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紅 李青 曹穎穎 聶皎
關(guān)鍵詞:肝藏魂;七情致??;柔肝歸魂
中圖分類號:R223.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83-02
“肝藏血,血舍魂”是中醫(yī)的傳統(tǒng)理論,筆者通過對其“肝藏魂”理論的再認識,為中醫(yī)臨床研究及治療精神情志類疾病提出新的觀點及方法。
1理論淵源
“肝藏魂”理論源于《內(nèi)經(jīng)》,歷代醫(yī)家都對其有所闡述。
1.1 肝《說文解字》卷四、肉部言:“肝木藏也,從肉干聲”?!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言:“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皩④姟闭呓y(tǒng)帥三軍之將,內(nèi)而屯兵,外而征戰(zhàn),運籌帷握之中,而決勝于千里之外。因此,從功能而言,肝為風木之藏,通少陽春氣,行升發(fā)疏泄之職,調(diào)暢一身氣血,促進各藏腑功能正常發(fā)揮,協(xié)調(diào)藏腑關(guān)系。
1.2 藏《說文解字》卷一、艸部言:藏,匿也。《漢書》通用臧字。指藏于體內(nèi)的內(nèi)臟。從字面分析藏有兩層含義:一指藏匿,蓄也,如:“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等;二指臟腑,是中醫(yī)的藏腑概念,并不是單純指某一臟的臟腑實體。
1.3魂《說文解字》卷九、鬼部言:魂,陽氣也?;昱c魄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晔菨撚谏裰械模鞘请[于精之中的;潛于神之中則受神的控制,隨神生滅往來,是一種潛意識;精凝而為形,隱于精之中則為形體官竅之用。正如《靈樞·本神》所言“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類經(jīng)》又言:“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1.4肝藏魂《素問·宣明五氣六節(jié)藏象論》:“肝藏魂”,肝在五行屬木,魂為木之精,故《內(nèi)經(jīng)》認為肝藏魂?!鹅`樞·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內(nèi)經(jīng)》中將血與魂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肝血乃神魂之物質(zhì)基礎(chǔ)。
2“肝藏魂”的生理意義
精神神志的正常,依賴于臟腑功能正常,因此肝的生理功能的正常是魂正常的基礎(chǔ)。
2.1 精神活動正常人能夠脫離于動物而稱之為“人”,其最主要的是在于人具有情感思維活動,魂是人體的精神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即人體只有具備有魂及魂的活動正常,才能稱之為“人”。正如《靈樞·天年》:“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端貑枴ち?jié)臟象論》所謂:“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罷”,指息止、抑制;“極”,指緊張、興奮。究其本質(zhì),所謂魂,乃肝之陽氣也,則是肝中陽氣在精神活動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主要包括謀略、夢幻及惱怒、驚恐之類的情感活動,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稱:“肝之清陽,即魂氣也?!?;《難經(jīng)·卷三·三十四難》“魂者,陽之精,氣之靈也”。
2.2“肝”與“心”魂作為最重要的一種精神思維活動,其活動的正常發(fā)揮亦依賴于神的指揮,是在心神的直接指揮和影響之下發(fā)生作用的,是隨心神之所向,亦步亦趨,所產(chǎn)生的正常的興奮和抑制作用,這也就是《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因此,只有肝與心的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精神、意識、思維等神志活動,才能健康長壽,亦即“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缎戮廃S帝內(nèi)經(jīng)綱目》中言:“肝屬風木,藏血主動,性動惡怒,故喻為將軍;肝藏魂,有協(xié)助心神之用,故出謀慮”。
2.3“肝”與“膽”《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然而,《靈樞·本輸》說:“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即肝與膽互為表里,也就是肝之“謀慮”的實施,離不開膽之“決斷”,也就是“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之言爾。
3“魂病”—肝不藏魂的臨床表現(xiàn)
臟腑功能異常,常常引起其想關(guān)的神志異常的疾病,亦即臟腑疾病引起神志疾病,如:肝病引起魂病,也就是中醫(yī)理論中的“因病致郁”或“久病致郁”——五郁。同理,情志疾病亦可引起相關(guān)的臟腑疾病,如:怒傷肝等,也就是中醫(yī)理論中的“七情致病”、“因郁致病”等。因此,筆者認為魂病應責之于肝,因肝之病而引起,魂病反過來又可影響或加重肝病,而所發(fā)生的一種形神俱病的身心疾病。
3.1 形神俱病魂藏于肝主要是靠肝血的涵養(yǎng)和潛藏,人體正常興奮和抑制作用的產(chǎn)生是以血液充足,功能正常為基礎(chǔ)的;“肝者,罷極之本”,肝之“罷”、“極”,亦依賴于“肝主疏泄”,而產(chǎn)生息止、抑制及緊張、興奮的正常心理活動。然而,當肝內(nèi)外受邪而出現(xiàn)肝病,肝失于藏魂——“魂散”,魂散而不守所,即可導致一系列的“抑郁善憂或情緒不寧”精神、神經(jīng)癥狀,或失于謀慮、不能決斷,或表情淡漠、靜而少動,或伴失眠善忘,或伴易煩善哭,甚或狂躁不安、打人毀物、甚欲輕生等。如《靈樞·本神》言:“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
3.2 不寐《普濟本事方·卷一》在論述失眠的病因時也謂:“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說明人之臥寐與肝魂有著密切關(guān)系。唐容川指出:“不寐之證有二:一是心病,一是肝病。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虛火動則神不安,煩而不寐。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則魂游于目,寐則魂返于肝。若陽浮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也就是說,肝藏魂,白晝魂出于肝則目開而,入夜則魂歸于肝則目瞑而臥;然而,如果陽浮于外,魂不入于肝,則不寐。
3.3 幻視—視物異常《素問·金匱真言論》言:“肝開竅于目”?!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五臟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肝經(jīng)上絡(luò)于目,故肝與目的關(guān)系密切。肝藏血,眼賴肝血濡養(yǎng)才能發(fā)揮視覺功能。若肝失于“藏血”,則“目不能視”——視物模糊、幻視等。
3.4 飲食異?!案螌倌尽?,“土得木而達”,“食氣入胃,散精于肝”。說明消化吸收需要肝氣的資助,食物入胃,經(jīng)過消化吸收后產(chǎn)生的精微,通過肝臟的疏泄作用而敷布它臟。若肝疏泄失常,則易導致脾胃病,既可出現(xiàn)胃氣不降的噯氣脘痞、嘔惡納減的肝胃不和癥狀,又可出現(xiàn)脾運不健的脘脹、便溏腹?jié)M等肝脾不調(diào)癥狀病癥。
4“柔肝歸魂”法治療魂病
從上所述,魂病責之于肝,因此魂病的治療應從肝來論治。
4.1養(yǎng)血柔肝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和調(diào)節(jié)血量的作用,亦即肝的生理作用和功能依賴于血液是否充盈,因此養(yǎng)血對于肝的生理作用的發(fā)揮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肝主疏泄,加之“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者,將軍之官”,肝之為病常因肝失疏泄,或肝病常使肝疏泄太過,故肝病常表現(xiàn)為陰血不足而陽偏亢,也就是魂病常見的狂妄不驚、不寐、幻視等表現(xiàn),因此柔肝——扶陰以制陽是治療肝病或魂病的一個重要手段。養(yǎng)血柔肝正是從肝的生理及病理而治療魂病的一個重要方法。
4.2歸魂魂舍于血,魂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其本身是需要一個載體的,血就是魂的載體,當疏泄太過,魂不能內(nèi)舍于血的時候——“魂散”,也就發(fā)生“魂病”。因此,“歸魂”是治療魂病的基本大法。
4.3肝心同治“木生火”,肝病日久,母病及子,加之“心主神明”,因此,在治療“魂病”等精神疾病的時候常在方中加“琥珀、朱砂、磁石、生鐵落”等一類重鎮(zhèn)安神之品,“神魂并重”以取“主明則下安”之意。
5小結(jié)
綜上所述,魂是人體的精神活動之一,“肝藏血,血舍魂”是“魂”這一精神活動正常的基礎(chǔ)。因此,臨床上可以用“柔肝歸魂”之法加重鎮(zhèn)安神之品治療肝失于藏魂之“魂病”。同樣,也對臨床上形神俱病的其它精神情志類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及方法。
(收稿日期:2013-0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