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榮
(甘肅省會寧縣馬鈴薯產(chǎn)業(yè)辦公室,甘肅 會寧 730700)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養(yǎng)農(nóng)業(yè)區(qū),海拔1450~2400m,年平均氣溫8.1℃,無霜期121~173d,年降水量328~433mm,基本集中在夏秋兩季,年蒸發(fā)量1600~1800mm。干旱是制約會寧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主要因素。為進一步探索不同起壟覆膜方式對馬鈴薯的增產(chǎn)作用,我們進行了相關試驗,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地膜厚0.01mm,幅寬90、120cm,蘭州石化宏達公司塑料薄膜廠生產(chǎn)。指示馬鈴薯品種為莊薯3號。
試驗設在會寧縣中川鄉(xiāng)高陵村王河社旱川地。土壤為黃麻土,質地中壤,肥力中等,前茬冬小麥。共設7個處理,處理①為全膜平鋪寬窄行種植。用幅寬120cm的地膜全地面平鋪覆蓋,用打孔播種器按寬行70cm、窄行40cm破膜播種。處理②全膜雙壟在M型大壟上種植。大壟寬70cm、高20cm,壟中間開10cm深的集雨溝,小壟寬40cm、高15cm,用幅寬120cm的地膜全地面覆蓋,地膜在小壟中間相接,用打孔播種器在集雨溝兩邊距壟邊15cm處各點播1行。處理③全膜雙壟在大壟壟側種植。大壟寬70cm、高20cm,小壟寬40cm、高15cm,用幅寬120cm的地膜全地面覆蓋,在大壟壟側用打孔播種器破膜播種。處理④半膜壟作種植。壟寬70cm、高20cm,壟間距40cm,用幅寬90cm的地膜覆蓋壟面,用打孔播種器在壟上距壟邊15cm處各點播1行。處理⑤半膜平鋪,寬窄行種植。寬行70cm,窄行40cm,用幅寬90cm的地膜寬行覆蓋,用打孔播種器按寬行70cm,窄行40cm破膜播種。處理⑥露地壟作,起壟方式同處理④,壟上距壟邊15cm處各點播1行。處理⑦露地寬窄行種植(CK),寬行70cm,窄行40cm。
試驗隨機區(qū)組排列,每處理為1小區(qū),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0.8m2(7.0m×4.4m)。2012年3月10日旋耕滅茬整地施肥,施尿素225.0kg/hm2、普通過磷酸鈣937.5kg/hm2,平整地面后起壟鋪膜。2012年5月12日按試驗設計播種,每小區(qū)設4個種植帶幅,株距35cm,留苗5.2萬株/hm2。生育期其它管理措施同當?shù)卮筇?。于播種期、苗期、團棵期、初花期、收獲期分別用土鉆在馬鈴薯種植行分層(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取樣,按GB7172-87標準測定土壤水分,計算馬鈴薯不同生育期各處理0~100cm土層土壤的平均含水量。馬鈴薯成熟后連續(xù)取10株考種,按小區(qū)單收計產(chǎn)。
由圖1、表1、圖2可以看出,起壟(覆膜)后至播種前降水38.8mm,播種期土壤含水量除處理①低于處理⑦(CK)外,其余處理均高于對照,其中以處理④、處理②、處理③相對較高,分別較對照高16、15、12g/kg。播種到苗期降水11.0mm,苗期土壤含水量處理①、處理⑤呈上升趨勢,其余處理均呈下降趨勢;且各處理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⑤最高,較對照高16g/kg。苗期到團棵期降水25.9mm,團棵期土壤含水量除處理④呈下降趨勢且低于對照外,其余處理均呈上升趨勢且高于對照,其中以處理②、處理③相對較高,分別較對照高19、17g/kg。團棵期到初花期降水59.5mm,初花期土壤含水量除處理④保持不變、處理⑤呈上升趨勢外,其余處理均呈下降趨勢;各處理除處理①低于對照,其余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⑤、處理②相對較高,分別較對照高29、27g/kg。初花期到收獲期降水205.8mm,收獲期土壤含水量除處理③保持不變、處理⑤呈下降趨勢外,其余處理均呈上升趨勢;且處理①、處理③低于對照,處理④與對照相同,其余處理均高于對照;其中以處理⑥、處理②相對較高,分別較對照高14、10g/kg。
圖1 馬鈴薯全生育期降水量
表1 不同處理馬鈴薯各生育期0~100cm土層土壤平均含水量g/kg
圖2 不同處理馬鈴薯各生育期0~100cm土層土壤平均含水量
由表2可以看出,株高除處理⑤低于對照外,其余處理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④、處理③相對較高,分別較對照高14、10cm。單株結薯數(shù)各處理均較對照多,以處理②最多,為8.2個,較對照多2.2個;其次是處理⑤、處理④,分別較對照多1.4、1.3個。單株薯重各處理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②最高,為1.237kg,較對照高0.695kg;其次是處理③、處理⑤,分別較對照高0.363、0.345kg。最大薯重處理⑤、處理⑥低于對照,處理④與對照相同,其余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③最高,為0.65kg,較對照高0.25kg;其次是處理②、處理①,分別較對照高0.11、0.10kg。商品薯率各處理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②最高,為83.02%,較對照高22.69百分點;其次是處理①、處理③,分別較對照高21.07、15.91百分點。
由表3可見,馬鈴薯折合產(chǎn)量各處理均高于對照,以處理②最高,為41233.8kg/hm2,較對照增產(chǎn)64.94%;其次是處理③,為38051.9kg/hm2,較對照增產(chǎn)52.20%。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間差異顯著(F0.05=2.996<F=3.693<F0.01=4.821),重復間差異不顯著(F=1.964<F0.05=3.885)。進一步多重比較表明,處理②與處理③、處理⑤、處理①、處理④差異不顯著,與對照及處理⑥差異極顯著;處理③與處理⑤、處理①、處理④差異不顯著,與對照及處理⑥差異顯著。
表3 不同處理的馬鈴薯產(chǎn)量
表2 不同處理的馬鈴薯主要經(jīng)濟性狀
試驗結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雨養(yǎng)農(nóng)業(yè)區(qū),起壟覆膜能有效提高耕層土壤含水量,促進馬鈴薯生長,增加單株結薯數(shù)量,提高單株生產(chǎn)能力及商品薯率,增產(chǎn)效果顯著。以全膜雙壟在M型大壟上種植方式的馬鈴薯折合產(chǎn)量最高,達41233.8kg/hm2,較對照露地寬窄行種植方式增產(chǎn)64.94%;其次是全膜雙壟在大壟壟側種植方式,為38051.9kg/hm2,較對照增產(chǎn)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