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濤
翻過壯美的米拉山口雪山,汽車開始進入墨竹工卡縣界內。山頭上,一條條彩色經(jīng)幡,迎著山風飄舞。山腳下,日多河水晝夜不停奔流,直到匯入拉薩河。日多鄉(xiāng)中心小學就坐落在這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之中。
到達日多鄉(xiāng)小學的時候,學校剛放暑假,孩子們都回家了。宋玉剛從60公里外的縣城乘坐長途汽車趕到學校,眼前的他小個子,衣著樸素,由于久經(jīng)高原的風霜,皮膚顯得暗黑還有褐色斑點。從表面上看,他與普通藏族同胞已沒有太大區(qū)別。
在日多鄉(xiāng)小學的道德講堂室,我們一邊喝著酥油茶,一邊傾聽宋玉剛的故事:他是目前墨竹工卡縣所有藏族小學中唯一的漢族教師;他有多次調離去更好地方的機會,但是最終還是舍不得他的電教事業(yè)選擇留下;他是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等一系列榮譽獲得者。
通過宋玉剛的堅持和努力,目前日多鄉(xiāng)小學全部學生都掌握了電腦知識,教師也能熟練使用電腦制作課件,宋玉剛還經(jīng)常通過網(wǎng)絡下載全國優(yōu)秀課件,讓牧區(qū)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樣,接受最先進的教育。
“不能丟掉一個孩子,我只希望他們都能來到學校接受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宋玉剛說。
藏鄉(xiāng)的遠程教育先鋒
宋玉剛是典型的藏二代。他父親祖籍河南,早年參軍,后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修筑青藏公路留在了西藏。1975年,宋玉剛出生在拉薩,他在家中排行老幺,上面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上初中時,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宋玉剛回到河南老家上學,初中快要畢業(yè)時,他回到西藏參加中考。
1993年7月,宋玉剛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拉薩師范學校,專業(yè)為中文。四年后畢業(yè)被分配到墨竹工卡縣的嘎崗小學任教,1998年,宋玉剛來到日多鄉(xiāng)小學。
剛來學校的時候,宋玉剛一句藏語都不會說,而孩子們也壓根兒聽不懂漢語。宋玉剛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終于能夠流利地使用藏語了。他不但向漢語說得比較好的藏族同事學習,還主動向學生請教。在這一過程中,他也不忘激發(fā)學生說漢語、學漢語的熱情,跟他們學一句藏語的同時也教給他們一句漢語,老師學生互相學習,沒多久,宋玉剛就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了。
“雖然墨竹工卡縣屬于拉薩市,但是條件非常艱苦落后?!彼斡駝傉f,剛到的時候,日多鄉(xiāng)小學還沒有通電,更談不上有現(xiàn)代化的電教室了。當時學生們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就是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課本里描述的別樣生活在他們看來都格外新奇。“當時也萌生過離開的念頭,但是一看到藏族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我還是留下來?!?/p>
2000年,宋玉剛通過全國自學考試考入南京曉莊學院開設的西藏大專函授班,攻讀小學教育專業(yè),兩年的學習經(jīng)歷讓他受益匪淺。與此同時,他還選修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
2003年,正趕上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項目在西藏啟動,在南京學習期間掌握了一些計算機技術,又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的宋玉剛,理所當然地被學校指派負責電教工作。日多鄉(xiāng)小學的電教室就是在那時候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了。
也是從那時起,宋玉剛的生活開始忙碌起來。接受完培訓,宋玉剛開始了自己的不斷鉆研和琢磨?!拔覄偨佑|這些時,真是什么都不懂。”于是,除了上課,宋玉剛幾乎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遠程教育技術上,接收內地各省市特級教師的優(yōu)質課程,對相關的學習內容進行分類、下載、刻錄。
除了電教室里的信息接收設備和幾臺電腦外,每個教室也都配備了電視機和投影儀?!爱敃r還沒有進行農(nóng)網(wǎng)改建,我們這里還不通電,只能靠太陽能發(fā)電設備供應教學樓的用電?!彼斡駝偦叵肫甬敃r的艱苦條件感慨不已,“發(fā)的電沒有辦法支持所有教室同時打開電視機,只能把兩個班的學生并在一起?!碧旌谝院鬀]有電了,他就點著蠟燭在宿舍里看書繼續(xù)學習理論知識,“那時候真是有點兒著魔的狀態(tài),就是想把學校的遠程教育搞好?!?/p>
著了魔的宋玉剛將自己的勞動成果與所有老師共享,教會他們如何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學生們也對這些“高科技”充滿好奇,每天通過教室里的電視看新聞,增長了不少見識,相互之間討論的話題也多了起來。在一個老師和學生都是藏族人的學校里,宋玉剛作為唯一的一名漢族老師,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們提供學習使用漢語的環(huán)境,他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學生們的響應。在他的課堂上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場景——整個教室的學生興奮地指著電視屏幕七嘴八舌地說道:
“老師,我知道他們在說什么?!薄袄蠋煟@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吧?”
宋玉剛從來不會主動告訴學生哪句話的意思,而是讓他們通過各種情景再現(xiàn),自己揣摩,慢慢培養(yǎng)語感,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也出奇的好。
經(jīng)過宋玉剛的努力,日多鄉(xiāng)中心小學的遠程教育漸漸地在整個西藏自治區(qū)都小有名氣了,學校也被評為“遠程資源教育示范學校”、“國家遠程資源教育示范點”,慕名而來接受培訓的藏族老師絡繹不絕。
多次放棄調離機會
2003年,剛剛取得南京曉莊學院西藏大專函授學歷的宋玉剛面臨了人生的一次抉擇。
那時,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項目首批在西藏啟動。因為此前有選修小學信息技術的經(jīng)歷,所以日多鄉(xiāng)小學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項目就落在了宋玉剛的頭上。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個項目搞好,搞出特色。而就在這個時候,墨竹工卡縣教育局想將宋玉剛調過去,負責全縣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
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和權衡,宋玉剛決定留下來,將剛起步的日多鄉(xiāng)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繼續(xù)搞好?!叭斩噜l(xiāng)小學就我一個懂遠程信息技術,如果我走了,現(xiàn)代遠程教育肯定搞不起來?!彼斡駝傉f。
幾年后,經(jīng)過宋玉剛的不斷摸索和努力,日多鄉(xiāng)小學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辦得有聲有色,現(xiàn)代遠程教育課是孩子們最期待的課堂。然而就在日多鄉(xiāng)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辦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墨竹工卡縣縣委辦下屬的信息中心再次希望能將宋玉剛調到縣里工作。
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好機會,但是宋玉剛考慮到,因為日多鄉(xiāng)小學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電教課程基本上是他一個人在負責,如果這時候離開,沒有人接手,那么前幾年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可能就白費了。最終,宋玉剛還是放棄了這個機會。
“宋老師非常好,把自己當藏族人,吃糌粑喝酥油茶,孩子們都叫他漢族爸爸?!比斩噜l(xiāng)小學校長巴桑曲扎說,從2001年至今,日多鄉(xiāng)小學一共只有兩個漢族老師,宋玉剛是其中之一,而另外一名漢族老師早已經(jīng)調走了。
按照規(guī)定,在高海拔艱苦地區(qū)工作5年就可以申請調動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地區(qū)。然而,宋玉剛在這里一待就是17年,其間縣教育體育局負責遠程教育的領導看他工作成績突出,想要把他調到縣里來工作,卻被宋玉剛拒絕了:“我喜歡這里,喜歡這份工作,看著學生們一天天不斷進步,這種成就感是什么樣的待遇都無法取代的?!?/p>
“看著孩子們對學習生活充滿希望的目光,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教好他們,同時培養(yǎng)出更多的教師學習利用遠程資源?!彼斡駝傉f。
孩子們的“漢族爸爸”
宋玉剛之所以能扎根在日多鄉(xiāng)小學,17年對藏族孩子不離不棄,一方面是緣于他的個人信念,不讓任何一個藏族孩子掉隊的信念。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宋玉剛在日多鄉(xiāng)小學收獲了自己的甜蜜愛情和幸?;橐?。
宋玉剛的妻子德吉措姆也是日多鄉(xiāng)小學的工作人員,從事財務工作。他們初識的場景,宋玉剛至今都記憶猶新:2004年春天,一名藏族姑娘調到日多鄉(xiāng)小學,她到學校的當天,正好后面的山上起火了,所有男老師都扛著鐵鍬,端著臉盆去滅火。宋玉剛說當他灰頭土臉地回到學校時,一眼就看見了這個漂亮的藏族姑娘。
后來,宋玉剛對這名藏族女同事格外關心,冬天時會叫她到自己的宿舍里烤火取暖,發(fā)現(xiàn)她的煤氣用完了,就燒好開水送過去。一來二去,兩人的感情也逐漸升華。如今,他們的小女兒已經(jīng)3歲多,藏族名字叫德吉白珍,留在拉薩由德吉措姆的媽媽照看,他們每兩周回去看望一次。平日里,宋玉剛時常會拿起女兒的照片摩挲著,就好像撫摸著女兒嫩滑的小臉。
墨竹工卡每年都有風季,“風季孩子們容易感冒。我的宿舍挨著孩子們的寢室。每天晚上,我必須仔細檢查完每間學生寢室才能安心休息。”宋玉剛說。2011年的11月份,在學校寄宿的部分學生出現(xiàn)感冒發(fā)燒癥狀,宋玉剛心急如焚,他顧不得刺骨寒風,將孩子們安全送到了鄉(xiāng)衛(wèi)生院。直到孩子們都得到妥善處治,病情緩解,他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2012年6月底,正好是日多鄉(xiāng)小學六年級畢業(yè)班整班移交時間,全班36名學生,宋玉剛要一個不少,一個不漏地交給中學老師。在交接中,宋玉剛既要保證學生的安全,又要照顧學生的生活。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在移交的4天時間里,宋玉剛和學生們一起吃,一起住。那時,他1歲零4個月的小女兒已經(jīng)生病兩天了,岳母有心臟病和高血壓,身體狀態(tài)也不是很好。女兒由于重感冒導致肺部感染,高燒39.4℃,岳母在醫(yī)院里急得直哭,可宋玉剛當時正忙著畢業(yè)班整班移交工作,根本抽不開身。一想到女兒承受的病痛,宋玉剛心里就特別難受,“我對家人虧欠得太多”。
在宋玉剛的日記里,有這樣的一段話:“我是學校任務構架中的一根支柱,我是讓孩子這顆幼苗健康生長的勤勞園丁,我以對群眾的忠誠,以火熱的心、無盡的愛埋頭干、用力拼,當好強有力的支柱,勤勞耕耘在育人的崗位上,用青春譜寫出維護民族團結、奉獻民族教育事業(yè)的動人篇章!”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宋玉剛的付出得到了牧民和藏族孩子們的肯定和尊重,宋玉剛先后獲得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拉薩市“優(yōu)秀電教員”、國家級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2012年9月8日,由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聯(lián)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揭曉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名單,宋玉剛等10位教師獲得活動組委會授予的“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稱號。
在我們離開的時候,日多鄉(xiāng)中心小學的新教學辦公樓和學生宿舍樓正在緊張施工,已經(jīng)進入內部裝修階段,下一步整個學校的學生操場也會全部鋪上塑膠跑道。
“我是西藏發(fā)展的見證者,更是日多鄉(xiāng)小學發(fā)展的見證者?!彼斡駝傉f,1997年他剛分配到日多鄉(xiāng)小學任教,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通電,教學樓破舊,每月的工資只有900多元。如今,拿到手的工資有5千多元,工作和生活都很幸福。
對于個人的夢想,宋玉剛說他已經(jīng)從事小學教育17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希望西藏的教育事業(yè)越來越好,也希望自己的身體和精力能像以前一樣,能繼續(xù)為西藏的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不讓任何一個藏族孩子掉隊”。
責任編輯 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