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道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30位退休教授租下某老年公寓兩層樓進行“朋友圈”養(yǎng)老。
如今,“朋友圈”養(yǎng)老模式已日漸進入廣大老年朋友的生活。幾位相識的老人相約一起進入養(yǎng)老院,一起遛彎、一起打牌、一起參加活動,一起回憶那一個個趣事和一段段難忘的歲月。甚至還有好友揪團預備退休,買地蓋房一起吃住一起葬。
“朋友圈”養(yǎng)老 朋友相伴不孤單
不久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20多名老教授代表組成“看房團”,來到某老年公寓,查看那里的環(huán)境、服務、硬件設施、醫(yī)療條件。隨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離退休工作處開始與老年公寓洽談“團購”事宜,初步意向是包下兩層樓。據悉,每層樓能住60多人,兩層樓就是130位老教授。
這些有意向組團入住的老教授均為高齡、多病的空巢老人,兒女住在國外或外地,很多老人都是從年輕時起就在高校內執(zhí)教直至退休,人生中大半光陰都沒離開過校園,平日里這些老人的生活圈子就是老同事、老教授和學生們?,F在他們年紀大了,不習慣重新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人,即使住進養(yǎng)老院,也希望能與熟識的老同事在一起。
“老江早啊!”“早啊老幾位,咱今天來點啥活動?來兩圈麻將?。俊边@是居住在老年公寓里的江鴻飛老人同他三位老同事每天早上例行的“問候語”。
據了解,80歲的江老是今年7月入住該老年公寓的省直機關退休老干部,入住后覺得養(yǎng)老院吃住都不錯,就是缺個人話家常。于是江老給三位關系好的老同事打去電話,邀請好朋友們一起入住。沒過幾天,三位老同事陸續(xù)搬來,住在同一棟樓里。就這樣,老四位每日品茶看報、散步聊天,享受他們愉快的晚年生活。
“我們這么大歲數了,住進養(yǎng)老院吃喝不愁,就是缺個作伴的人,這回有人陪著,每天都特高興。我們四個老同事關系好,互相脾氣秉性都熟悉,相處融洽,還能聊聊原來單位的那些人、那些事。最關鍵的是,四個人還能湊桌麻將!”江老樂呵呵地說。
在某老年公寓,有一位79歲的老人,她已在老年公寓住了一段時間,最近妹夫去世了,姐妹倆的兒女都在外地,陳美順大娘便建議妹妹:“干脆你來老年公寓跟我住吧。”她在與老年公寓溝通后,公寓方做了一番協調,讓兩位陳大娘住進了一個房間。于是,老人們常能看見陳美順大娘坐著輪椅,被妹妹推出來遛彎、有說有笑的情景。就連公寓工作人員都說:“因為行動不方便,陳美順大娘原來都不怎么參加活動,現在有妹妹陪著,有什么活動姐倆都一起來,比原來高興多啦!”
現在,親屬結伴入住老年公寓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有哥哥帶著妹妹的,有姑嫂、妯娌一起來的,最多還有6位親屬一起入住的。有親屬陪在一起,老人們不覺得孤單,兒女們也放心。
為兒女省心 婆家娘家組團養(yǎng)老
肖雨家很民主,凡有關家庭成員的“人生大事”,照例都要開個“家庭議事會”。他的父親已59歲,退休開始進入倒計時,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便被提前提到家庭議事日程。
周日晚的家庭議事會,氣氛十分熱烈。參會人員有父母、肖雨和他的老婆李雪,他們的女兒在外地讀大學沒有參會。會議主題:關于養(yǎng)老。擴展議題:是居家養(yǎng)老好呢,還是住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好呢?抑或是啟用一種新的養(yǎng)老模式?
剛一提到養(yǎng)老,肖雨的老婆李雪眼圈就紅了,她一下想到了她的父母。李雪說,再過兩年,她的父親也要退休了,她也正為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犯愁。岳父母居住在距他們城市200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李雪是家中的獨生女,她時常為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而內疚。
想當初,岳父母本來是想要招肖雨為上門女婿的,就是為老了之后能有個依靠。可肖雨也是獨生子,父母又怎么會同意他做上門女婿呢。他與當時未過門的李雪的愛情曾經一度降至“冰點”??伤屠掀攀钦嫘南鄲?,他們極力做著雙方老人的思想工作。而雙方老人也不忍心棒打鴛鴦拆散他們。于是,肖雨的父親和岳父訂立“君子協議”:姑爺兒子一個樣,歸他們雙方共同所有。自他和老婆結婚后,特別是在岳父母50歲以后,他和老婆便頻繁往來于雙城之間。
想到此,肖雨接過老婆的話說:“等岳父退休后,咱們就把他們接到這里和爸媽一起同住,這樣雙方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不就都解決啦?雙方父母都在我們身邊,我們照顧起來也方便?!?/p>
其實肖雨早為四位老人想好了“養(yǎng)老模式”—— 在郊區(qū)買下一座四合院,郊區(qū)空氣好,房價又不貴,而且還可以在院子里養(yǎng)花種草或種植綠色蔬菜,過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田園生活。四位老人一家親,他們在一起能互相幫助、互相照顧。而且郊區(qū)離市區(qū)又不遠,他們有什么事情,撥個電話,開車分分鐘就能到達。
肖雨的話說到了父母和老婆的心坎上。他們都舉手一致通過了他構想的“婆家娘家‘組團養(yǎng)老模式”。李雪立即給她父母打電話,把養(yǎng)老會議內容向岳父母進行了傳達,讓他們也發(fā)表意見、補充意見,岳父母聽后也舉雙手贊成。岳父還說,現在他們年紀還不太大,身體也還很硬朗,他們就“組團”居家養(yǎng)老。等他們到了七老八十了,年歲大了身體也不中用了,他們就住進養(yǎng)老院繼續(xù)“組團”養(yǎng)老,決不拖兒女的后腿。李雪聽后,眼圈紅了。
現今,在這個私人定制、個性化設計流行的年代,已不僅僅只有退休的老年朋友開啟“朋友圈”養(yǎng)老新模式,未退休的同志,也紛紛加入到組團養(yǎng)老的行列。
好友揪團預備退休 買地蓋房一起吃住一起葬
一般人想到養(yǎng)老,多半會想到要存錢,才有安全感。然而,今年53歲的荒野保護協會創(chuàng)辦人、牙醫(yī)師李偉文卻認為,在人生的快樂存折中,錢不需要太多,但“朋友”卻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他從30幾歲起,就進入準備退休的進行式。他花最多心思準備的,并不是金錢,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們。
去年,李偉文與一群知交老友們,一共12戶,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這群大多50歲上下的壯年人,共同集資,在臺南市選了一塊地,預定自建一棟老人公寓,正在建筑設計中,取名為“蝸居”,決定一起實踐老年的理想生活。endprint
擔任牙醫(yī)師的李偉文,是旁人眼中的“另類醫(yī)師”。他不像一般醫(yī)師總是被工作塞滿,診所采取預約制,一天約診不超過10人?!耙蝗豪先嗽谝黄?,有共同的回憶很重要,”李偉文說,他曾看過很多人事業(yè)成功,拼上全部時間,老時卻很寂寞。他希望老了后,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
“一生玩不夠”是他的座右銘。在不同人生階段,他都有不同的玩法,也因此交到不少一路一起成長好朋友,可以一起老去。1995年,他與朋友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上山下海,推動生態(tài)保護與環(huán)境教育。之后他又成立靜態(tài)的電影欣賞會,由朋友開放家中場地,一個月相聚看一次電影,一起在電影中分享人生況味。2009年,他又成立了“夏瓣生聚樂部”,由于成員們大多年紀來到50歲上下,這三個字的諧音就是“下半生”。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他們希望50歲還像夏天,仍像盛開的花瓣一樣燦爛活著。
2012年,夏瓣生開始有了“蝸行臺灣”的構想。蝸行不同于一般的旅行,乃在于它的公益性質。每人每走一公里,就要捐出20元,捐給當地公益團體、小區(qū)或學校,一邊旅行,一邊做公益,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有回饋的快樂。
一次的臺南蝸行,讓李偉文的好朋友們有了以后一起定居的想法。當時,參加的成員,對于那一次體驗到的臺南美食、巷弄文化與藝術人文氣氛驚艷不已。于是,有人提議:大家到臺南蓋一棟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沒想到,真的有許多人響應,大伙兒真的開始看地,成員還走訪臺灣的養(yǎng)生村與老人住宅,最后真的在臺南買了一塊空地,作為蝸居基地!
負責設計蝸居的建筑師李兩成認為,考慮老年住宅時,不應只想到無障礙空間等,重點是人與人的關系。一樓是一座開放的公共空間,希望打造出“時尚的人民公社”,有共同的書房、食堂、還有曬衣場,能夠每天一起做飯、吃飯、洗衣等,增加人與人交流接觸機會。同時一樓還可以作為活動平臺,未來將集合大家的長才,開不同課程,成為臺南一個文化活動新據點。
留學德國的李兩成表示,自行設計、自己興建的老人住宅,在德國已有愈來愈多案例,在臺灣可能還是第一次。自己蓋的房子,不僅符合自己需求,也可以省去被建商賺利潤,更符合經濟效益。
關于老年,李偉文與朋友們,比起別人想得更長、更遠也更前衛(wèi)。除了要與朋友老了一起住外,這群朋友也計劃死亡后,還要一起葬!由于荒野保護協會的背景,這些朋友大多愛好自然,曾經一起踏過許多森林溪谷,未來希望選擇樹葬,將骨灰回歸于自然中。
此外,李偉文認為,倘若祖先都葬在相同地方,子孫就自然會來這個地方祭拜。連祭拜都可以“揪團”,孩子們也可以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互相成為老朋友,才是名副其實的“友誼長存”。
若說老年生活的滿意度是人生最后一場期末考。李偉文與他的朋友們,早就揪團準備中。
面對日漸興起的“朋友圈”養(yǎng)老模式,我們可以發(fā)現,組團養(yǎng)老能夠改善老年人進入養(yǎng)老院因缺少朋友陪伴的孤單。老人都有戀舊心理,脾氣愛好難更改,老朋友一起組團養(yǎng)老,能更好相處、相互照顧。一個好的養(yǎng)老模式,既要在生活起居上完全滿足老人的需求,還要足夠關心老人們的精神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