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約瑟夫·馬勒是美國著名的遺傳學(xué)家。1946年,他因發(fā)現(xiàn)了X射線能夠誘發(fā)基因突變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xué)及醫(yī)學(xué)獎。
小時候,馬勒最高興的事就是跟著父母出去度假。父母的度假地在山區(qū),那里樹木蔥蔥,草叢旺盛,是一個空氣清爽、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而對于小馬勒而言,草叢里蹦蹦跳跳的螞蚱、草葉上慢慢爬行的大青蟲是他的寶貝。跟在父母后面,他的眼睛總是離不開尋找蟲子。
一天,小馬勒突然眼前一亮,他發(fā)現(xiàn)草叢里跳出一只大個兒螞蚱,他趕緊跑過去,想伸手把螞蚱抓到手。但他沒有想到,螞蚱的跳高技能是那么高,任憑自己怎么跟著它跑,左撲右抓,就是捉不到手。大螞蚱似乎特別狡猾,站在草叢中一動不動,當(dāng)人剛剛接近它時,它早已以逸待勞,準備再次逃走。馬勒累得滿頭大汗,就是奈何不了它。
無奈之下,小馬勒哭喪著臉,向父親求助。父親彎著腰問他:“你為什么要捉螞蚱?”
“爸爸,我覺得螞蚱非常好玩,我想把它捉回家去,好好喂養(yǎng)它?!?/p>
“好吧,”父親說,“不過,我不會捉它,我只告訴你捉它的方法,然后你自己去捉好嗎?”
“好吧?!?/p>
于是,父親耐心地告訴他,螞蚱很靈敏,它只要感覺到有人接近它就會迅速逃到別的地方。所以,捉它的關(guān)鍵是不能讓它發(fā)覺,更不能大喊大叫驚動它。說著,父親還給馬勒做了示范,讓兒子按他的樣子去做。
小馬勒看了以后,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當(dāng)他們走了一段路程后,一只螞蚱又出現(xiàn)在了小馬勒眼前。這時的馬勒不動聲色,也沒有直接去捉它,而是悄悄繞到螞蚱后面,輕輕走過去;小螞蚱似乎沒有察覺到危險的來臨,依然站立在那里不動。
就在接近螞蚱的一剎那,小馬勒舉起雙手猛撲過去。螞蚱此時雖然察覺到了,然而為時已晚,縱使奮力彈動它的雙腿也無濟于事了,只得乖乖地做了“俘虜”。小馬勒高興地笑了:“這回看你往哪逃?!?/p>
接著,小馬勒一連捉到了很多螞蚱,用草拴在一起。他小心翼翼地捧著他的小昆蟲,生怕傷害了它們的生命。然后,他帶著這些昆蟲回去認真飼養(yǎng)。從此以后,小馬勒對昆蟲的愛好與日俱增,對小昆蟲的了解也日漸較深。所以,考上大學(xué)后,他就把遺傳學(xué)作為自己主攻的方向,開始從科學(xué)的角度認識昆蟲了。
家教點睛:
中國有句老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時,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不如傳授孩子衣食住行的方法,做孩子的導(dǎo)師和引路人。有時,我們不要心疼孩子,覺得孩子這么小就親自動手,是一種缺乏愛心的表現(xiàn);其實不然,當(dāng)孩子掌握了生活技巧時,才能應(yīng)對生活的種種考驗。家長不可能永遠陪著孩子,但生活的本領(lǐng)則永遠屬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