu)分析,發(fā)現(xiàn)了不滿足控制條件的工作工況,并給出了解決措施。分析結(jié)果對施工方案的制定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紤]到抱桿系統(tǒng)安全性要求極高,通過對雙平臂抱桿的計算得出以下建議。
(1)平臂端部、回轉(zhuǎn)支撐和桅桿頂部板材及平臂根部與滑輪軸連接處,計算建模時都存在自由度耦合和結(jié)構(gòu)合理等效簡化,這些部位應力計算結(jié)果均較大,應該加強該部位銷軸、連接板和焊縫的外觀檢查。抱桿井架上拔力最大的位置一般出現(xiàn)在第1道腰環(huán)附近,應注意加強該部位的維護檢修。
(2)在施工過程中應確保腰環(huán)合理打設,其鋼絞線及圓鋼(雙鉤)道數(shù)和型號不應低于計算時采取的數(shù)據(jù)。隨著輸電塔和抱桿的升高要及時打設腰環(huán)。
(3)密切關注惡劣天氣狀況對工程施工的不良影響,加強氣象監(jiān)測,嚴禁大風和冰雪災害天氣時工作。
(4)抱桿的結(jié)構(gòu)性能可以采取現(xiàn)場試驗的方法,通過位移觀測和應力檢測,來進一步分析驗證。
[1]李慶林.特高壓輸電線路鐵塔組立抱桿的方案選擇[J].電力建設,2007,28(3):29-33.
[2]郎福堂,郭昕陽.組合式抱桿組立大跨越鐵塔施工技術(shù)[J].電力建設,2007,28(11):25-30.
[3]劉利平,張茂盛.大截面、大荷載、長抱桿在1000kV線路組塔施工中的應用[J].東北電力技術(shù),2009(10):7-12.
[4]邱強華,葉建云,黃超勝,等.大型履帶吊在高塔組立中的應用[J].電力建設,2010,31(5):122-125.
[5]黃超勝,丁仕洪,汪國林,等.370m高塔抱桿內(nèi)拉線的研究與應用[J].電力建設,2011,32(8):122-127.
[6]夏紹凱,楊韶明,牛忠榮.電測法分析大型吊裝抱桿的應力狀態(tài)[J].工程與建設,2006,20(6):694-696.
[7]黃成云,黃朝永,崔青松,等.多檔連續(xù)整體裝配式架線方法[J].電力建設,2008,29(1):34-35.
[8]熊織明,鈕永華,邵麗東.500kV江陰長江大跨越工程施工關鍵技術(shù)[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6,30(1):28-34.
[9]熊織明,邵麗東,吳建宏,等.346.5m輸電高塔施工技術(shù)[J].特種結(jié)構(gòu),2004,21(3):18-21.
[10]黃成云,朱冠旻,殷傳儀.特高壓黃河大跨越鐵塔塔頭吊裝[J].電力建設,2008,29(4):20-23.
[11]鄭懷清,熊織明,王曦辰,等.1000kV交流特高壓線路鐵塔組立技術(shù)[J].電網(wǎng)技術(shù),2008,32(20):15-19.
[12]黃成云,朱立明,丁宗保,等.特高壓鋼管塔軌道運輸方案[J].電力建設,2010,31(9):71-73.
[13]丁仕洪,周煥林,葉建云,等.某大跨越高塔抱桿的非線性有限元靜力分析[J].特種結(jié)構(gòu),2011,28(3):46-49.
[14]汪瑞,周煥林,秦大燕,等.扣塔組立用抱桿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J].鋼結(jié)構(gòu),2012,27(6):54-57.
[15]周煥林,葉建云,羅義華.舟山大跨越高塔抱桿現(xiàn)場實驗[J].電力建設,2009,30(8):63-65.
[16]趙世興,李新民,張存有.750kV送電線路鐵塔內(nèi)懸浮外拉線抱桿施工工藝與控制[J].中國電力,2009,42(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