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瓊
摘 要: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于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過去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靠投資驅動和出口帶動,但是投資和出口過旺而消費需求不足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所以,我國經濟增長應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促進經濟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xié)調拉動轉變。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一直低迷,不僅低于發(fā)達國家,也低于發(fā)展中國家,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財稅體制不合理。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必須完善現行的財稅政策。
關鍵詞:居民;消費需求;改革;財稅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2010年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經濟大國。但是這種高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出口和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夠。我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支出占GDP之比)長期在35%~50之間徘徊,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這一數據大多高于60%,發(fā)達國家高達80%,我國只有發(fā)達國家的一半。大量的事實和現象表明,我國這種主要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必須轉型。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導致經濟外向度過高,加劇經濟風險;投資需求只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需求才是最終需求,投資所產生的產能要靠最終消費需求來吸收和消化,我國由于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而導致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投資、生產都是手段,只有消費才是最終目的。消費是否受到重視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提升消費率是改善民生重要手段。但我國的財財稅體制不利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只有對現行的財稅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出臺科學的財稅政策,才能確保居民消費需求穩(wěn)步提升。
一、理論分析:財政政策與居民消費率
理論上講,收入分配通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來實現。初次分配主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由于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勞動者的素質、市場的非完全性及勞動者占有要素的非均衡性等因素,不同的勞動者得到的報酬相差很大。根據凱恩斯的邊際消費遞減理論,收入差距越大,造成社會整體消費不足,因為低收入者消費傾向高而無消費能力,高收入者消費能力強而消費傾向低。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的財政政策來實現。即通過財政的“收入”和“支出”兩條路徑在社會各階層中實現財富的再分配。
就財政“收入”來說,首先是應該收多少,即財政收入總量問題。財政收入的總量問題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有兩方面。
一方面財政收入的總量越大,表示政府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能力越強,如果再分配的時候能做到社會財富分配均等化,就能其對消費率提高的促進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財政收入過大,意味著居民即期收入減少,或者在分配的時候并沒有實現財富在國民之間分配的“均等化”,則對全體居民的消費率有負面影響。如果政府能傾向性的向高收入者多收稅,在財政支出的時候傾向性地向低收入者進行“財政補貼”,這種“均等化”的財富分配有利于提高全體居民的整體消費率。所以說,財政收入征收多少,如何“征收”以及怎樣“支出”都會影響社會財富在不同居民之間的分配,進而影響居民消費率。
其次是如何收,即稅收結構問題。從財政收入的結構來看,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稅收,稅收收入分為間接稅和直接稅。一般而言,直接稅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稅種為主體,間接稅以商品稅稅種為主體。直接稅是指預期稅負不能轉嫁的、納稅人與賦稅人一致的稅種,包括所得稅、遺產稅和財產稅以及贈予稅等,其納稅人本人就是負稅人;間接稅雖然由納稅人負責繳納,但最終是由商品和勞務的購買者即消費者負擔的稅種,主要包括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等。直接稅較符合現代稅法稅負公平和量能負擔原則,對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具有特殊調節(jié)作用。以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差距、發(fā)揮稅收自動穩(wěn)定器等方面特點較為突出。
理論上講,一國間接稅占的比重越小或者說直接稅占的比重越大,財政政策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調節(jié)”作用越直接,越能保證財富在居民收入中的“公平分配”,越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整體消費率,反之亦是。
就財政“支出”來說,按其支出功能劃分,可分為三類:即投資性支出、消費性支出和保障性支出。
第一類是政府投資性支出,如基礎設施、部分重大基礎工業(yè)項目、區(qū)域開發(fā)、生態(tài)保護以及高新技術開發(fā)等領域的支出;
第二類是為了維護公共管理機構正常運轉的支出,如國防、公共安全、政府公共機構管理等方面的支出,即政府消費性支出;
第三類是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社會保險而進行的支出,如轉移支付、支農支出、教育衛(wèi)生支出、社會求助和就業(yè)支出等,這一支出具有補貼低收入人群或為公眾提供社會保障的功能,事實上起到了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功能,稱之為保障性支出。
理論上講,在以上三類支出中保障性支出越多,保障制度越健全,即傾向于低收入者進行補貼的支出多,將越有助于實現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還可以減少消費者的支出預期,從而有助于提升提高居民整體消費率;而政府消費性支出的增加,導致商品價格上升,居民的有效需求下降,即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政府投資支出則有可能因為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增加居民就業(yè)率和居民收入,進而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費率。
二、現實狀況:我國現行的財稅政策不利于提升居民消費需求
(一)財政收入規(guī)模:我國財政收入多居民收入少,不利于提升居民消費需求
生產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樣,消費是由消費力與消費關系(消費體制)兩個要素構成的。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首先提出“消費力”一詞,他理解的消費力就是購買力。凱恩斯分析消費是以收入為前提的,他認為消費是收入的增函數,就我國財政收入而言,我國財權高度集中,財政收入增長快。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
10%左右,財政收入增長20%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只有7%左右。我國居民稅負過重已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福布斯》雜志
2007年發(fā)布的一份“全球稅負痛苦指數”顯示,中國稅負僅次于法國、比利時,名列世界第三。這顯示政府和居民收入增長幅度差異過大。我國實行分稅制以來,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GDP,幾乎是增速的兩倍(如圖一所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