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近幾年,微信、微博、易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的應用異軍突起、方興未艾,給人們的社交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與此同時,一些傳言、謠言、騙局也常常借助這個平臺肆意傳播擴散,譬如,令公眾愛心屢屢受傷的“求助陷阱”、不懷好意的“政治謠言”、敗壞社會風氣的淫穢色情信息等等,嚴重污染了微信等自媒體的生態(tài)。
8月7日,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發(fā)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fā)展管理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對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使用者的行為都進行了規(guī)范。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全民守法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證社會健康有序的必然要求。作為即時通信工具的使用者,應當如何依法合規(guī)地把控自己的話語權?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黑龍江省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管理處處長張延明。
記者:張?zhí)庨L,您好!“即時通信工具”應該是個籠統(tǒng)的概念,為什么這次出臺的《規(guī)定》被網友稱為“微信十條”?
張延明:《規(guī)定》中所稱的“即時通信工具”,主要是指各類基于互聯(lián)網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為終端使用者提供即時信息交流服務的網絡應用。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即時通信工具這種網絡應用得到迅猛發(fā)展。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即時通信用戶已近6億,手機即時通信用戶已近5億。目前,即時通信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比如微信、微米、易信、來往、米聊、陌陌、飛信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用戶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微信”,所以,《規(guī)定》被大家簡稱為“微信十條”。
記者:對“微信十條”出臺的背景該如何理解?
張延明:即時通信工具一方面對交流信息、傳播知識、密切人際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有害信息摻雜其間,諸如謠言信息、恐怖信息、詐騙信息、色情信息等等,在“朋友圈”中時常出現(xiàn)。我們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謠言在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中傳播的數量最多、危害也最大。有些人出于好奇心理或惡作劇心理,把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想的謠言發(fā)布到“朋友圈”中;有些人出于商業(yè)利益需要,為打擊同業(yè)競爭者而肆意誹謗、惡意中傷;有些人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通過編造具有蠱惑性的謠言提高點擊率,以達到私利性目的。這些謠言,往往利用熟人、朋友之間信任度較高這個特性加以傳播,最終以謠言傳播鏈條的形式迅速廣泛擴散,常常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比如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中曾大量轉發(fā)的“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新華鎮(zhèn)一男子在玉米地澆地,妻子回家做飯時,男子的腎臟被人割走”的信息,經公安機關查證,純粹是虛假信息。再比如,微信中曾傳播的“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醫(yī)院現(xiàn)埃博拉病毒”“人販子進京偷孩子用于非法人體器官交易”等信息,經查證都是謠言。雖然有關部門及時予以辟謠,但仍使一些不明真相的公眾產生恐慌,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記者:在《規(guī)定》頒布實施后,謠言制造者與傳播者會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張延明:網絡空間不能混沌無序,對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也必須進行規(guī)范和治理。在《刑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中,早就有關于禁止傳播謠言、暴力、恐怖、色情等信息的規(guī)定。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還出臺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在網上制造謠言、惡意誹謗等違法犯罪行為做出了進一步司法解釋。這些法條同樣適用于即時通信工具。可以明確地說,惡意制造、傳播謠言引發(fā)嚴重后果的,必將受到法律制裁。
記者:前些日子在一些用戶的微信“朋友圈”中曾盛傳“中央大街著火了,房倒屋塌,死傷無數”“哈爾濱機場出現(xiàn)暴恐事件,海關安檢都炸死了”等信息,后來被證實是謠言?,F(xiàn)實生活中,很多謠言往往真假難辨,您能歸納一下微信謠言的特點嗎?如果看到這類信息,用戶該怎么識別?
張延明:要分辨哪些信息是謠言、哪些不是謠言,的確有些難度。特別是一些偽裝成新聞報道的謠言,不僅有生動的細節(jié)描述,而且謠言制造者還煞費苦心地用一些資料來提供“佐證”,進一步增加了謠言的迷惑性。但一般來說,謠言往往憑空杜撰、夸大其辭、斷章取義、違反常理,只要稍加分析,還是可以厘清的。作為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的用戶,在轉發(fā)信息時一定要看信息來源是否可靠、是否由政府權威部門或新聞媒體發(fā)布;要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或警方求證,不要偏聽偏信、人云亦云、盲目“點贊”。目前,全國各大網站包括我省的部分網站(如新浪網黑龍江頻道)都開設了辟謠平臺,大家可以關注政府和權威部門的微博、微信等信息平臺,進一步了解相關信息。
記者:微信“朋友圈”內的“愛心求助”“集贊換禮”之類的信息也能暗藏貓膩嗎?聽信這些信息會不會有風險?
張延明:這類信息可能會暗藏虛假信息,比如有的“集贊換禮”活動,可能是一些商家制造的噱頭,意在借此擴大影響,事實上并非如此;有些“愛心綁架型”信息,往往借助公眾的愛心大量轉發(fā)傳播,雖然沒有什么嚴重的社會危害,但是對公眾造成了信息騷擾;還有一些信息可能以“公益”為名,隱含詐騙目的,惡意傳播病毒。所以,公眾在轉發(fā)信息時一定要仔細甄別,防止上當受騙。
記者:如果發(fā)現(xiàn)謠言、欺詐、色情等不良信息,作為用戶應該怎么辦?
張延明:如果發(fā)現(xiàn)不良信息,可以及時向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也就是網絡運營商進行舉報;如果信息未能得到及時受理,也可以直接向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進行舉報(舉報熱線 010-88820566,舉報信箱jubao@china.org.cn),或者向屬地省、市互聯(lián)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進行舉報。目前,省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在東北網上開設了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并公布了舉報電話(13604510123),受理公眾對黑龍江省屬地內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的舉報,一經核實,我們將及時依法依規(guī)予以處理;處理不了的,將向國家主管部門進行報告。
記者:我注意到,《規(guī)定》中有關于用戶注冊時需實名認證的相關規(guī)定。個人用戶是否同公眾賬號一樣,也需要實名認證?有網友擔心,實名認證會不會泄露個人隱私?
張延明:實名制是對即時通信工具服務的規(guī)范?!兑?guī)定》提出的“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主要是指公眾號在注冊的過程中,后臺必須使用真實身份信息,但前臺可以用個性化的名字,也可以自愿使用真實名稱。對個人用戶來說,新注冊用戶必須在后臺使用實名;有些已使用手機注冊、驗證的老用戶,后臺本身已做到了實名認證;未實名注冊的老用戶,即時通信服務提供者將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用戶進行實名認證。至于個人隱私問題,其實不必多慮,《規(guī)定》對即時通信服務提供者的企業(yè)責任提出明確要求,必須保護用戶的信息和個人隱私。因此,實名制的實施不僅不會侵犯個人隱私,而且還會對即時通訊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記者:有媒體評論,《規(guī)定》提出的“七條底線”是網絡文明的“金規(guī)則”。我們該如何理解“底線”的含義?
張延明:《規(guī)定》第六條指出,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應該承諾遵守法律法規(guī)、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利益、公民合法權益、公共秩序、社會道德風尚和信息真實性等“七條底線”?!捌邨l底線”是依據“底線思維”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管理的底線,是國家、社會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突破這個底線,就將觸犯法律。廣大網民只有共同遵守這“七條底線”,才能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讓網絡成為真正服務于社會的公信平臺。
記者:《規(guī)定》第七條規(guī)定,未取得相關資質的公眾號將不得發(fā)布、轉載時政類新聞。那么,個人用戶轉發(fā)評論時政新聞是否也要受到限制?
張延明:對于時政類新聞信息的采訪、發(fā)布、轉載,國家早就做出嚴格規(guī)定?!拔⑿攀畻l”只是將原有的、對時政類新聞信息的管理規(guī)定延伸到即時通信領域,并且僅是對公眾號提出要求。即時通信公眾號具有媒體屬性,要把它作為一個媒體來進行管理,因此,發(fā)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對個人用戶而言,在“朋友圈”和群組中轉發(fā)、評論時政類新聞,只要來源可靠,信息真實,遵守“七條底線”,不受《規(guī)定》的影響。
記者:謝謝您的解答!
張延明:不必客氣,我們也非常希望借助貴刊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的用戶了解相關規(guī)定,在使用即時通信工具的過程中釋放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