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彭 納
自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轉(zhuǎn)作風”三個字就成了熱詞,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仍然把“轉(zhuǎn)作風”作為重點??此坪喓唵螁蔚娜齻€字,承載著的不僅是黨員干部工作方式的轉(zhuǎn)變,更承載著百姓的殷切希望。
目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經(jīng)廣泛開展,作風怎么轉(zhuǎn)變?應該從哪些地方轉(zhuǎn)起?對這樣的焦點問題,大家的討論不絕于耳,伴隨著討論聲而來的是多地的新規(guī)、新政和新氣象。
“書記,我們基層黨員的工作量大、工作壓力大、但是工資卻很低,這樣的問題能不能幫我們解決一下……”“書記,我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給您寫的這封信,我感覺在工作中領(lǐng)導不信任我,我內(nèi)心很矛盾……”“書記,我們村村長工作中有貪污問題,您能不能來查一查……”
結(jié)束一天的工作,安縣黃土鎮(zhèn)黨委書記劉輝坐在自己的寢室,讀起了近日收到的來信。在安縣開展“我給書記寫封信”活動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劉輝收到了許多的信件。
但他沒想到自己會收到很多“手下”的來信。來信中,一位叫王濤的部下反映,在工作中感覺書記對自己有偏見。字里行間里能看出王濤的情緒有些激動,感覺受了委屈。
到黃土鎮(zhèn)當書記有一段時間的劉輝自認為平時跟當?shù)匕傩蘸屯孪嗵幍眠€不錯,但是看著手中的信,他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工作仍然有許多的不足,這是他平時未曾察覺到的。
劉輝放下手中的信,覺得應該找王濤談談心。為了談話能談得深、談得透,劉輝在認真思考了兩天后,才特意找了一個晚上,把王濤叫到了自己的寢室。
劉輝從自己工作20多年的經(jīng)歷講起。他告訴王濤,曾經(jīng)的一次會議上,他認為領(lǐng)導的提案不合理,便提了反對意見,但后來擔心領(lǐng)導會對自己有看法。但是事實證明,在之后的工作中領(lǐng)導反而對自己更關(guān)心。話鋒一轉(zhuǎn),他這才跟王濤談到,所謂的偏見并不存在。一席話,打開了王濤的心結(jié)。
這件事情對劉輝的觸動很大,對于那些反映工作壓力大、工資低的干部,他打算逐一找他們談心。
在劉輝的辦公桌上,一封來自村上老百姓的信引起了他更多的注意。信中反映村長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有貪污行為。問題必須解決,但是這種敏感問題一定要掌握證據(jù)。所以劉輝決定單獨去拜訪這位寫信的老百姓,如果掌握的證據(jù)是充分的,那么他將會把這個問題及時反映給檢察機關(guān)。
在“我給書記寫封信”活動中,劉輝感受頗深的另外一點是:以往他們通過發(fā)調(diào)查問卷的形式去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和困難,收效甚微。如今讓老百姓用寫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反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在安縣開展“我給書記寫封信”活動后,無論是安縣縣委書記,還是像劉輝一樣的鎮(zhèn)黨委書記,都會在收到信后,對百姓反映的問題開展走訪、調(diào)查。如今,已經(jīng)有更多的百姓會主動找政府找領(lǐng)導,講述問題說困惑。
珙縣組織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進行現(xiàn)場教學。
安縣開展“我給書記寫封信”活動后,領(lǐng)導干部走到群眾中聽取意見。
除了工作方式上的轉(zhuǎn)變,黨員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也是“轉(zhuǎn)作風”的關(guān)鍵,對于這點,許多地方采取了送出去培訓的方式。
珙縣就將一大批支書送進省城成都,省委黨校的專業(yè)老師對支書們進行了5天的集中培訓。剛剛聽說要到城里學習,有一些支書還不大愿意,心里想,真的有學習的必要嗎?
開課的幾天時間里,老師給支書們提了許多問題,大學生村官如何當?城鎮(zhèn)建設,失地村民怎么管?基層黨建怎樣抓?聚居點建設怎么做?原本安靜的課堂一下炸開了鍋,259名書記熱烈討論起來,有人說起了遇到的問題,有人講起了解決的辦法。
王文娟是2009年到沐灘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2013年換屆時新當選為黨支部書記。被選上原本是喜悅的,結(jié)果上任后,經(jīng)過考察,她發(fā)現(xiàn)這里產(chǎn)業(yè)單一,交通不便利是大問題,工作之初就有些束手無策。她連連感嘆自己運氣不佳。
刁萍在課堂上也有很多困惑,當了12年社區(qū)支部書記的她一直負責基層黨組織建設,按理說干了12年應該是熟門熟路,但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她仍然有會難開、人難找、活動難開展的無奈。
但是幾天的學習下來,許多支書心中的問號不見了,黨校的老師們針對支書們的問題,舉行了系列的講座。在《怎樣當好一名村黨組織書記》的課堂上,王文娟對于村上的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而針對刁萍的困惑,老師們也指出了方向。課堂上,刁萍一直認真做著筆記,老師講的許多經(jīng)驗她覺得都可以拿到自己那片“責任田”去實踐。
5天的學習是短暫的,學習結(jié)束后,大家都背著記得滿滿的筆記本,迫不及待想回到自己的村里,想要把自己這幾天的所學、所想、所看真正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珙縣縣委書記陳有樹講道:“我們對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下了很大決心,加強政治、經(jīng)濟和精神的激勵,彰顯人文關(guān)懷,就是要真正激活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末梢神經(jīng)’?!?/p>
不準在群眾和服務對象面前背著手講話、用手指著群眾講話,爆粗口、說臟話;不準對基層和群眾反映的問題亂表態(tài)、放空炮,不準在出行中讓他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guān)車門,不準在公眾場所叼煙、剔牙齒、衣冠不整……
這些看似略顯苛刻的規(guī)定是彭山縣出臺的《彭山縣黨員干部“去官氣”具體要求》,而其中的“十不準”就像“緊箍咒”一樣牢牢戴在了干部們的頭上。
去年10月,彭山縣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先行先試活動后,通過座談、調(diào)查、走訪等方式,收集問題和建議1700多條。然而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令人不滿意,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仲文至今還記得,在一次座談會上,有群眾繪聲繪色地“模仿”起個別干部:遠遠看見領(lǐng)導的車來了,干部立馬滿臉堆笑地為領(lǐng)導開車門;在田間考察工作時,干部叼支煙,一會兒雙手叉腰,一會兒用手指著老百姓,大呼小叫……“群眾模仿可能有夸張,不過,類似舉止確實讓人大跌眼鏡。”王仲文說,這些說出了老百姓對“官氣”的不滿。
隨著規(guī)定的出臺,干部們在工作細節(jié)上,也悄悄地改變著。
縣長梁磊去彭溪鎮(zhèn)調(diào)研,車剛剛停穩(wěn),彭溪鎮(zhèn)黨委書記趙飛宇立馬上前準備開車門。梁磊迅速開門下車,笑著給趙飛宇“上了一課”:“你不用給我開車門??h委要求‘不準讓人提包包、端茶杯、開關(guān)車門’,我們要帶頭做好?!?/p>
牧馬派出所所長王東工作中常常表情嚴肅,被人們戲稱為“包公”。最近,有同事給他提建議,希望他能增加點親和力,不要老是把臉繃得緊緊的。同事建議后,“王包公”臉上還真添了不少笑容,遇到老百姓就主動打起了招呼。
沒有了“官氣”,才能聽到老百姓的真話,才能跟群眾打成一片,才能提高自身素質(zhì),才能為群眾辦實事。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開展,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許多實實在在的變化,也希望這些變化能夠變成常態(tài)、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