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那些消失的老照相館

      2014-10-09 04:00:44章開元
      攝影世界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照相館膠卷底片

      章開元

      我認識那么個把人,兜里真沒幾個錢,住的是幾百塊錢租來的房子,吃的飯很少有一頓超過十塊錢的,卻偏養(yǎng)出個愛收老照片的“壞毛病”,動不動還要拿出來讓我鑒定一番。

      說真的,我從十四五歲開始就跟照片打交道,尤其喜歡新聞紀實和家庭生活類照片。如今快六十歲了,由于工作關(guān)系確實見過不少稀奇古怪的照片,包括許多現(xiàn)在所謂“驚世的”、“首次披露的”、“絕密的”照片。

      但我對這些來路不一、大小不齊的家庭老照片實在說不出什么。記得1980年代老領(lǐng)導(dǎo)還曾帶著我到北京檔案館去見識見識,很多也是類似這樣“文革”期間從抄家物資中分揀出來的家庭老照片,基本上都沒圖片說明,背后有個年代人名之類的信息就算不錯。難怪現(xiàn)在歐洲國家有一新興職業(yè),專事辨認老照片上的名人。

      老照片本身不稀奇,誰的老照片、里面照的什么,才是價值的關(guān)鍵,光“老”沒用。我現(xiàn)在說的老照片都是來自民間照相館的那種,尺寸超過5寸的都沒幾張。我還見過一張竟是2寸帶框、帶照相館名的豪華照,也屬罕見??梢姰斈暾諒堈掌灰?。這些老照片,不免勾起我對老照相館的回憶。太早的咱沒經(jīng)歷過,1960至1970年代的事情我還比較清楚,因為那時候年輕,記憶力正好。

      到照相館工作是件體面的事

      大約1971年的時候,我認識的一個人初中畢業(yè),分配到北京朝陽門內(nèi)大街的一家照相館工作。這雖然不比到大工廠有面子,但很實惠,誰不照相呀?當時也有分配到煤鋪或修自行車的,雖各有各的實惠,但照相館的技術(shù)含量和體面程度總是要高一些。

      當時代表中國新聞攝影和后期洗印水平的最高殿堂是新華社和中國圖片社,兩家實為一家。在這樣的地方,4寸以下的照片只算是樣片,8寸以上的照片不稀奇。但在民間,8寸大的照片一般人是洗不起的,這樣的地方與老百姓不沾邊兒。

      這個進了照相館的朋友以前自己就會放大照片,這回算是找對了門。這家照相館在一棟居民樓的一層,旁邊還有一些其他店鋪。雖然進了照相館,但離照相捏皮球(當時座機是氣動快門,由一只皮球控制)還相差甚遠。當時是大底片,照一張是一張,有捏皮球資格的都是老師傅。

      照相館的生意那時好得出奇,尤其是春節(jié)前后,舉家照合影的很多。1970年代,一家人分散在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很多,春節(jié)是一個家庭一年中唯一能聚得比較齊的機會,所以照張全家福理所當然,貴點兒就貴點兒了。如此一來,鬧得個凡是上點兒檔次的照相館都要排隊等候。類似這樣的照相館王府井大街上有兩家,一家在南口,一家在百貨大樓附近,什么競爭不競爭的,當時誰都忙不過來。

      以前在照相館里工作是很有意思的,既不會坐著沒事干,又不會像在一般零售行業(yè)的營業(yè)員那樣被排隊的人擠破頭—照相館來多少人也得在外面等著,一個一個來。當年捏皮球的照相技師肯定是見好衣服最多的人:來照相的人家里再困難,進照相館都要穿身好的,哪怕是借來的,也要撐這個門面。原先照相館也有到外面攬活的,重要景點都不會落下,團體照也可以上門服務(wù)。

      相比上海,北京在解放前是一座比較“土”的城市,服裝、理發(fā)、照相、烹飪水平都不高。北京一向比較拿得出手的行業(yè)是古玩字畫和舊書行業(yè),在這幾方面上海比不了。解放后,中央領(lǐng)導(dǎo)開始察覺到北京在上述幾個方面的差距,外國駐華使節(jié)想照個相、做件好衣服、弄個頭發(fā)什么的都找不到地方。

      恰逢1950年代中期,國家提倡“美化人民生活”,特地從上海遷京了一些服務(wù)水平較高的名店,今天的四聯(lián)理發(fā)店、紅都服裝店都是那時從上海過來的。“中國照相館”、“國泰照相館”也是那時落戶北京的。

      上海遷京的照相館當然要在市中心區(qū),位置沒得說,價格水平也是當時最高的,所以一般人不到重要時刻,不輕易進門。北京原先分布在各城區(qū)的大小照相館的數(shù)量沒有確切統(tǒng)計,100來家肯定是有的,滿足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需要應(yīng)該沒問題。

      盡管當時經(jīng)濟不發(fā)達、條件普遍較差,在我印象中,有三類地方的小環(huán)境大致還是可以的:一是銀行(太破了誰敢往里存錢);二是賣飛機票的地方(太破了誰敢坐它的飛機);再就是照相館。小地方咱沒去過,不清楚,反正省會以上城市都是這樣。不管是什么規(guī)模的照相館,里面通常都收拾得很干凈,燈光柔和,不像菜市場和百貨公司那么嘈雜紛亂。照相館里的人永遠是不多不少,里面有賣照相器材的專柜,以及接活兒的柜臺。業(yè)務(wù)員都是行家,骨子里還都透著幾分傲氣,雖不是愛搭不理,但熱情的也在少數(shù)。商業(yè)上有個潛規(guī)則,凡出售高級商品的,不能太熱情,否則掉份兒,這個風(fēng)氣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不信你就去試試。

      拍片沖印放大少不了照相館

      與我緣分最深的是位于京城和平里的那家小照相館,也在一棟居民樓的底層,現(xiàn)在早沒影了。原先那可是一個高雅的地方。這家照相館我常去,因為即使不在那兒照相,照完的膠片也還是要拿到那兒去沖。自己沖底片實在是件不保險的事,厚了會增加放大照片的時間,薄了則影響照片反差,底片一旦沖壞了想補救都不可能。羅伯特·卡帕在諾曼底拍的照片,就是在沖洗的時候心急火燎,將烤箱溫度調(diào)得過高,最后大部分底片都烤化了,只剩下一小截。據(jù)說卡帕一想到這事就悔恨不已。

      沖一卷膠卷多少錢不記得了,好像是1毛5上下,上午送去下午取,有的時候還取不到,心里那個急。攝影人都有個普遍心理,都想早點看到自己的成果,看到?jīng)_好的底片,基本上心里就有底了。記得我有一個劉姓朋友給女朋友照了兩卷膠片,送到和平里這家照相館去沖,臨下班的時候業(yè)務(wù)員說還沒洗好,讓明天早上再來拿,這位朋友等不及,一再說好話,照相館破例給他沖了,但來不及烤干。長長的膠片,他濕著就拎出來了。隨后找到我,讓我連夜幫他放大,那叫一個急。

      那時沖底片用的是顯影罐(也有例外),一次沖不了多少,效率低,沖壞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到時照相館賠你一個膠卷了事。

      相比照相,照相館的另一重要業(yè)務(wù)是為市民加工放大照片,其中還有手工上色的,我真見過兩寸的上色照片,那本事今天看來簡直是鬼斧神工??!修版的較少,那是項高技術(shù)活,會的人不多。當時一家人沒多少照片,照片出個影兒就算一張,不那么講究。有的人家有照相簿,有的干脆都放在一個紙盒子里,還有鑲在鏡框里掛在墻上的。在照相館制作照片,很少有人放大到5寸以上的,通常都在4寸以下,8寸以上的都屬于罕見,一般人放不起。endprint

      當時我自己放大照片,用的最多的是放大紙邊,新華社攝影部放大車間的邊角料,1塊錢一包,內(nèi)部處理,寬度在3寸左右。這種相紙反差低,對我來說不大好用。因為官方攝影機構(gòu)的膠卷沖的很規(guī)范,厚薄適中,加上他們使用的是大型專業(yè)放大機,光照強,即使是大尺寸照片邊緣部分也很清楚。此外,官方的顯影液是專業(yè)工作人員用標準量具配出來的,適用于不同厚度的底片,所以他們用(反差較小的)1號放大紙都行。個人就不一樣了,首先膠卷厚薄不一,顯影液是照相館里買的標準配方,兩毛一包的那種,用不了幾次藥勁兒就沒了,還舍不得換。個人用的就算是蘇聯(lián)的便攜式放大機,光照低,放大厚底片需要很長時間,有時上趟廁所的時間都夠。還有人用國產(chǎn)甚至自制放大機的,效果就更差了。即便如此,當時能在家里放大照片的人也是鳳毛麟角,離不了照相館那是自然的事。

      照相館的時代如今已一去不返

      1919年,毛澤東26歲,才和母親文氏、兩個弟弟一起,在湖南省城長沙的照相館里拍下了他平生的第一張正規(guī)家庭照片,據(jù)說他母親一輩子只照過這一回相。40年后的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時才在故居墻上第一次見到這張照片,驚奇地問道:“你們哪兒搞來的?”這張老照片引起他無限的思念和感慨。

      從那時到現(xiàn)在才過了多少年,變化就這么大。過去照相是一個相對復(fù)雜的過程,首先要有一臺相機,就這第一條就難倒很多人?,F(xiàn)在帶有拍攝功能的手機普及率據(jù)說已達到75%,總數(shù)遠遠超過相機,拍攝效果也不乏超過當年一般相機的,所以照相工具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問題。當初有了相機,機器不論好壞,還得要有膠卷吧?這在大城市不成問題,而在1960年代以前,在縣城里能買到膠卷、能找到一兩家可沖洗膠卷的照相館,就算不易。照相如同開汽車,越照越熟,那年代老捧著相機照的人沒幾個,一年也照不了兩個膠卷,水平之低可想而知。自家拍的照片不是焦點不實,就是曝光欠佳,至于構(gòu)圖和創(chuàng)意,一般人更是談不上。總之自己照相怎么也比不過正規(guī)照相館,就像自己家燒菜做不過飯館是一個道理。

      照相館是有一個完整工作流程的,從準備照相機、膠片、燈光等器材,到拍攝、沖洗、制作,個人拍照片不可能事事具備,所以當年的照片很容易辨認出是照相館的還是“土制”的。我還看過一些外國照相館里的照片,多是20世紀初的黑白照片,那個質(zhì)量,真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裝裱得也很精致,拿到現(xiàn)在都堪稱藝術(shù)品。

      幾十年過去了,雖然一般人拍婚紗或正規(guī)人像照還是拍不過照相館,但必須承認,一家人穿著好衣服走進照相館的時代一去不返。自己在家放大照片的人雖然還沒有絕跡,但也極為稀少。有個玩家跟我說,自己放大照片,得買軟化的純凈水,放照片的人自己都舍不得喝,你說這照片得多少錢一張?

      攝影這行當被折騰得天翻地覆,歸根結(jié)底就賴數(shù)碼技術(shù)。天下容易得來的東西價值就低,這是鐵定的規(guī)律。根據(jù)美國新聞聚合網(wǎng)站Buzz Feed 2013年的統(tǒng)計,人類每分鐘就有27800幅照片上傳到圖片分享網(wǎng)站Instagram,該網(wǎng)站2012年一年里有50億幅照片被分享到社交網(wǎng)站Facebook上,攝影人自己留在手里的還不計算在內(nèi)。業(yè)內(nèi)人士估計,在2014年,人類全年拍攝照片的總量將達8800億幅。數(shù)碼攝影工具讓照片的好壞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因為全世界的工程師都立志要將攝影變得更容易。這就像電腦輸入方式一樣,以前只有專業(yè)人士用復(fù)雜的計算機語言才能把信息輸入電腦,現(xiàn)在是個人就行。

      攝影變得更容易,這可以使大多數(shù)人受益,但也讓少數(shù)專業(yè)人士受傷。人生就像是跨過一座高山之后,另一座新的高山又會在前面拔地而起。攀登永無止境,面對新生事物,我們只有坦然接受,對于那些已經(jīng)失去的東西,大可不必過于留戀,因為不管花多大的代價,誰也留不住,就像那些消失的老照相館。endprint

      猜你喜歡
      照相館膠卷底片
      Editors
      奇趣照相館
      舊底片
      海燕(2021年4期)2021-03-24 02:08:32
      一座城的70年時光底片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0
      商業(yè)攝影師的膠片情懷
      攝影之友(2019年6期)2019-11-22 08:07:23
      A LONG LENS
      為什么數(shù)碼相機不用膠卷也能照相
      黑白照相館逆襲韓國
      Foma與Rollei黑白膠卷試拍
      照相機(2017年12期)2017-02-08 03:42:52
      社會底片
      新聞世界(2009年12期)2009-12-21 01:29:42
      淮南市| 商洛市| 博客| 奉节县| 仙桃市| 彰化市| 武功县| 绥芬河市| 奉新县| 宜章县| 武义县| 潼南县| 南郑县| 华池县| 岳普湖县| 桑日县| 玉屏| 兴安县| 措美县| 罗山县| 城固县| 五寨县| 遂平县| 平远县| 张家川| 松阳县| 且末县| 体育| 镇平县| 塔城市| 吴江市| 会昌县| 永济市| 鸡泽县| 峨眉山市| 凌海市| 青海省| 蒲江县| 增城市| 固阳县|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