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慶
閱讀教學中,“讀”是教學的基礎(chǔ),是教學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我認為,離開了“讀”的語文教學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下面,我以《橋》一文的教學為例,談?wù)勅绾误w現(xiàn)讀的層次性、漸進性、有效性。
一、理讀文路,走入文本
所謂理讀,就是尋找式地讀,清理式地讀,整理式地讀;就是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點,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實課文教學要求的、最需要教給學生的語言知識或其他內(nèi)容,把它們羅列出來,以確定學習過程的“對話”思路。《橋》這篇課文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但課文所蘊涵情味,思想內(nèi)涵卻不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因此,我采用理讀文中語言,引導學生走入文本: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為了使學生讀有方向、讀有收獲,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wù):多讀幾遍課文,并借助字典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咆哮、獰笑、放肆、豹子、呻吟、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擋、跌跌撞撞”等生字新詞,并理解這些詞的意思,為讀通課文掃清障礙。2.讀熟詞語,感知大意。在檢查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圈畫出描寫洪水(咆哮 獰笑 放肆 狂奔而來 勢不可當)、人們(你擁我擠 瘋了似的 跌跌撞撞 亂哄哄)和老漢(擁戴 清瘦 揪出 沙啞 豹子)等詞語,再分組朗讀,引導學生理清文路,并選用這三組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3.讀懂句式,認識人物。這篇課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表現(xiàn)力。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橋、洪水、人們、老漢的比喻句、擬人句并分類重組,再細加指導朗讀。如“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薄敖幻赘叩暮樗呀?jīng)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弊寣W生邊讀邊想,把洪水形象化,在腦子中形成表象,感受洪水的兇猛;在讀到“村莊驚醒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時,我讓學生用成語形容當時村民逃難的情形和心情,體會人們的驚惶失措;之后,通過對比朗讀文中描寫老漢的句子,初步認識老漢鎮(zhèn)定如山的形象。
一篇課文,經(jīng)過這樣的理讀,無形之中增加了知識的含量,增加了知識的厚度與深度,現(xiàn)出了知識的斑斕色彩,有助于學生把握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提煉課文的精髓,同時也為品讀課文找準了切入點和對準點。
二、品讀文意,深入文本
所謂品讀,就是在閱讀中對課文著意揣摩、體味,抓住文章的精髓,讀出深度,讀出韻味。語文課堂應(yīng)該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在豐富的語言想像中,讓學生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享受語言的魅力。
在教學《橋》這課時,為了讓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思想溝通、情感交流,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領(lǐng)悟文本的思想蘊味,體會文本的行文技巧,并在言語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文本言語,掌握一定的言語規(guī)律,我以“老漢”為切入點,以描寫老漢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句段為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文意:1.自主朗讀,感知重點。讓學生抓住描寫老支書的句子自主朗讀、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學生通過讀、思、找、畫、議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大都能明白課文主要是寫老漢的無私無畏、臨危不懼、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精神風貌。2.賞析朗讀,理解重點。為了讓學生掌握文章重點,我著力引導學生朗讀、咀嚼、品味關(guān)鍵字詞句段上,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币龑W生從“他像一座山”進行個性化朗讀,讀出不同的理解。有時,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也在表達著不同的意思。如課文的兩個“吼”,學生有的讀出生氣,有的讀出批評,有的讀出命令,有的讀出威嚴,有的讀出不容爭辯……通過個性化的理解,學生讀出重點詞語的意思,讀出字里行間的感情色彩。3.配畫朗讀,內(nèi)化重點。即在抓好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chǔ)上,我漸次播放與以上重點語段相關(guān)的課件,將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形象的畫面,指導學生通過讀、聽、看相結(jié)合的方式強化理解、快速內(nèi)化。通過這樣的設(shè)計,不僅激活了語言文字,還積蓄了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使語文課達到了“享受語文”的目標。
三、悟讀文境,融入文本
所謂悟讀,就是解讀文本時,要潛心會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的心境。具體表現(xiàn)在對文本一拍即合的呼應(yīng),一種心心相印的認同,一種怦然心動的體驗,一種生活閱歷的接軌。悟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指導:首先,創(chuàng)設(shè)情境,為情感體驗奠基——我讓學生觀看山洪暴發(fā)、人們驚慌失措的錄相,營造緊張氛圍,借此為學生潛心會文、表情達意奠定基礎(chǔ)。其次,重點引讀,為情感觸發(fā)助力——第一次引讀:“當人們驚慌失措時,木橋前,沒腿深的水里,站著……”學生動情接讀:“那個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漢,清瘦的臉上流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像一座山?!币龑W生描述:這是一位( )老漢。然后我通過說的訓練,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走近老漢,從而使老漢的高大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第二次引讀:“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隊伍,依次從老漢身邊跑上木橋。老漢突然沖上前……”學生深情地接讀:“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讀后學生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一位()的老漢。第三次引讀:“最后,只剩下了他和那個小伙子。小伙子……”學生接讀:“推了老漢一把,……老漢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讀后學生由衷地稱贊:這是一位( )的老漢。教師的導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功效,學生在讀中情感得到了升華。通過以上讀的訓練,學生情感激奮,心融文本,言出心聲,讀出了真情,讀出了意境:那位老漢為了村民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就如同一座生命之橋,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最后,反復誦讀,為情感升華添翼——課文結(jié)尾三句話,完全可以合并為一個自然段,作者寫了三個自然段,是為了讓讀者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讓讀者為老太太難過,從而更加敬仰老漢。這樣的特點,教師要點給學生,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受到感染,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高貴品質(zhì),領(lǐng)悟作者表達方法的精妙,領(lǐng)悟作者為什么以“橋”為題,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總之,在《橋》一文的教學中,我以讀貫穿于教學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走入文本,深入“老漢”,融入作者的心。
(作者單位:福建省大田縣城關(guān)第二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