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強, 黃國梁
(1.南京工業(yè)大學 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09;2.無錫高頓傳感技術有限公司 無錫(濱湖)國家傳感信息中心,江蘇 無錫 214131)
CO是一種無色、無嗅、有毒且易燃易爆的氣體,它的存在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工業(yè)生產煤氣、煉鋼、煉焦、燒窯、礦井作業(yè)、礦山爆破以及化工等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均有機會接觸到CO。日常生活中,煤爐、煙囪堵塞、煤氣紅外線取暖器、煤氣灶及家用天然氣灶漏氣等均有可能產生CO[1]。
傳統(tǒng)的半導體式CO探測器利用半導體材料表面吸附、脫附氣體分子會引起半導體電導的變化的原理來檢測氣體的濃度。長期以來,半導體式CO氣體探測器以其靈敏度高、響應時間短、經濟可靠等特點而得到迅猛發(fā)展。但是,由于其對氣體的選擇性差,穩(wěn)定性差,導致其誤報的概率大,且如果長時間沒有遇到CO將會因為氧化而對CO變得不靈敏[2]。除此之外,這類儀器的輸出信號是非線性的,對于儀器的標定有一定的困難。
本文研制的電化學式CO探測器以低功耗、超高速的微處理器C8051F120為采集、運算和控制核心,結合使用無錫高頓傳感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CO—7G燃料電池型電化學CO傳感器,實現(xiàn)對CO濃度的實時檢測和顯示。同時,探測器還具有三路繼電器輸出,可以在發(fā)現(xiàn)CO氣體的時候采取相應的報警和控制措施;同時一路4~20 mA模擬輸出,可以實現(xiàn)遠距離監(jiān)測CO濃度。
CO探測器的基本硬件結構如圖1所示,主要有信號調理模塊、按鍵和顯示模塊、數(shù)據(jù)采集和控制模塊、4~20 mA輸出模塊、光報警模塊。該系統(tǒng)的主要原理是:CO傳感器CO—7G產生與CO濃度呈線性關系的電流,經信號調理電路轉換成電壓,使用單片機C8051F120的12位A/D轉換模塊采集調理電路輸出的電壓,并計算成濃度顯示在數(shù)碼管上;同時,通過單片機本身自帶的12位D/A轉換模塊將濃度信息轉換為電壓,并輸入到4~20 mA電路,產生4~20 mA電流;在整個檢測過程中,如果濃度達到限定值,則開啟相應的繼電器,并啟動光報警電路。
圖1 硬件電路框圖
1.2.1 CO—7GCO電化學傳感器
無錫高頓傳感技術有限公司制造的CO—7G電化學氣體傳感器用于準確檢測體積分數(shù)為1×10-6CO氣體。CO—7G在適用溫度范圍內漂移很小,對濕度和氣壓變化不敏感,響應時間短,呈穩(wěn)定的平臺形響應,具有優(yōu)越的準確性和長期穩(wěn)定性。
電化學CO氣體傳感器采用密閉結構設計,其結構是由電極、過濾器、透氣膜、電解液、電極引出線(管腳)、殼體等部分組成。CO氣體傳感器與報警器配套使用,是報警器中的核心檢測元件。當CO擴散到氣體傳感器時,通過電極上的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建立電化學平衡,反應產生的電流與CO氣體的濃度呈正比,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CO+H2O=CO2+2H++2e-(工作電極),
O2+4H++4e-=2H2O(對電極)[3].
當氣體濃度發(fā)生變化時,氣體傳感器的輸出電流也隨之呈正比變化,經報警器的中間電路轉換放大輸出,以驅動不同的執(zhí)行裝置,完成聲、光和電等檢測與報警功能,與相應的控制裝置一同構成了環(huán)境檢測或監(jiān)測報警系統(tǒng)。
1.2.2 核心單片機C8051F120
CO電化學傳感器的輸出電流是微安級的,為了能夠實現(xiàn)對微安級電流的精確采集,A/D轉換的精度至少要達到10位以上。該CO探測器主要應用在煤礦、石油、化工等領域,這些領域對系統(tǒng)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介于以上兩點,本系統(tǒng)使用的單片機必須是一種高速、低功耗并且具有高精度A/D轉換模塊的單片機。C8051F120完全符合以上要求,它具有一個高速8051微控制器內核,最高執(zhí)行速率可以達到100 MIPS,128 kB的分區(qū)FLASH,256 bytes數(shù)據(jù)RAM,8 k的外部數(shù)據(jù)存儲地址空間和外部存儲接口;同時它還擁有一個12位的逐次逼近型A/D轉換模塊;整個單片機采用3.3V供電,功耗低于一般5 V供電的單片機[4]。
圖2為CO—7G信號調理電路[5],當有CO擴散到傳感器時,傳感器便有電流輸出,其強度與CO的濃度呈正比,方向如圖中i所示。電流經過R2和U2組成的電流電壓轉換電路轉換成電壓,電壓大小與電流強度呈正比,即與CO濃度呈正比。經過R2和U2輸出的電壓再經過U1,R1,R6組成的反相放大電路放大10倍,這樣在輸出端便得到了適合單片機采集的模擬電壓。假設輸出電壓為Vout(單位V),傳感器產生的電流強度為i(單位μA),方向如圖所示,則輸出電壓與傳感器產生的電流的關系為
Vout=2.5-0.1i(μA).
CO—7G傳感器的標稱靈敏度為85.911 μA·L/mg,由此可以推斷出:若探測器量程為0~0.117 mg/L,則信號調理電路輸出的電壓范圍為2.5~1.5 V,而單片機ADC的參考電壓為3.3 V,完全能夠采集該范圍的電壓。
圖2 CO—7G信號調理電路
電路中的運算放大器OP295和LT1635均為高精密、低功耗、軌對軌輸出運算放大器,且增益帶寬窄,非常適合低頻直流小信號的放大。2個運放均可使用單電源供電,這也為電源電路的設計減小了負擔。
圖3為按鍵和顯示電路。
圖3 按鍵和顯示電路
數(shù)碼管采用PNP型三極管S8550控制,8個段碼接到單片機的P3口,3個位碼接到單片機的P20~P22口,設置單片機P3口和P2口為推挽輸出,當某位位碼輸出低電平,同時P3口送出相應段碼,便可以在某一位上顯示相應的段碼。
按鍵使用常開式磁性開關,當磁鐵靠近按鍵時,按鍵閉合,當磁鐵遠離按鍵時,按鍵斷開。按鍵接到單片機的P10口,配置P10口為數(shù)字輸入,并將外部中斷0配置到P10腳,當按鍵按下時,便會觸發(fā)外部中斷0,在中斷服務程序中判斷有無按鍵按下。
圖4為4~20 mA輸出電路。
圖4 4~20 mA輸出電路
探測器使用4~20 mA遠距離傳輸氣體濃度信息,4 mA代表0 mg/L,20 mA代表滿量程濃度。采用電流傳輸信號的原因是:信號傳輸不容易受干擾,且電流源內阻無窮大,導線電阻串聯(lián)在回路中不影響精度,在普通雙絞線上可以傳輸數(shù)百米遠。本系統(tǒng)使用集成芯片AD694實現(xiàn)4~20 mA。AD694是一種單片電壓—電流轉換器,能夠將輸入電壓信號轉換成標準的4~20 mA信號。
本系統(tǒng)的軟件開發(fā)環(huán)境為Keil C51,整個系統(tǒng)采用模塊化思想編程,主要有顯示模塊、數(shù)據(jù)采集模塊、數(shù)據(jù)處理模塊、溫度校正模塊、繼電器控制模塊、按鍵模塊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數(shù)據(jù)采集和數(shù)據(jù)處理模塊。數(shù)據(jù)采集模塊通過過采樣的方法提高ADC的精度,數(shù)據(jù)處理模塊采用均值濾波法提高探測器的準確性。由于傳感器對氣體的響應會受溫度的影響,所以,本系統(tǒng)采用數(shù)字溫度傳感器DS18B20采集溫度信息,并配合軟件對溫度的影響進行校正[7]。
為了檢測探測器的準確性,進行了以下實驗:取4臺探測器(依次編號1#,2#,3#,4#),在20 ℃,標準大氣壓的環(huán)境下,分別通入0.058,0.117 mg/L的CO氣體(流量1 L/min ),探測器的讀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探測器準確性實驗數(shù)據(jù)
由表2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對于給定的CO氣體,4臺探測器所測得的氣體濃度的誤差均沒有超過0.001 16 mg/L,所以,探測器的準確性是很好的。
為了檢測探測器的長期穩(wěn)定性,進行了以下實驗:取4臺探測器(依次編號1#,2#,3#,4#),在20 ℃,標準大氣壓的環(huán)境下,分別通0.058 2 mg/L的CO氣體(流量1 L/min),探測器的讀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探測器長期穩(wěn)定性實驗數(shù)據(jù)1
1個月后(27 天),再次通0.058 2 mg/L的CO氣體(流量1 L/min),探測器的讀數(shù)如表3所示。
表3 探測器長期穩(wěn)定性實驗數(shù)據(jù)2
綜合表2和表3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結論:在1個月的時間內4臺探測器對0.058 2 mg/L的CO響應偏差均沒有超過全量程(0.116 4 mg/L)的5 %(即0.005 82 mg/L),所以,探測器具有較好的長期穩(wěn)定性。
本文設計的CO探測器采用高靈敏度、高可靠性以及響應迅速的電化學CO傳感器CO—7G,低功耗、高性能單片機C8051F120,實現(xiàn)了對CO濃度的準確測定與快速報警。
4~20 mA模塊用于遠程監(jiān)測CO氣體濃度,繼電器模塊用于對報警信息做出相應動作。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這種CO探測器的誤差小于0.001 16 mg/L,在長期連續(xù)使用的過程中,其誤差小于0.005 82 mg/L,與傳統(tǒng)CO探測器相比具有響應速度快、穩(wěn)定性好、測量精度高等優(yōu)勢,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長倫,何建波,劉錦淮.新型電化學CO氣體傳感器的研制[J].傳感器技術,2004,23(5):32-35.
[2] 周化仁,吳震春,王曉平.氣敏半導體傳感器在CO報警器中的應用[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1993,22(1):62-69.
[3] 郭 奇,路林吉.無線CO電化學傳感器應用設計[J].自動化儀表,2012,33(3):73-75.
[4] 潘琢金,施國君.C8051FXXX高速SOC單片機原理及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5] 王廣平,于海勛,王 凱.基于單片機C8051F005的一氧化碳傳感器[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09(8):27-29.
[6] 付金龍,朱林劍.電壓/電流轉換器AD694原理及應用[J].電測與儀表,2000,37(11):50-53.
[7] 朱前偉,孫小進,趙小兵,等.基于單片機的一氧化碳傳感器的設計[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9,17(7):1445-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