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華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551000)
石橋水庫工程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石橋鎮(zhèn),距縣政府所在地紅果鎮(zhèn)直線距離約20 km。石橋水庫所在的紅巖河為黃泥河的支流。黃泥河為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盤江左岸的一級支流。工程區(qū)所在地距盤縣石橋鎮(zhèn)約6 km,距威箐站5 km(壩址處最近的火車站),距紅果的公路距離約為43 km,交通較為方便。
樞紐布置根據(jù)水文、地形地質(zhì)條件,推薦壩址采用常態(tài)混凝土拱壩方案與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方案兩種壩型進行比較。
樞紐建筑物主要考慮攔河大壩、泄洪建筑物、取水設施及下放環(huán)境水設施等相互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及上壩交通等。
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第2.1.1 款的規(guī)定,盤縣石橋水庫工程總庫容<1 000 萬m3,水庫樞紐水庫最大壩高55.5 m,正常蓄水位1 544.00 m,相應庫容544 萬m3,校 核 洪 水 位1 545.13 m,總 庫 容593 萬m3,可供水量為831 萬m3/a,為小型水庫[1]。由于大壩為中高壩,壩軸線也不長,考慮不設縱縫,只設橫縫,在大壩壩身設4 條橫縫,將壩體分為5個壩段,壩段長度18 ~35 m不等,橫縫上游面設置一道銅片止水。
按《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guī)范》(SL319—20053)計算確定壩頂高程1 546 m,大壩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壩頂總長148.3 m,壩頂寬度4 m,非溢流壩段下游壩坡1∶0.7,上游壩折坡1∶0.15。
大壩基礎(chǔ)置于弱風化巖體上部,河床壩段建基面高程1 492 m,最大壩高56 m。非溢流壩段在溢流壩兩側(cè)及兩岸,上游壩坡1∶0.15,折坡點高程1 516.0 m,下游平均壩坡1∶0.7,為方便碾壓施工,下游面采用臺階式。
壩體內(nèi)部用C10 三級配碾壓混凝土,迎水面依次為C20 二級配變態(tài)混凝土護面厚300,C20 二級配碾壓混凝土防滲層厚度1.5 ~3.0 m,壩體河床段建基面設C15 混凝土墊層厚1.0 m。
壩內(nèi)1 509.00 m高程設有灌漿兼排水廊道,兩岸通過斜廊道升至1 516.00 m 高程,與壩后交通連接[2]。
壩體抗滑穩(wěn)定根據(jù)有關(guān)物理力學指標用抗剪公式計算,在基本荷載組合下,安全系數(shù)≥1.05,在特殊荷載組合下,安全系數(shù)≥1.0?;窘M合抗剪斷系數(shù)>3.0,特殊組合抗剪斷安全系數(shù)>2.5。
實體重力壩應力計算采用材料力學法進行計算,應滿足下列要求:
1)壩基面垂直正應力應小于砌體容許壓應力。
2)壩基面最小垂直正應力應為壓應力。
3)壩體混凝土采用C10 三級配碾壓混凝土,其允許承載力為3.38 MPa。
4)壩基開挖至微風化上部巖體,其允許承載力為3 MPa[3]。
從工程建設條件、樞紐布置等方面對中壩址兩布置方案進行對比分析:
根據(jù)地表地質(zhì)調(diào)查壩區(qū)巖體層間無軟弱夾層分布。壩基巖體屬于中硬巖類。P1m1為中厚層狀的白云質(zhì)灰?guī)r,巖體裂隙結(jié)構(gòu)面中等發(fā)育,多閉合,巖體較完整,強度較高,抗滑、抗變形能力較強,壩址區(qū)不存在緩傾角裂隙面,壩基抗滑穩(wěn)定性較好。拱壩及重力壩兩種壩型各有一定優(yōu)勢,但差異不大,均具備建壩條件[4]。
拱壩的受力特點是兩壩肩巖體為主要的持力層,本工程壩址處左壩肩地形坡度約30 ~40°,地層巖性為二迭系茅口組中至厚層狀的白云質(zhì)灰?guī)r、灰?guī)r,基巖裸露,為巖質(zhì)邊坡,巖層產(chǎn)狀120∠3°,屬斜向坡,自然邊坡總體穩(wěn)定。
右壩肩地形坡度30 ~50°,地層巖性為二迭系茅口組中至厚層狀的白云質(zhì)灰?guī)r、灰?guī)r,巖層產(chǎn)狀300∠6°,屬斜向坡,自然邊坡總體穩(wěn)定。
從地質(zhì)角度出發(fā),壩址區(qū)兩壩肩的巖體完整、強度較高、抗滑(變形)能力強,對拱壩的抗滑穩(wěn)定和抗變形都有利[5-7]。常態(tài)混凝土拱壩方案與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在施工中的對比見表1。
表1 常態(tài)混凝土拱壩方案與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在施工中的對比
從溢洪道的角度來看,在常態(tài)混凝土拱壩方案中,結(jié)合擋水壩型為拱壩,對壩頂溢洪道優(yōu)先考慮。從地形看壩身不宜布置過大的溢流寬度,結(jié)合下游河道走勢及其它建筑物的布置,上游水庫淹沒影響等,溢洪道采用3 孔7 m×5 m(寬×高)的閘門控制。溢流凈寬為21m,堰頂高程1539m。溢洪道布置在壩身河床段,由上游面曲線、下游面曲線和下游反弧挑流消能段組成,總長13.57 m。
溢流堰采用WES 冪曲線,曲線方程為y =0.123X1.85,下游采用挑流消能,反弧半徑為6.0 m,挑射角為10.0°,挑流鼻坎頂高程1 533.965 m。
表孔溢流面采取C30 混凝土澆筑,閘墩、導墻、溢流頭內(nèi)部均采取C20 混凝土,閘墩頂部設C25 混凝土交通橋連接大壩兩端[8-9]。
在碾壓混凝土方案中,根據(jù)地形地質(zhì)條件,將溢洪道布置在壩身河床段,在大壩的中部,溢洪道采用3 孔7 m ×5 m(寬×高)的閘門控制。溢流凈寬為21m,堰頂高程1 539 m。溢洪道由上游面曲線、下游面曲線和下游反弧挑流消能段組成,總長40.463 m。
溢流堰采用WES 冪曲線,曲線方程為y =0.1159X1.85,下游采用挑流消能,反弧半徑為20.0 m,挑 射 角 為 15.0°,挑 流 鼻 坎 頂 高程1 514.821 m。
表孔溢流面采取C30 混凝土澆筑,閘墩、導墻、溢流頭內(nèi)部均采取C20 混凝土,閘墩頂部設C25 混凝土交通橋連接大壩兩端。
拱壩施工中為了防止壩體混凝土發(fā)生深層和貫穿性裂縫,除提高抗裂性能外,施工時應通過實驗確定混凝土水灰和外摻劑的用量,以最合理的方式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
在安排澆筑進度時,要以較理想的澆筑上升速度均勻上升,參考國內(nèi)已建成工程的經(jīng)驗,一般以0.9 m ~1.5 m /d的速度較為理想。
選擇最合適的開工時期,使壩體最厚部位在低溫季節(jié)施工,參考省內(nèi)已建工程,黑龍江省較合適的開工時期定為10—3月。
計算中按不同季節(jié)所澆的各層混凝土所達到的最高溫度及最終穩(wěn)定溫度(此項應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以便對混凝土的施工溫度進行有效控制[11];參考已建工程溫度控制標準為:
1)基礎(chǔ)允許溫差為13 ~18 ℃。
2)內(nèi)外溫差為15 -21 ℃。
3)上下層溫差為15 ~20 ℃。
本工程溫控措施主要采用以下3 方面來控制:
1)減少混凝土發(fā)熱量:采用發(fā)熱量較低的低熱水泥或中熱水泥,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摻和適量的粉煤灰,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10]。
2)降低混凝土入倉溫度:①施工時盡可能利用在秋、冬、春三個季節(jié)施工;②在高溫季節(jié)采用灑水降溫、地漏取料等措施,以降低混凝土入倉溫度。
3)采取加速混凝土散熱方式:主要是采用埋設混凝土冷卻水管,施工時在混凝土澆筑層面埋設Φ20 ~25 mm 的薄鋼管,鋼管水平間距按1.5 m 控制[11],混凝土層面按1.5 m控制。在混凝土澆筑4h后開始自下而上通水冷卻。
石橋水庫工程的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中,所包括的幾個重大技術(shù)問題,如論溢洪道設計、論溢洪道消能方式的選擇、發(fā)電廠房的優(yōu)化設計等方面,并在工程設計中,充分利用先進科技,并對其施工經(jīng)驗進行總結(jié),確保工程建設能夠順利進行。
[1]李松輝,張國新,張湘濤,等. 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施工度汛缺口壩段溫控防裂措施研究[J]. 水利水電技術(shù),2013,44(7):56 -59.
[2]袁慕勇,陸廷春,徐寶松,徐彬. 基于非概率方法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可靠度計算[J]. 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06):29 -34.
[3]相昆山. 寒冷地區(qū)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溫控防裂仿真研究[J].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2,11(05):200 -203.
[4]陳強,廖桂英,閆勇. 官地水電站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簡介[J]. 水電站設計,2013,29(03):05 -08.
[5]賈金生,汪洋,馮煒,常凊睿. 重力壩高壓水劈裂模擬方法與特高重力壩設計準則初步探討[J]. 水利學報,2013(02):127 -133.
[6]孫恭堯. 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方法研究[J]. 水力發(fā)電,2001(08):10 -11.
[7]陳能平,龍起煌. 光照水電站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J].水利水電技術(shù),2005,39(09):55 -58.
[8]黃悠悠. 貓洞水庫工程混凝土重力壩可研設計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4(14):181.
[9]雷聲軍,龍起煌,陳能平. 光照水電站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J]. 貴州水力發(fā)電,2005,19(01):24 -27.
[10]曹駿. 哮天龍水庫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J]. 貴州水力發(fā)電,2011,25(02):17 -19.
[11]陳康德. 樂昌峽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的實用設計與施工[J]. 廣東水利水電,2012(12):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