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對農村10個家庭的人情消費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一年來,人情消費在5000元至1萬元之間的有2戶,占20%;1萬元至2萬元的有6戶,占60%;2萬元以上的有2戶,占20%。人逢喜事,邀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本無可厚非,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消費”也水漲船高,甚至還有一些人往往借“喜”斂財,使喜事變了味,這種陋習正是“四風”問題中奢靡之風的突出表現(xiàn)。
筆者進一步調查了解到,受“一家有喜,眾人送禮”的習俗影響,為把以前已隨出去的禮錢收回來,人們挖空心思地制造名目繁多的喜事,如結婚、添子、滿月、周歲、做房子、搬家等,不一而足。大小喜事,一般少則百元,多則千元乃至萬元都有。局中之人想不隨都不行,多了真是苦不堪言。還有,現(xiàn)實社會處處講人情,誰的朋友多,誰得到的好處也越多,這種思維定勢在某種程度上也刺激了“人情消費”的泛濫。筆者以為,剎住泛濫的“人情消費”,還是要由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推進。為此,筆者建議:
第一,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各地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廣播、電視、報紙、村務公開欄等平臺,向廣大群眾宣傳人情消費惡性循環(huán)的危害性,提倡紅白喜事盡量簡辦、小事不辦,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
第二,領導干部帶頭做好表率。其實只要領導干部嚴把人情關,很多人也會順水推舟取消奢靡的“人情消費”來往。
第三,把遏制鄉(xiāng)村“人情消費”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范疇,并出臺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下大力氣剎住農村“人情消費”盛行的陋習,利用各社會團體的作用,以制度約束,讓公眾一起監(jiān)督,遏制借“喜”斂財?shù)男袨椤?/p>
第四,成立農村紅白理事會。建議農村以村組為單位,成立紅白理事會,凡遇喜事,理事會成員必到,開展監(jiān)督檢查,用文明的《村規(guī)民約》規(guī)范泛濫的“人情消費”,讓廣大村民從心靈和經濟上得以解脫。
鄉(xiāng)村應是奢靡之風的禁區(qū),筆者期待這股“人情消費”早日遠去,還鄉(xiāng)村一個清明、健康的生活空間。
(趙吉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