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平+任文青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愛國主義教育遇到很多挑戰(zhàn),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的途徑和方式。可將地方特色文化與高校的結合,把地方特色文化中的精華在高校展演,促進大學生對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提高大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熱忱,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從而促使大學生刻苦學習、拼搏進取,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 地方文化 愛國主義教育 實效性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教育的偉大旗幟。但是當前國內外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面臨很多挑戰(zhàn)。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成為一個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爆F(xiàn)階段的愛國主義就是要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在黨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強大祖國而努力[1],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目前國內外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世界一體化和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產生了強烈沖擊,市場經濟也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了沖擊,同時發(fā)達的網絡世界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等產生了雙重影響。這些新形勢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精神世界產生多重影響,大學生的民族國家意識、民族文化意識、民族責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受到很大沖擊,同時也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戰(zhàn)。
二、地方特色文化與高校的結合途徑
邢臺古城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曾為多朝古都,有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邢臺的地方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而且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認真學習和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特別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營養(yǎng),這是開拓、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更是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民俗文化進校園。
2008年11月我們舉辦了邢臺學院首屆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此次活動涉及邢臺地方鄉(xiāng)藝、特色文化,近百余名藝人、藝術家義務出演,獲得了極大成功,邢臺市電視臺、《邢臺日報》、《牛城晚報》進行了報道,還被團省委評為河北省優(yōu)秀團日活動,活動照片作為團省委網站的標題照片達半年有余。
(二)非物質文化博覽會。
2011年5月我們組織了邢臺學院非物質文化博覽會,共有近20余項非物質文化項目參加展覽會。博覽會現(xiàn)場氣氛熱烈,藝術家們的表演不遺余力、精彩紛呈;學生真誠求教,藝術家誨人不倦,現(xiàn)場參觀者受益匪淺。此次活動電視臺、省市級報紙和十幾家網站進行了報道。
(三)主題社會實踐。
2011年8月我們組織了尋找記憶中的“紅色”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即利用暑期機會,本著“緬先烈、承傳統(tǒng)、促和諧”的宗旨,到前南峪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陳列館進行尋找紅色記憶的社會實踐。看到革命先烈們用堅強的革命意志和寶貴生命捍衛(wèi)者崇高的理想和尊嚴,學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心靈得到了凈化,紛紛表示要牢記抗大精神,繼承革命傳統(tǒng),刻苦學習,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為祖國繁榮昌盛而努力學習。
三、地方文化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促進作用
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使每一個中國人都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這是任何一個炎黃子孫都必須盡的職責。通過不同方式介紹、宣傳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大學生對邢襄大地的了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提高大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熱忱,從而激發(fā)學生刻苦學習、拼搏進取,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
(一)弘揚以地方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大學生理性融入社會。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世界文化的融合交雜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進入我們的視野,迷亂了我們的視線,漸漸改變了某些大學生的文化觀,使他們漸漸失去了辨別經典與流行的能力,失去了融入社會時必要的理性眼光。弘揚傳統(tǒng)文化可以使大學生對其有持續(xù)的熱度,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成為有健全價值觀、理性分析能力的人,在進入社會時具備國家、民族意識,樹立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
(二)弘揚以地方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融洽大學生的人際關系。
當今社會中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人際交往圈相對狹小。某些學生由于個性、認知等各方面的因素,導致形成不合理的自我評價,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的地位與角色不能正確認識,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不良的行為反應??v覽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基本都貫穿儒家文化大為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jié)、恕、勇、讓等優(yōu)秀品質,這些恰恰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催化劑。大學生,尤其是那些對人際交往認知有失偏頗的學生應當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熏陶自己,潛移默化地形成對人際交往的正確認識,在交往中得心應手。
(三)弘揚以地方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其中心就是如何教育、塑造、培養(yǎng)人,就是培養(yǎng)品德高尚、對社會有用的人。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究禮義,時刻以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約束、衡量行為。其特點之一是非常注重“精神建設”、“道德尺度”、“崇高品質”、“理想信念”、“誠實守信”等在人的活動中的指導作用,這對于抵制當前一些目光短淺、粗俗低級、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等不健康思想來說,有極大的幫助。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規(guī)范博大精深,大學生如果吸取其精華、批判其糟粕,就能進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以德治國”的實現(xiàn)。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創(chuàng)新
(一)創(chuàng)新理念,突出時代性。
胡錦濤同志強調:“全國廣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歷程”,歷史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教科書,只有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才能培養(yǎng)出真摯的愛國情。但是愛國主義教育更要突出“時代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這就是當前最突出的時代特征。全球化賦予愛國主義教育新的時代內涵與歷史使命,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與方法手段要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性。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應該堅持,但某些具體內容應反映鮮明的時代特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更新,這樣才能調動大學生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性,愛國主義教育才能取得實效。endprint
(二)創(chuàng)新方法,重視隱性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與滲透式隱性教育相結合。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重要,但對滲透式的隱性教育要高度重視。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轉變教育方法,注重對“隱性的滲透”方式的認識和把握,在實踐中自覺運用。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具體教學之中,滲透到各項活動之中,滲透到各種服務之中,滲透到人際交往之中,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滲透到大眾傳播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中,運用一切可激發(fā)學生愛國之情的因素,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不知不覺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培養(yǎng)愛國情懷。
(三)創(chuàng)新載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主旋律,以學生的內在成長和養(yǎng)成為目標,以體現(xiàn)社會主義特點和時代特征為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特別重視發(fā)揮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學生社團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堅持用健康活潑、內容豐富的節(jié)目占領文化陣地。不斷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渠道和空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為依托,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蝕與影響,激發(fā)和培養(yǎng)大學生勤奮學習、遵紀守法、熱愛生活、富于創(chuàng)造的愛國熱情和愛國意識。大力倡導全方位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師生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為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2]。
(四)創(chuàng)新途徑,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社會實踐活動應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的源泉。開展針對性強、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各種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樹立愛國主義先進典型,有利于進一步強化和鞏固愛國主義教育成果。一是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長效機制。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聯(lián)系,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建設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fā),建立多種形式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使學生受鍛煉。二是開展“下鄉(xiāng)”、“進社區(qū)”等活動。利用假期及節(jié)假日、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和科教、文體、法律、衛(wèi)生“四進社區(qū)”活動?!叭锣l(xiāng)”和“四進社區(qū)”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fā)展,針對部分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狀,有目的地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鄉(xiāng)情和民情,促使其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刻體會工農群眾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精神。三是組織參加各種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激發(fā)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熱情,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將專業(yè)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利用專長服務社會、回報社會。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的行動,把行動變?yōu)樨熑?,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更高的起點,有助于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高揚.淺析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社會轉型期面臨的挑戰(zhàn)[J].科技信息,2011,33(494).
[2]陳文斌,宋成鑫.經濟全球化時代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奮斗,2011,11(41).
本文是河北省改革戰(zhàn)略研究會重點課題“基于地方文化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新途徑研究”的階段成果,課題編號:20130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