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飛
2013年6月上旬,我接到《散文選刊·下半月》副主編黃女士電話,邀請我參加在山東高唐縣舉辦的一次散文采風活動。說實話,在一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小縣城舉辦活動,對我?guī)缀鯖]有一點兒吸引力,但主辦方提供的三條線路圖中,其中一條途經(jīng)聊城中轉前往高唐的線路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提到“聊城”二字,頓時勾起了我對7年前往事的回憶,那里不僅有美麗的東昌湖,而且有心中的偶像“孔繁森”,還有我留下的虔誠心愿和莊嚴承諾。
2006年7月下旬,我隨朋友到山東出差,途經(jīng)聊城,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座“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參觀之后,孔繁森同志的事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動之余,欣然寫下了“再見吧!我的楷模,將來若有機會,我定會再來看您的”的觀后留言,后又靜心思考,寫出了《偶遇“孔繁森”》一文,表達了對孔繁森同志的敬仰之情。
如今,機遇再次來臨,7年前許下的諾言,此時不兌現(xiàn),更待何時?查閱了山西途經(jīng)聊城的所有列車行程,只有從太原發(fā)往杭州的K908次列車,大約下午4點左右途經(jīng)聊城停車。這樣,既能拜訪“孔繁森”,又不誤傍晚前往高唐報到,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6月14日下午4點30分,我再次來到那碧波蕩漾的東昌湖西畔,再次踏入那綠樹成蔭的“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內,發(fā)現(xiàn)原來那座別致壯觀的主題展館不復存在了。工作人員介紹,經(jīng)上級批準,“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將在原址擴建,原主題展館已拆除,所有展品轉移到院內南側的二號展廳內臨時展出。紀念館最大的進步就是變售票為贈票,讓所有前來的參觀者喜不自禁。
走進二號展廳,面積雖然小些,展品較為擁擠,但布局合理,層次清晰,那些珍貴的圖片和感人的遺物再次映入了我的眼簾,讓我的心情頓時沉靜下來。
這次參觀,我特意關注了孔繁森同志的人生經(jīng)歷和援藏生平事跡。孔繁森同志1944年7月出生于山東省聊城市堂邑縣五里墩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按照孔氏家族排輩,屬于孔子第74代孫。他從小對農村和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樂于助人、積極向上的良好品格。他18歲參軍,22歲入黨,1964年曾作為濟南軍區(qū)學“毛著”積極分子,被推選赴京參加了國慶15周年觀禮。他1968年復員回鄉(xiāng)工作,由普通工人轉為國家干部,逐漸走上了領導崗位。
1979年7月,已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5年的孔繁森同志得知國家首次選拔援藏干部的消息后,響應黨的號召,主動申請赴藏??諝庀”?,交通不便,語言障礙,生活困難等等,讓許多內地干部談藏色變,而孔繁森同志卻懷著滿腔熱血和美好向往,帶著“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xiāng)”的自勉條幅,愉快地奔赴了西藏。進藏后,他又以“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豪情時刻激勵自己,在日喀則地區(qū)崗巴縣委副書記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干了3個年頭,跑遍了全縣的鄉(xiāng)村和牧區(qū),與藏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專員的孔繁森同志,再次被組織選中,帶隊赴藏工作。面對年邁的母親,年幼的孩子,體弱多病的妻子,作為孔子的后代,他深知忠孝兩全的道理,難以向家人啟齒,但他更知組織決定高于一切的原則,自覺服從安排,克服所有困難,在拉薩市副市長的崗位上又毫無怨言地干了5個年頭,他分管的文教、衛(wèi)生和民政工作,項項干得出色,圓滿完成了任務。
1992年11月,當?shù)诙芜M藏期滿的孔繁森同志正準備結束任期,愉快返鄉(xiāng)時,收到了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決定他擔任阿里地委書記的任命,如此重任是上級對他兩次進藏工作的最高褒獎,也是對他政治生命的更大考驗,意味著他將終身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的重大選擇,他再次舍“小家”而顧“大家”,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和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區(qū)地處西藏自治區(qū)最西部,西與印度和尼泊爾接壤,北與新疆自治區(qū)相鄰,距首府拉薩1600多公里之遙,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0℃左右,區(qū)域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轄內僅有6萬人口,是中國地理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qū)級行政區(qū)。這個被稱為“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區(qū),因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讓許多藏族干部都感到困難,內地援藏干部別說工作了,敢于赴任就了不起了,而孔繁森同志卻義不容辭地孑身闖入了那塊被譽為“生命禁區(qū)”的阿里雪域。
1994年11月下旬,已超期“服役”兩年的孔繁森,親自帶隊,赴新疆塔城進行邊貿考察,在完成任務的返回途中,不幸以身殉職,走完了歷經(jīng)10年的援藏之路,結束了50歲的人生之路,一位黨的好干部,一腔熱血灑在了雪域高原上。
兩次進藏,一次延期,血染疆域,平凡經(jīng)歷中蘊含著人生的偉大。隨著講解員聲情并茂的介紹,我再次聆聽了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期間的點滴故事。
在一幅孔繁森與3名孩子的生活照片前,講解員饒有興趣地介紹了他收養(yǎng)藏族孤兒的過程。1992年,拉薩市的墨竹、工卡等地發(fā)生強烈地震,孔副市長在抗震救災中,帶頭領養(yǎng)了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5歲的貢桑。一名身居異地、吃食堂、住單身、日理萬機的副市長, 3名孤兒給他帶來了許多不便,也讓他的生活更加拮據(jù)。為了撫養(yǎng)孤兒,他曾3次悄悄地走進西藏軍區(qū)醫(yī)院血庫,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用補貼的900元營養(yǎng)費來維持著孤兒們的基本生活。這個故事偶爾聽著,好像神話一般,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提供的獻血簽字筆跡鑒定和當時經(jīng)辦醫(yī)生的準確回憶,又讓人不得不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與其說是獻血,倒不如說是賣血??!900毫升鮮血蘊含著孔繁森對藏族孤兒的深深父愛,這是善良之愛,民族之愛,偉大之愛。如今,最小的孤兒貢桑已經(jīng)成人,該是結婚生子的年齡了,而他們的孔爺爺卻永遠看不到這幸福的一幕了。
在孔繁森同志為阿里地區(qū)日土縣過巴鄉(xiāng)孤寡老人益西卓瑪治病的圖片前,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孔繁森與小藥箱的故事??追鄙镜诙芜M藏時,針對邊遠地區(qū)農牧民缺醫(yī)少藥的實際,有意帶了一個隨身小藥箱以及聽診器等簡單的醫(yī)療器械,利用自己在部隊學過的醫(yī)療應急常識,隨時解決患者疾苦。每次下鄉(xiāng)時,他都要花上幾十元錢,把一些常用藥品裝滿小藥箱,工作結束后,他總要為周圍的農牧民們聽診、把脈、發(fā)藥、打針,直到小藥箱空了為止。也許有人要說他在作秀,是小題大做,我倒覺得這樣作秀的人越多越好,至少我沒有做到。直到2010年,他的小藥箱、聽診器和8元6角錢入選由中紀委等單位主辦的“中國廉政文物精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時,才給了他一個準確的定論。endprint
孔繁森同志在阿里地區(qū)任職的兩年時間里,跑遍了全地區(qū)106個鄉(xiāng)鎮(zhèn)中的98個,累計行程超過了8萬公里,在茫茫雪域高原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他可能創(chuàng)造了國家公務員在管轄區(qū)域內下鄉(xiāng)調研的最高紀錄,后人誰能打破,讓我們拭目以待吧!1994年2月26日,阿里地區(qū)遭受特大雪災,孔繁森組織救災至凌晨2點多,突然感覺到心跳加快,胸悶氣短,便掙扎著爬起來,給同行的小梁寫下了一封簡短的“遺書”交代后事。在展示的“遺書”原件中,那句“哪兒發(fā)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的遺言,讓許多參觀者為之動容和揪心??!不管怎么說,這次還有寫遺書的時間,而同年11月29日的那次意外車禍事故,竟連寫遺書留遺言的時間也沒有給他留下,一向主持公道的上帝也未免有些太絕情了吧!
在參觀展出的上百件遺物中,有兩件遺物幾乎讓所有的參觀者為之感動得熱淚盈眶。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也就是赴疆考察途中寫下的“關于發(fā)展阿里經(jīng)濟的12條建議”初稿,這些建議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孔繁森同志的新疆之行不是旅游觀光,而是真正的考察學習。另一件是他生前僅留下的5張人民幣——8元6角錢,盡管當時工作人員的工資較低,而作為一名大權在握的地市級一把手,如此囊中羞澀,也活生生地證明了他的為政清廉。
這就是當時的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點滴的小事,樸實的作風,映射出了奪目的光彩。1994年9月,孔繁森同志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但屬于他的獎章,還未來得及領取,就撒手人寰了??追鄙緺奚?,被中組部追授為“模范共產黨員”和“優(yōu)秀領導干部”稱號,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到紀念館參觀題詞,給以極高的評價,號召全黨、全國向他學習。2009年,孔繁森同志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人物之一,永載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永遠在中華大地上名垂青史。
即將離館時,我再次吟讀了那副百世流芳、千古不朽的挽聯(lián):“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再次向孔繁森同志塑像默默地獻上了三個鞠躬,表達深深的崇拜和敬仰之情。離開紀念館,我誤過了聊城發(fā)往高唐的班車,只好乘出租車前往。但腦海中的幾個“假如”,卻一直縈繞左右,讓我短時間內無法擺脫。
假如孔繁森同志沒有主動申請,就不可能得到進藏的機會;假如沒有第一次進藏的工作經(jīng)驗,組織就不可能選他第二次帶隊進藏,更談不上超期“服役”,前往阿里地區(qū)了;假如孔繁森同志沒有犧牲,如今69歲的他也該功成名就,過著愉快的退休生活,安度晚年了。
假如孔繁森同志的母親、妻子和孩子們堅決不同意他進藏工作,或者不同意他第二次進藏,至少不同意他超期“服役”前往阿里地區(qū),他們的家庭如今也應該是子孫滿堂、團圓幸福的。
假如孔繁森同志在藏工作期間,只做和尚不撞鐘,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就不會有西藏自治區(qū)黨委對他那份沉甸甸的任命了。回到山東,僅憑兩次援藏經(jīng)歷,論資排輩,論功行賞,他的職務至少應該不會比西藏的低吧?
假如阿里地區(qū)富裕一點兒,為孔繁森同志買上一部安全系數(shù)較高的工作用車,也就不會發(fā)生那場車禍事故了。
假如在那次新疆考察中,孔繁森同志隨便指派一名副職帶隊前往,他可能就躲避過那場不幸的災難了。
1984年,我最后一次填報高考志愿,全部選擇了西藏定向招生的相關院校。假如愿望實現(xiàn),我也許會在拉薩或阿里成為孔繁森同志的部下或者戰(zhàn)友,目睹他的風采,聆聽他的指導,學習他的作風,但是,那年我仍是名落孫山。后來,我一直夢想進藏,旅游觀光,體驗生活,但至今沒有成行。在聊城再訪“孔繁森”后,我的這種愿望更迫切了,不僅是拉薩,還有阿里和崗巴……
假如……假如……可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假如,只有事實。
西藏、阿里和崗巴等地的特殊環(huán)境,把孔繁森同志培養(yǎng)、鍛煉成了新時期的雷鋒和焦裕祿??追鄙疽膊回撝赝?,用自己的寶貴生命回報了西藏阿里和崗巴等第二故鄉(xiāng),讓全國乃至全世界再次認識了西藏、阿里和崗巴??追鄙緸榘⒗锏貐^(qū)做了一次濃墨重彩的宣傳, 這張用生命制作、用鮮血染紅的“名片”必將與日生輝、大放光彩。
孔繁森同志走了,永遠地走了。走得是那么突然,那么從容,那么平凡,而他給生者卻留下了堅定的信仰、堅強的意志、艱苦的精神、儉樸的作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