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歲的英國天才鋼琴家本杰明·格羅夫納是每個母親理想中的兒子。他十歲考獲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數學最佳等級,十一歲成為英國廣播公司年度青年音樂家大賽決賽參賽者,十四歲考獲英國高級水準會考文憑,十八歲成為英國平民音樂節(jié)首晚演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獨奏者。
格羅夫納談到這一系列壯舉,很謙虛地表示自己其實沒什么了不起:“我的數學或許比較好,但這不代表什么。至于平民音樂節(jié),我覺得更重要的不是自己是否創(chuàng)下某種紀錄,而是當晚的觀眾對音樂的全情投入,可以說那是我長這么大最享受的演奏會之一。”今天的格羅夫納已是周游列國與全球知名交響樂團同臺演出的鋼琴家。
十歲想成為鋼琴演奏家
許多人都說,天才音樂家背后往往都藏有一雙推手。這雙推手或許來自信奉“悍母教育”的母親,或許是舉著藤鞭不茍言笑的音樂老師,反正缺一不可。這句似乎“放之四海皆準”的格言,在格羅夫納身上卻派不上用場。六歲開始習琴的格羅夫納表示,鋼琴是自己選擇的樂器,最后走上演奏者的道路,也是自己在十歲時做的決定。
格羅夫納十歲時,首次站在一個正式的音樂廳里彈奏鋼琴。那一晚,他表演了肖邦的《降D大調夜曲》,他回憶說:“那一晚有著很不一樣的氛圍,我感受到通過音樂與觀眾交流的喜悅,這對我來說是非常美好的經歷。從那一刻開始,我突然發(fā)現自己其實很想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
最年輕的鋼琴家
看過本杰明·格羅夫納的簡歷,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個詞就是“最年輕”。十歲成為最年輕的英國紹森德年度青年音樂家和埃塞克斯年度青年藝術家大獎獲得者,十一歲成為最年輕的BBC青年音樂家獎獲得者,十九歲成為最年輕的BBC逍遙音樂節(jié)開幕音樂會演奏家。
2012年,二十歲的格羅夫納又得到了英國《留聲機》雜志的雙重獎項——器樂獎和青年藝術家獎,是《留聲機》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兩個獎項獲得者。
如果說那些有著“青年”前綴的獎項是其在同年齡群體中實力的體現的話,那么接下來要
羅列的這些榮譽則是超越年齡界限的實稱:2011年,格羅夫納簽約環(huán)球旗下的DECCA唱片公司,成為DECCA這個傳統(tǒng)頂級古典音樂廠牌半個世紀以來簽約的唯一一個英國鋼琴家,其后發(fā)行的首張《肖邦/李斯特/拉威爾》專輯獲得“樂評人的選擇”獎,英國《每日電訊報》把他評選為當年“年度十大英國人”,2012年又入選美國CNN電視特輯《人民英雄》。
許多前輩奮斗終身也未必能像這位出生于1992年、現今只有二十二歲的年輕人那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不斷用業(yè)界重量級的成就刷新著世界紀錄。如果站在未來的角度看已成“歷史”的今天,格羅夫納的發(fā)展軌跡無疑是神童的典型,而在神童身邊總有那么幾個重要的人物,默默守護與引導著這列生命小火車在軌道上順利前行。
在母愛庇護下不想長大
格羅夫納的父親是一名英語與戲劇教師,母親則是專業(yè)鋼琴教師,他是家中五兄弟中最小的一個,哥哥們曾先后學習過小號、小提琴、吉他、單簧管等樂器,但都先后放棄了。格羅夫納并不是想象中那種自然而然對鋼琴產生濃厚興趣的“神童”,六歲決定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僅僅是因為他發(fā)現學校里的好朋友都開始學琴了,而自己也想要加入競爭的行列一決高下。
回憶起最初學琴時期的狀態(tài),格羅夫納坦言當時自己其實并不關心音樂,只是把練琴當成一種挑戰(zhàn)去征服,與其他琴童并無兩樣,每日的練琴就像是一個運動員必須完成的身體訓練。八歲時,母親突然發(fā)現格羅夫納身上逐漸展露的天賦:他可以演奏相當于鋼琴八級水平的肖邦圓舞曲作品,其完整程度甚至超過自己任何一個年齡大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她發(fā)現小格羅夫納不只是技術上能演奏,還能從情感上理解作品。于是,原來只為“爭一口氣”的學琴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十歲時,格羅夫納第一次登上正式音樂廳的舞臺,彈奏肖邦的《降D大調夜曲》。
一年后,十一歲的格羅夫納以最年輕的“黑馬”姿態(tài),連續(xù)贏得四項英國為青年藝術家設立的評選大獎,開始受到業(yè)界的關注。然而回到家中,他只是一個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后,在鄰居不斷的抗議聲中,在二手貝森多夫鋼琴上練琴的孩子。這架鋼琴是他從祖母那兒借了一萬英鎊,再加上自己參加比賽掙來的一萬七千英鎊買來的。即使是在獲得《留聲機》雙重大獎之后,他還一直與自己最小的患有唐氏綜合癥的哥哥喬納森同住一個房間。
兄弟倆從小就共處一室,因家中無人照料,喬納森一直跟著本杰明與母親一起巡演于世界各地。格羅夫納承認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常會感到壓力大,相反喬納森是逍遙自在的性格,因此每當格羅夫納覺得沮喪的時候,總會在喬納森的插科打諢中緩過神來。在一位理智、聰慧、賢淑的母親庇護下,格羅夫納似乎還沒有那份急切飛出暖巢的愿望,他說母親一直是那個最理解他并為他的音樂“塑形”的人,“她總能了解我想要嘗試做的事情,并給予促使我去思考的建議,那些建議最后證明都是正確的。”
良師引導下的獨特音樂個性
在考入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之后,格羅夫納開始跟隨克里斯托弗·埃爾頓學習鋼琴。談到教學秘訣,埃爾頓曾說:“我的很多學生都彈得比我好,所以我在學生面前總是保持很謙虛的心態(tài)。在教學中,我并不教學生怎樣在比賽中得第一,而是幫助他們發(fā)展自己的音樂個性。演奏中‘自信是最重要的,但一定要尊重作曲家,去接觸音樂中更深層、更靈魂的東西。音樂與其他藝術,與文學、哲學以及生活本身都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要懂得更多的東西,才能更全面地去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自信和驕傲有時候看起來區(qū)別很小,容易混淆,一個人應該相信自己,但是如果認為自己知道一切,往往就聽不進別人說自己的不足之處了?!?/p>
在這位良師的循循善誘下,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年輕的格羅夫納可以演繹出超越其實際年齡的情感和個性。格羅夫納對早期的鋼琴家特別感興趣,在學校期間甚少聽音樂會的他,更愿意買前人的唱片來欣賞,“早期的演奏錄音是一個寶庫,因為這些藝術家有機會直接接觸十九世紀的作曲家,例如羅森塔爾便是李斯特的學生,而且那個時代,偉大的畫家和音樂家之間保持著密切的往來,這對他們的音樂表達有非同一般的影響。”所以,當有記者問格羅夫納崇拜的鋼琴家時,他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串已過世演奏家的名字,如霍洛維茨、魯賓斯坦等等,而在世音樂家他只提到兩位都已六七十歲高齡的演奏家——瑪塔·阿格里奇和索科洛夫。endprint
當格羅夫納在DECCA旗下發(fā)行第一張《肖邦/李斯特/拉威爾》專輯時,英國《BBC音樂》雜志用“使人大為震驚”來形容,而
《留聲機》雜志則說他是“一個令人咋舌的天才,擁有不可思議的先天條件,與已故鋼琴大師齊夫拉是一個等級”。隨后2012年發(fā)行第二張專輯中的選曲豐富,展現出格羅夫納的藝術思考、音樂對話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再次獲得業(yè)界和媒體的一致好評。
超越年齡的穩(wěn)重與理智
年僅二十二歲的格羅夫納已經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賦,在當今古典樂壇占有一席之地。集各種榮耀于一身的他,卻一直謹記導師埃爾頓對于自信與驕傲的教誨。雖然從小就經常在世界各地演出,他至今依然會在上場前緊張。為了克服緊張的情緒,格羅夫納摸索出一套方法:“我會在眼前想象曾經見過的一個山谷,想象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可以幫助我冷靜下來?!辈贿^,無論他自己如何緊張,至少對于每一個欣賞過他音樂會的人來說,這些緊張絲毫沒有影響到演出效果。
盡管獲得了那么多不同尋常的成功,2012年剛從皇家音樂學院畢業(yè)的格羅夫納依然會不斷懷疑自己是否選對了職業(yè),“我也許可以從事其他工作,在更穩(wěn)定的行業(yè),因為作為一個音樂家不是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你必須時刻保持你的水準。彈琴不是問題,問題是外界的壓力,你會經歷一個好像所有人都把你捧在手心的階段,但總有一天一切會歸于平靜。”聽到這樣一段理智而清晰的告白,我們很難想象這出自于一個二十二歲的青年之口。
與小時候那個愛競爭的孩子相比,如今的格羅夫納彈琴的動力和熱情完全來源于他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永恒信念。“用情感與人們交流,我想這就是彈琴的全部意義所在?!彼f。平時,他花在挖掘作品背后情感聯(lián)系的時間,基本與在鋼琴上做技巧練習的時間一樣長,他覺得:“練琴就是兩方面并行,既擁有彈奏音符的能力,又擁有從音符中找到意義的能力。生理上的一遍又一遍彈奏,能讓你的手指熟悉這些音符,成為肌肉的記憶,但它們并不會幫助你把曲子詮釋得更好?!备窳_夫納經常會離開鋼琴,在頭腦中思考對作品的理解,“不少年輕鋼琴家喜歡追求速度。彈得快或許是為了表達音樂當中的某種情緒,但是速度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演奏不關乎速度,甚至不關乎正確的音符,二十世紀的法國鋼琴家科爾托演奏時經常出現失誤,但是他的音樂充滿力量,動人心弦。在音樂中,聲音的質感、情感的表達還有整體的音樂感才是最重要的?!?/p>
如今這個世界不缺天才,缺的是能夠警覺拔苗助長的危險,把這份天賦健康、可持續(xù)地保持下去的藝術家。格羅夫納的這份純真、淡定、穩(wěn)重和理智,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古典樂壇的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