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平,徐靜 ,于玲紅,李興,韓佩江趙忠,井璟
1.內蒙古科技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2.安徽馬鋼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3.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節(jié)水農業(yè)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4.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河套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5.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浮游植物是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整個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基礎,同時,還能夠迅速響應水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變化(韓博平等,2003)。有些浮游植物可以直接用作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指示生物,而且相對于理化條件而言,其密度、生物量、種類組成和多樣性能更加準確的反映出水體的營養(yǎng)水平(劉紅等,2006)。在湖泊環(huán)境中,營養(yǎng)鹽是影響浮游植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同時又是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主要原因(李文霞和馮海艷,2006;周敏,2012)。以往對營養(yǎng)物質與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的研究都是在常溫水體條件下進行的,而在冰封條件下,水體和冰體中的營養(yǎng)鹽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實驗以烏梁素海為研究對象,研究湖水結冰后,營養(yǎng)鹽與浮游植物在冰體和水體中的分布情況,以期為該方向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烏梁素海地處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位于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輻射強、降水量少、蒸發(fā)強烈,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約為285 mm,蒸發(fā)量約為2456 mm;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少雨,全年平均氣溫約為9.74 ℃,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為冰封期。湖泊面積現(xiàn)為273 km2,其主要補給水源是河套灌區(qū)的農田退水,湖區(qū)的水動力條件較弱,最大流速為0.28 m·s-1,最小為 0。目前,每年隨農田退水進入烏梁素海的總氮和總磷分別約為3411.58和111.88 t(呂超等,2012;李衛(wèi)平等,2008;徐兆安等,2012),如此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輸入,使得整個湖區(qū)呈Ⅴ類(參考GB 3838—2002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水質,且呈現(xiàn)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根據烏梁素海的水域污染狀態(tài)和進出水位置,本研究共布設了 10個采樣點,見圖1,其中J11為進水口、V3為出水口、L15和S6均為明水區(qū)域、N13為蘆葦區(qū)、Q10為旅游區(qū),這些采樣點對于冰封期水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湖區(qū)北部為小海子,蘆葦覆蓋大量明水區(qū)域且常年不受人為活動影響,故而不做研究。
本研究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在烏梁素海使用冰柱采集器破冰采樣,將收集到的的冰樣分為3層:表層冰、中層冰、冰—水界面冰,分別置于水桶內,及時送回實驗室,在室溫條件下自然融化,然后測定融水中的 TP、TN、COD和 Chla濃度?,F(xiàn)場監(jiān)測的指標為水深、冰厚和流速;同時,用取水瓶(聚乙烯材料)分別取冰—水界面水、中層水、水—底泥界面水3組水樣,并于12 h內于實驗室分析TP、TN、COD和Chla濃度,測定方法參照《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2002)。測試所用標準曲線相關性嚴格達標(r>0.999)所有監(jiān)測指標均做3組平行,取平均值為測定結果。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初步分析和作圖。指標測定方法及采樣時間分別見表1和表2。
浮游植物定量樣品用采水器在現(xiàn)場取 1000 mL水面下0.5 m處的水樣,加入15 mL魯哥試液固定;靜置沉淀24 h,用虹吸管抽掉上清液,余下20~25 mL沉淀物轉入30 mL定量瓶中,并定容至30 mL。將在室溫條件下融化的冰塊作為冰體中的浮游植物定量樣品,取1000 mL,處理步驟同上。鏡檢前將定容后的水樣搖勻,取 0.1 mL于 20 mm×20 mm的浮游生物計數框內,置10×40倍顯微鏡下進行種類鑒定和細胞計數。每個采樣點細胞計數3次,取平均值,浮游植物種類鑒定參考文獻(周鳳霞和陳劍虹,2011;馬放等,2010)進行,由《湖泊富營養(yǎng)化調查規(guī)范》可查得藻類計數計算方法(金相燦和屠清瑛,1990)。
表1 實驗監(jiān)測項目及方法Table 1 The monitoring project and methods of test
表2 采樣時間Table 2 Sampling times
式中:N為藻類密度,104cell·mL-1;A為浮游生物計數框面積,mm2;Ac為計數面積,即視野面積×視野數,mm2;Vw為l L水樣經沉淀濃縮后的樣品體積,mL;V為計數框體積,mL;n為計數所得藻類的個數。
運用浮游植物優(yōu)勢度Y來分析烏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將優(yōu)勢度Y>0.02的藻類定為優(yōu)勢種。各參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ni為第i種浮游植物的的數量;N為浮游植物總數量;fi為第i種浮游植物在所采樣品中出現(xiàn)的頻率。
2.1.1 冰體分析
現(xiàn)場監(jiān)測結果顯示,湖水自2012年11月初開始結冰,11月至12月為湖冰的快速生長期,湖冰厚度在翌年1月份達到最大,厚度在0.22~0.74 m之間,之后開始緩慢消融。其中,湖中心的冰體最厚,為0.74 m,湖區(qū)的南部和北部較薄。這是因為烏梁素海自北向南有總排干、通濟渠等灌渠和排水溝與湖體相連,使得西部湖區(qū)水體的流動性較大,冰體厚度相對于東部湖區(qū)較小。
從時間分布上看:冰層中的營養(yǎng)鹽含量整體呈下降的趨勢。這是由于在結冰過程中,冰體會自動排除雜質,以保持其純度(姜慧琴,2011;高紅杰等,2008),被排除的營養(yǎng)鹽由冰體逐漸遷移進入水體(圖2)。
冰體中營養(yǎng)鹽的垂向分布規(guī)律為:在冰體形成期,表層冰>冰水界面冰≥中層冰。這是由烏梁素海特殊的氣候條件所致,晝夜溫差大使得湖水在結冰初期處于反復的凍融過程,白天溫度較高,冰體融化時會釋放原本被凍結在體內的營養(yǎng)鹽,由于湖區(qū)水動力條件較弱,被釋放的營養(yǎng)鹽大多停留在冰水界面層;夜晚溫度降低時,營養(yǎng)鹽被再次凍結,如此反復使得該時期的冰體表層營養(yǎng)鹽含量較高(張巖,2012;傅鑫廷,2009)。冰層厚度穩(wěn)定后,冰體中的營養(yǎng)鹽自上而下逐漸遷移進入水體,導致中、下層冰體中的營養(yǎng)鹽含量略大于表層(圖3)。
2.1.2 水體分析
烏梁素海湖泊冰封期各采樣點的水深均在0.28~2.45 m之間,其平均值為1.20 m,其中,湖泊的南部和北部水深較深,而其冰厚度值較?。缓吹闹胁縿t與之相反,這表明水深和冰厚存在較好的負相關性。這可以從熱力學角度和湖冰的形成機理上加以解釋:在受冷面積一定的條件下,單位時間內作用于一定受冷面積上的冷能是相同的,而等量的冷能要通過冰體的冷傳導作用到冰下水體中,從而增加冰層厚度。而較淺的水體在獲得相同冷能時溫度的降低更為明顯,從而冰厚的增加較深水體要快。但是,在上層獲取冷能的同時,下層水體也在獲得大地所傳導的等量熱能,同理,較淺的水體在獲得相同熱能時溫度也會明顯升高,但在冰體的生長過程中,冷能的傳導起主要作用,最終導致水深和冰厚存在較好的負相關性(姜慧琴,2011)。
從圖4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湖水的結冰過程中,被排斥而無法進入冰體的營養(yǎng)鹽大多活躍在冰水界面水中;水底泥界面水受到水與底泥之間的營養(yǎng)鹽交換作用影響(Cho等,2002),故而水體中的營養(yǎng)鹽含量垂向分布規(guī)律為:冰水界面水>水底泥界面水≥中層水。從時間分布上看:冰水界面水的營養(yǎng)鹽含量無明顯變化,中層和水底泥界面水營養(yǎng)鹽含量呈上升趨勢(圖5)。
表3 烏梁素海冰體和水體中的藻類密度Table 3 The number of algae in Lake Wuliangsuhai water and ice 104個·mL-1
表3記錄了烏梁素海冰封期10個采樣點的藻類密度。在冰體的形成和生長時期,由于大氣和水之間的熱量傳遞作用,一部分藻類以漂浮的狀態(tài)懸浮在水體表面,之后隨著水體的結冰過程,漂浮在水體表面的藻類被凍結在冰體中,從而使得冰體中的藻類密度逐漸上升(Matsuo和Sasyo,1981;龔乃虎,1999;Knight,1979;徐立沖等,1997);之后隨著冰層厚度的增加,開始形成較大體積而藻類密度較少的冰晶體,使得冰體中的藻類密度趨于穩(wěn)定。水體中的藻類密度整體呈現(xiàn)緩慢上升趨勢,一方面是由于冰封期水體的營養(yǎng)物質充足,藻類開始大量繁殖生長;另一方面又由于冬季水溫較低,藻類的生長和繁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也是冬季湖泊不宜暴發(fā)水華的原因之一。
此次調查共檢出浮游植物7門67屬105種(含變種),隸屬于綠藻門、硅藻門、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隱藻門以及甲藻門,未檢測出黃藻門,這是因為黃藻門主要是淡水產浮游藻類,尤其喜歡在較清潔的水體中生長,而烏梁素海的現(xiàn)有水質達不到其生長繁殖要求。鏡檢結果顯示,冰封期烏梁素海水體和冰體中的藻類均以綠藻門和硅藻門為主,其中綠藻門有23屬35種,占總種數的33.3%;硅藻門 16屬 28種,占總種數的 26.7%;藍藻門 13屬19種,占總種數的18.1%;裸藻門5屬10種,占總種數的9.5%;甲藻門5屬8種,占總種數的7.6%;金藻門3屬3種,占總種數的2.9%;隱藻門2屬2種,占總種數的1.9%。綠藻門和硅藻門在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組成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表明冰封期烏梁素海浮游植物種類組成呈綠藻—硅藻型,各采樣點浮游植物種類組成存在差異,但均以綠藻和硅藻種數最多,藍藻次之,這是因為藍藻喜高溫,通常在 20 ℃以上的水體中大量生長繁殖,而冰封期水體溫度在0.5~6 ℃之間波動,該溫度不適宜藍藻生長。烏梁素海冰封期優(yōu)勢藻類種類組成見表4。
圖 6為烏梁素海冰封期營養(yǎng)鹽和藻類密度的時間變化曲線。從時間分布上看,冰封期水體中的TN、TP、COD含量和藻類密度均呈上升趨勢,且明顯高于冰體中的含量,其中,水體和冰體中的TN質量濃度均值分別為2.076和1.255 mg·L-1,即水體中的TN是冰體中的1.65倍;TP質量濃度均值分別為0.875和0.361 mg·L-1,水體是冰體中的2.42倍;COD含量均值分別為 88.56和 28.83 mg·L-1,水體是冰體中的 3.07倍;藻類密度均值分別為3.145和1.64×106cell·L-1,水體是冰體中的1.92倍;該現(xiàn)象可以說明,在冰層的形成和生長過程中,冰體對TN、TP、COD和浮游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排斥作用,其中以 COD為最強;而其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TN、TP、COD和浮游植物由冰體逐步遷移至水體。
表4 烏梁素海冰封期優(yōu)勢藻類種類組成Table 4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dominant algea during icebound season in Wuliangsuhai Lake
通過對冰封期烏梁素海的冰體和水體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如下:
1)冰封期烏梁素海的冰厚介于0.22~0.74 m之間,水深在0.28~2.45 m之間,且水深和冰厚存在較好的負相關性。
2)在冰體的形成和生長過程中,營養(yǎng)鹽和浮游植物逐漸從冰層遷移至水體中,使得冰封期水體中的營養(yǎng)鹽和浮游植物的含量均大于冰體中的,結冰過程使得湖泊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惡化。
3)水體中 TN、TP、COD的濃度和浮游植物密度分別是冰體中的 1.85、2.42、3.07、1.29倍,這說明冰體對各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效應,其中以 COD最強;同時,也說明湖冰對有機物的排斥效應要高于其對無機物的。
4)烏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結構包括綠藻、硅藻等7門67屬105種(含變種),其中以綠藻、硅藻種類數量居多,分別占總種數的 33.3%和26.7%,這表明冰封期烏梁素海浮游植物種類組成呈綠藻—硅藻型。
1)由于湖水在結冰過程中,營養(yǎng)鹽和浮游植物逐漸從冰層遷移至水體中,從而加劇了湖泊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因此,冰封期湖泊的治理更加刻不容緩。
2)由于湖冰對污染物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效應,針對這一特點,可將其利用于降低有機物含量的相關研究中。例如,郝利娜和張維佳(2007)通過室內冷凍實驗,證明了冷凍凈化法能去除生活污水中80%的COD和90%的NH3-N。
CHO H, SHEPSON P B, BARRIE L A, et al.2002.NMR investigation of the quasi-brinelayer in ice/brine mixtures[J].J Phys Chem B, 106:11226-11232.
KNIGHT C A.1979.Observations of the morphology of melting snow[J].J Atmos Sci, 36: 1123-1130.
MATSUO T, SASYO Y.1981.Empirical formula for the melting rate of snowflakes[J].J Meteor Soc Japan, 59:1-8.
傅鑫廷.2009.低溫及冰封條件下富營養(yǎng)化水體藻類分布規(guī)律研究[D].長春: 吉林大學, 35-36.
高紅杰, 康春莉, 張歌珊, 等.2008.間甲酚在冰相中分布和釋放規(guī)律的室內模擬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 8(10): 2731-2735.
龔乃虎.1999.關于冰晶雪花融化問題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高原氣象, 18(3):368-376.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2002.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109-125.
韓博平,林旭鈿,李鐵.2003.廣東省大中型水庫富營養(yǎng)化現(xiàn)狀與防治對策研究[M].北京: 科學出版社, 7-8.
郝利娜,張維佳.2007.自然冷凍法處理生活污水的研究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 (23):18-19.
姜慧琴.2011.烏梁素海營養(yǎng)鹽在冰體中的空間分布及其在凍融過程中釋放規(guī)律的試驗研究[D].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33-34.
金相燦,屠清瑛.1990.湖泊富營養(yǎng)化調查規(guī)范[M].2版.北京: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18-215.
李衛(wèi)平,李暢游,史小紅,等.2008.內蒙古烏梁素海氮、磷營養(yǎng)元素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學環(huán)境分析[J].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 2(29):131-132.
李文霞,馮海艷.2006.水體富營養(yǎng)化與水體沉積物釋放營養(yǎng)鹽[J].地質通報, 25(5):602-608.
劉紅,馬徐發(fā),熊邦喜.2006.武漢南湖的浮游植物[J].淡水漁業(yè), 36(1):32-35.
呂超,李衛(wèi)平,于玲紅.2012.烏梁素海冰封期水體富營養(yǎng)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 40(29):56-57.
馬放, 楊基先, 魏利, 等.2010.環(huán)境微生物圖譜[M].北京: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2-190.
徐立沖,陸柱,蔡玲玲.1997.真空冷凍海水中冰晶生長速度的研究[J].水處理技術, 23(5): 280-284.
徐兆安,馬桂芬,吳浩東,等.2012.內蒙古典型湖泊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與環(huán)境變量的關系[J].水生態(tài)學雜志, 4(33):58-59.
張巖.2012.烏梁素海結冰過程中污染物遷移機理及其應用研究[D].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80-82.
周鳳霞, 陳劍虹.2011.淡水微型生物與底棲動物圖譜[M].2版.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8-58.
周敏.2012.惠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氮、磷營養(yǎng)鹽關系的研究[D].廣州: 暨南大學,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