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克萊采爾,音樂愛好者想到的往往是貝多芬題獻給他的小提琴奏鳴曲,也就是后人稱之為的《克萊采爾奏鳴曲》??巳R采爾出生于音樂世家,十八歲時就在音樂會上演奏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三十五歲時任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手,后因手臂骨折改任指揮,從1795年起,克萊采爾任巴黎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長達三十余年,他也是小提琴法國和比利時學派的奠基人之一。
貝多芬一生寫過十首小提琴奏鳴曲,頂峰之作是寫成于1803年的《第九小提琴奏鳴曲》,演奏技巧超過一般室內(nèi)樂的要求。這首樂曲原先是題獻給首演的小提琴家,后與之發(fā)生芥蒂,貝多芬就轉(zhuǎn)贈給了在維也納曾有過一面之交的克萊采爾。這樣的故事或許是音樂史料中一個并不引人矚目的細節(jié),也或許是一個讓人津津有味說道的一段佳話,然而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克萊采爾竟然從未公開演奏過。我們無從猜測其緣由,但克萊采爾本身是一位偉大的小提琴作曲家,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三百多年來的小提琴教學中,經(jīng)典的練習曲如開塞、頓特、馬扎斯、羅德和克萊采爾,都是在1800年到1850年這五十年間寫成的,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便是克萊采爾于1812年出版的《克萊采爾練習曲》。十九世紀的維尼亞夫斯基說這本練習曲讓小提琴家一生受益,二十世紀的海菲茲稱它為小提琴演奏的“圣經(jīng)”。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全世界每一所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學中,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材。即使是當紅一時的小提琴家,也還會在繁忙的演出中,通過這些練習曲來穩(wěn)定和改進自己的技巧。
海菲茲曾說過,克萊采爾的練習曲雖然是為小提琴學生的練習而寫,但在作品結構上稱得上是極其規(guī)范的“范文”。因為它們都有完整的曲式結構,大多用復調(diào)寫成,旋律線條優(yōu)美自然,和聲進行得非常有邏輯,代表著古典音樂的普遍美學原則。從音樂情緒和風格來說,既有歌唱性的主題,也有華彩性的樂段;既有溫柔深厚的情緒,也有華麗輝煌的風格,每首練習曲都有極其鮮明的個性。
兩百年來,這四十二首練習曲也讓小提琴學習者喜憂參半,喜的是拿得起這本練習曲就說明自己的琴技已經(jīng)從中級向高級邁進;憂的是從第一首開始就是座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山:深情的旋律需要優(yōu)美的揉音,柔板的運弓要有極高的功力,拉好第一課就非易事。小提琴學子就像孤獨劍客在堅韌不拔地登山,只有翻過山峰站在高山之巔,才能領略到小提琴演奏的真正境界。我們必定要感謝克萊采爾,兩百年來,他的練習曲展現(xiàn)出小提琴技藝可能表現(xiàn)的空間,成為取之不盡的技術和藝術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