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真
周迅的出嫁,帶火了一個詞:暖男。月初的編輯會上,對于暖男的討論,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百度上的解釋是,像煦日陽光那樣,能給人溫暖感覺的男子。細致體貼,溫柔待你,顧家做飯……
隨著《爸爸去哪兒》、《來自星星的你》大熱,暖男的形象深入人心。周女神、林女神愛暖男,普通姑娘更是被暖男迷得團團轉(zhuǎn)。突然間對男性需求有了新的定義,由單一的以???、富有為主要追求,變成了對男性的理解力、細膩情感交流的需求,全面滿足女人的安全感需要。
而我覺得,暖男純粹是個時尚名詞而已,實質(zhì)上意味著現(xiàn)代社會愛的成本越來越高了。為什么大家不表彰小區(qū)張大爺50年如一日在家做飯洗衣服倒垃圾的模范事跡捏?為什么沒有人歌頌鄰居李大哥終生忍受老婆嘮叨指責加撒潑還能不離不棄的苦逼人生捏?
美女們哭著喊著要的是啥樣暖男?帥氣多金有逼格,聽話懂你任你作。何為暖?不是陪著姑娘一起痛罵人生的不公,而是一句簡單的“給”。
而“給”了什么?可能是一部最新款的手機,一個攢了10年工資也買不起的奢侈品包包,一枚傾其一生也買不起的亮瞎眼的鴿子蛋,一臺進口跑車,一套房子……
別誤會,我不是男權(quán)分子,只是想說:女人最好別來告訴男人,你們該咋樣對我,就像倒過來,男人也別沒事琢磨究竟是誰配不上誰。誰也不要對自家的那位講這種話:“看看人家,多貼心!”“你怎么不學學人家?”對方即使言之喏喏,心里想的多半也是“那么好!你咋不找他/她去?”
上世紀四十年代,女文青張愛玲與蘇青有段對話。張說:蘇青,我常常聽人家說要嫁怎樣怎樣一個人,可是后來嫁的人,從來沒有一個像她的理想,或者與理想相近。蘇說:標準丈夫的條件,依我看:第一本性忠厚;第二學識財產(chǎn)不在女的之下;第三體格強壯,有男性氣魄,面目不要可憎,也不要像小旦;第四有生活情趣,不要言語無味;第五年齡要比女方大五到十歲。這樣的擇偶標準也算是暖男嗎,似乎更加高大上,可見女人的心思是一樣的,這標準放到70年后的今天也毫不落伍,要做到那真是非常難。
活著都不易,只要不想混吃等死,沒有什么人是天生暖男/女,至少你不能以這種要求來期待別人。
期望別人來做你的暖男,不如自己成為女神。親,施比受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