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總是基于對人的尊重,探索人性,關注個體,關注普通大眾。不管是寫社會公德還是教育體制,都充分體現(xiàn)了她的人文關懷。隨著時間的流轉、年齡的增加、閱歷和學養(yǎng)的豐富,五十六歲的龍應臺開始從公共領域轉向關注私人空間。本文從其散文集《目送》分析作者對生命、人生和情感的細膩體會。
關鍵詞:《目送》 個體 私密體驗
龍應臺總是尊重人性,關注普通大眾,這一次她將目光投向了自己。五十六歲的她,隨著時間的流轉,開始專注于生活的細膩體會,從公共領域轉向關注私人空間。而《目送》就是她關注自己,關乎生命、人生和情感的私人話題的私密體驗的完美體現(xiàn),這本散文集中的七十余篇文章一改龍應臺犀利的文風,以溫柔婉轉的文字書寫對父母的憐惜、父親的去世、母親的失智、孩子的遠去、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與以往的文風截然不同,所寫所感完全是個人的、私密的。從來不敞開自己的龍應臺承認,《目送》在她年輕十歲時是寫不出來的,因為這本書的私密性以及它的情感濃度,作者誠實地表示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暢談這本書。
一、悵然的孤獨意象
1.孤獨使人堅強 童年時的龍應臺被迫孤獨著,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她明白人生其實都是孤獨的,哪怕表面看似熱鬧、看似繁華?!渡铰贰分袑懙今R英九在人群中觀看演出,他雖然坐著,卻是在為政治而奔波,圍繞著他的是熱鬧,而自己體會的卻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孤獨。
進入不惑之年的龍應臺,作品中總會出現(xiàn)孤獨意象。這與她生活中經(jīng)歷的各種事件是分不開的,年輕幸福之時她寫過《孩子你慢慢來》,字里行間都是作為母親的幸福和滿足。此時的龍應臺離婚后一個人在香港,孩子們遠在歐洲,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失憶,這些對于她來說是如此沉重。這個時候,她卻只能獨自面對。所以她說“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1}。有時她直言孤獨,有時又透過字里行間來表達孤獨。龍應臺說她在編寫《大江大海1949》時,“每到黃昏,人聲漸杳,山景憂郁,維多利亞海港上的天空,逐漸被黑暗籠罩。這時,凄涼、孤寂的感覺,從四面八方,像濕濕的霧一樣,滲入寫作室”{2}。她在《目送》文集中多次說到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讀者看到的不是一個強壯得可以抵擋風雨的堅強背影,而是龍應臺那個看似堅強卻又透出一些柔弱、無奈的孤獨背影。她在《寂寞》里說“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或許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吧”{3},這是對孤獨的一種認可,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罷了。
2.孤獨是一種美學必要 另一方面,龍應臺又認為孤獨是必要的,她在《跌倒——寄K》里說:“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眥4}在她看來孤獨、寂寞也是一種美學必要。比如在散文《寂寞》里寫到晚明張岱《湖心亭》中透露出的孤獨意象或許就是為了滿足審美需要。
在《目送》中,我們發(fā)現(xiàn)總是關注民生瑣事的龍應臺、曾經(jīng)“舞刀弄槍”的龍應臺開始感慨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她在《菊花》一文中描寫她看到曾經(jīng)對社會做出重要貢獻的總編輯昏迷后被護工當成死人一樣拍打,也不禁暗自感慨那么重要、那么著名的總編輯,也和小人物一樣必須面對生命的盡頭。當你走到生命的終點站時,重不重要、卑不卑微、渺不渺小都一樣,殊途同歸了。
二、目送的深層涵義
1.對父親的懷念對母親的濃情侍奉 在《目送》一書中,《繳械》《年輕過》《幽冥》等幾章是為紀念父親所寫的,《雨兒》《明白》《胭脂》《回家》等幾章是為母親寫的,龍應臺對父母深沉的愛字字句句如訴如泣,字里行間透著思念和愛。龍應臺追憶已故的父親,在飛機上遇到貌似父親的垂垂老者,便聯(lián)想到父親。“我不敢看他,因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見他頹然的背影,我都無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親?!背藢Ω赣H的懷念,龍應臺對母親可謂濃情侍奉,雖然她不在母親身邊,但每天總會給母親一通電話,一句問候。回到母親身邊便陪伴母親睡覺,帶母親出游。為了安慰年輕時受過窮困困擾的母親,龍應臺不得不制造銀行存款證明??粗偸钦f著要回家的母親,龍應臺總是會惆悵,是時光把母親變老,但是歷史把母親拋在了永遠回不去的遠方。為了母親,不算年輕的龍應臺兄妹幾人毅然決定帶著年邁的母親回到浙江老家,然而故鄉(xiāng)淳安已不復存在。
2.對下一代的依依不舍 有人說,《目送》是龍應臺一本關乎三代人的人生情感散文集,龍應臺站在兩代人之間,來不及目送上一輩,而上一輩已越走越遠了;來不及看下一代,下一代也越走越遠?!赌克汀防锏膬蓚€孩子已然完全不是《孩子你慢慢來》時期的嗷嗷待哺的幼兒,安安不再是那個母親外出時粘著依依不舍的那個安安,而是已經(jīng)可以獨立應對生活的大小伙子。龍應臺記錄了對孩子的幾次目送,展現(xiàn)了孩子成長路上的幾個階段?!鞍舶采闲W第一天,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十六歲,他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F(xiàn)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蹦赣H節(jié)時收到兒子安德烈發(fā)來電郵,孩子希望通過電郵傳遞“媽媽,我已經(jīng)長大了”的信息,長大的孩子總是希望掙脫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嘮叨。龍應臺逐漸發(fā)現(xiàn),孩子們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生活上都不再那么需要母親貼身照顧和指導,這對一個母親來說是殘酷的現(xiàn)實,卻不得不面對,小鳥總有獨自飛翔的那一天,但是沒有了孩子的依戀,母親總是會遺憾和不舍。龍應臺將自己內(nèi)心的這些情感在《目送》中展現(xiàn)無遺,是她進入不惑之年對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省視,也是她將關注點轉向私己探索的一個信號。
三、對生死主題的深刻探索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便開始懷舊,龍應臺那濃濃的懷舊情緒在《目送》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由于外省人的身份,在臺灣沒有親戚,沒有祖墳,沒有經(jīng)歷過親人的離世,在她五十歲時經(jīng)歷的第一次生死離別竟是父親的去世。這對她來說是致命打擊,父親去世后她才猛然驚覺,為了父母,為了那被1949改變命運的個人和家庭,有些東西再不寫就來不及了?;蛟S可以說,正是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失憶、孩子的成長促成了《目送》一書的出版。
父親的逝世讓龍應臺第一次體味生死離別,之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jīng)歷過至親的死亡,這跟她“外省人”的身份有關。她說如果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墒堑搅宋迨畾q,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親人過世,而第一次上課就是父親去世這重大的人生事件。父親的逝世,使她開始獨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脫的生老病死,“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她開始理解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和“舍”,并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或許是年齡使然龍應臺開始了對死亡的思索,《兩本存折》中她將生命喻為沙漏:“我就知道,存折里頭,誰裝了一個看不見的沙漏。因為無法打開,看不見沙漏里的沙究竟還有多少,也聽不見那漏沙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這是對生命漸漸流逝的無奈。年齡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迎面撲來,于是智慧如龍應臺開始了對生死的思索,死后選擇海葬還是樹葬這樣的問題變成了與同齡朋友的常規(guī)話題。
龍應臺不得不面對歲月流逝了,自己漸漸老去,生命看上去越來越短暫了。和朋友莉薩分別,每次都是鄭重地道一聲“保重”,她說:“這么慣常地來來去去,這么慣常地說‘你保重,然而每一次說‘保重,都說得那么鄭重,那么認真,那么在意,我想是因為,我們實在太知道人生的無常了,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可能是最后一次?!庇纱丝梢?,生死主題是《目送》一書的重要主題之一,六十歲的龍應臺開始獨自品味過去從未關注過的生死問題。
綜上對《目送》的分析,足以得知龍應臺對人生、情感和生命的探索更多地轉向了自身。這在她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一個轉型和突破,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也和她的人生經(jīng)歷、學識涵養(yǎng)的豐富有著密切聯(lián)系,思想越發(fā)成熟、細膩,筆鋒越發(fā)婉轉,并以此觀照人生,感悟讀者,發(fā)人深省。
{1} 蘇楓.孤獨龍應臺:有些路只能一人走.http://eladies.sina.com.cn/qg/2010/1104/11291028635.shtml,2011-1-4.
{2} 龍應臺:《大江大海1949》,天下雜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頁。
{3} 龍應臺:《目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26頁。(以下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參考文獻:
[1]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作 者:席艷紅,文學碩士,成都農(nóng)業(yè)科技職業(yè)學院基礎部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學及研究工作。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