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寄生
寄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謀生方式,不過我們熟悉的是那些常見的,比如蛔蟲、絳蟲什么的。但有些寄生卻極為高級,比如肝吸蟲。
有一種肝吸蟲,寄生于羊的膽管內,蟲卵隨膽汁進入宿主的消化道,混在糞便中排出。當一種吃羊糞的蝸牛把蟲卵吃進去后,蟲卵就在蝸牛體內孵化成幼蟲,隨著蝸牛的黏液被排出體外。等混合著肝吸蟲幼蟲的黏液被螞蟻吃下去后,這只幼蟲就會鉆進螞蟻的腦子,控制螞蟻的行為,讓螞蟻傻乎乎地爬到草尖上等著被羊吃掉。如果哪只羊運氣不好吃了這只螞蟻,就成了肝吸蟲的新宿主。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生態(tài)學家丹尼爾·西姆伯洛夫說:“寄生蟲真的很惡心,但它們特別擅長這種工作。進化很可能是由寄生蟲推動的,這是有性繁殖得以延續(xù)的主要假說?!?/p>
對進化影響最大的寄生蟲是個頭最小的。細菌、原生動物和病毒都能影響宿主的進化,因為只有最堅強的個體才能在感染中活下來。
宿主也能影響寄生動物的進化。例如,需要人與人接觸才能傳染的疾病往往會進化得不那么致命,因為它們要確?;颊咧辽倌芑畹絺魅窘o別人之后。
寄生體還能在更加基礎的層面上推動進化。有一種寄生性的DNA片斷名叫轉位子,它能自己斷裂并粘貼在染色體組上,從而轉換成新基因或促進突變的出現。性別起源也與它們有關,因為它們可能推動了細胞融合和配子形成的選擇。
動物聯盟——超個體
大量生物個體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通過分工和分享勞動果實以實現更好的生活,這就是超個體。
僧帽水母看起來就像一個漂浮在海上的普通水母,但放在顯微鏡下,就會發(fā)現這個看似有一個觸須的動物其實是很多單細胞有機體組成的超個體。它們的勞動分工堪稱一種藝術,部分個體負責移動,部分負責攝食,部分負責分發(fā)營養(yǎng)物質。這種共生帶來了很多好處,它使固定在海底的單位個體得以自由漂浮,并躲避掠食者的攻擊,開拓新領域。
黏細菌更是超個體中的杰作。組成黏細菌的細菌也許是最簡單的群居生物,在通常情況下,它們獨自行動。當環(huán)境中缺乏某些氨基酸時,黏細菌就集結成一個柱狀的超個體,頂端是含有孢子的有后代的個體。既然只有形成孢子的細菌才有傳播后代的機會并獲得新生命,為何其他細菌還忠心耿耿地相隨呢?這種合作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它們又如何防止騙子鉆規(guī)則的漏洞?這些都還是謎。
共生關系催生了真核生物
科學家認為,90%以上的植物物種與其他物種存在共生關系。南美切葉蟻把樹葉切下來,為培育在蟻穴中的真菌提供肥料。這種真菌能分解樹葉中的毒素,同時產生切葉蟻愛吃的含糖和淀粉的美味物質。如果沒有消化道里的細菌消化食物,任何動物,包括人類,都無法存活。
共生在生命的進化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催生了復雜的真核細胞。真核細胞利用專門的細胞器官(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從食物或陽光中獲取能量。這些細胞器官本來是更簡單的原核細胞,后來在完全的共生關系中被共生對象吞食了。如果沒有它們,生命的重要進展(例如日益增進的復雜性和多細胞動植物)將無從出現。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杰弗·麥克法登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件事生死攸關,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但兩者都不是真核細胞自己辦到的,是它們通過共生從原核細胞那里借來的。”
共生在進化過程中出現得如此頻繁,我們可以斷言,這是法則而非例外。深海中的琵琶魚讓熒光細菌在自己嘴巴里游弋,以誘惑捕食對象前來。在淺海處,珊瑚蟲為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海藻提供住所,用無機廢物交換含碳化合物。海藻還能產生一種吸收紫外線的化學物質,保護珊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