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
根據(jù)統(tǒng)計,有大約50%的學(xué)齡前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問題。為什么“不肯吃東西”會成為21世紀家長最大的困擾之一呢?為此,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的名稱很有趣,叫做“把你的湯喝完”。被“陷害”參與這個實驗的是一群4歲的小朋友,他們要配合的事情非常簡單,就是每隔幾天,大家要聚在一起吃飯,重點是每一餐飯前都要先喝湯。在喝湯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情況會發(fā)生:
第一種情況是自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沒有人強迫;
第二種情況則有點壓力,因為有一位板著臉孔的校長,坐在臺上冷冷地說:“小朋友,把你的湯喝完!”而且每一分鐘講一次。
11周的測試結(jié)束之后,大家最想知道的是,當(dāng)孩子喝湯的時候,校長在旁邊碎碎念到底有沒有效,能不能讓孩子多喝一些湯?毫無意外,答案是“yes”。因為小朋友還是害怕權(quán)威的,在校長的壓力之下,他們多半會多喝兩口湯,平均起來喝的量的確比較多一些。
但是,如果把第二種情況的孩子分為“平常在家吃飯就很有壓力”和“在家輕松吃飯沒壓力”兩組進行比較,兩個有趣的結(jié)果就出來了:
第一個是,那些在校長的吆喝下乖乖喝湯的,幾乎都是平常在家吃飯沒壓力的孩子。原因是突然有人叫他們把湯喝完,他們感到害怕,所以乖乖就范;反之,那些平常在家就被逼吃飯的孩子,早已身經(jīng)百戰(zhàn),并不害怕,所以根本沒多有喝湯??梢?,逼孩子吃東西,短期內(nèi)基于害怕會有效果,長期濫用,效果甚微。
第二個有趣的結(jié)果是,研究者在現(xiàn)場錄音,搜集孩子對這些湯的“評價”,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有校長壓力的狀態(tài)下,將近七成的孩子一邊喝一邊吐槽:“這湯好難喝!好惡心!我不喜歡?!敝挥幸怀傻暮⒆诱f“好喝!我喜歡”。但在沒有壓力的狀態(tài)下,只有不到四成的孩子抱怨他們不喜歡喝湯。結(jié)果證明:逼迫孩子吃東西,反而會增加他們討厭食物的機率。
除此之外,問卷統(tǒng)計的結(jié)果也發(fā)現(xiàn),平常在媽媽言語壓力下吃東西的孩子,相比沒有壓力下進食的孩子,體型會更加瘦小。
總結(jié)來說,以言語威嚇孩子吃完盤子里的東西,或者拿著湯匙逼迫孩子張嘴吃食物時,最后得到的結(jié)果只會是:
孩子反而吃更少的食物;
對食物更加討厭;
體型更加瘦小。
要讓孩子重拾吃飯的快樂,有4個招數(shù)可供爸爸媽媽們使用:
一天安排5~6餐這樣可以降低父母對孩子的壓力。每一餐,孩子吃還是不吃,吃多還是吃少,吃葷還是吃素,完全讓他自己決定。正規(guī)的三餐,可要求孩子坐餐桌,跟家人共同進餐,讓孩子看看大人是怎么吃飯的,養(yǎng)成良好的吃飯習(xí)慣。而另外的幾次點心,則盡量隨意一些:食物可以隨意,喂食簡單、儲存方便就行;吃的方式可以隨意,站著吃、坐著吃、走著吃,都可以。但是,所有的食物,都要讓孩子自己吃,不能主動喂食。
大盤子里裝少量食物用大大的餐盤,裝很少的食物,可減輕孩子的視覺壓力,有利于孩子愉快用餐。食物少,孩子一般會很快吃完,并表示還想吃。此時,家長切勿馬上堆一堆食物給他,而要耐著性子,做出“心不甘情不愿”的表情,“忍痛割愛”般分給他一點點食物。這樣,孩子會感覺食物是很難得才爭取來的,所以更珍惜、更愛吃。
以20分鐘為限每餐吃飯的時間都規(guī)定在20分鐘以內(nèi)。20分鐘后,不管孩子吃完還是沒吃完,或者想吃還是不想吃,家長都要“面帶微笑”,溫柔而堅定地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這樣才能訓(xùn)練孩子的饑餓感,確保下一餐有足夠的食欲。需要提醒的是,家長不能帶有情緒,千萬不要邊收拾邊說氣話。
改變吃飯場所吃飯氣氛要愉快。有些孩子因為過去被逼食的痛苦回憶,已經(jīng)把餐桌視為“監(jiān)獄”,一坐上去就扭屁股。其實家長可以發(fā)揮一些創(chuàng)意,改變吃飯的地點,比如說公園、陽臺、客廳、臥室,只要孩子覺得有趣,就當(dāng)作在家里野餐,又有何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