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申
認識吳華,但又不認識吳華,此話怎講?認識吳華,是因為他的《夜深沉》幾乎被所有國內(nèi)外民族樂團作為經(jīng)典作品保留演出;不認識吳華,是因為只知其名,不識其人。
堆積如山的作品是為了報恩
前不久,我在重慶見到了原東方歌舞團作曲兼指揮吳華,他坦誠健談,濃密的卷發(fā)洋溢著音樂家的浪漫氣質(zhì),七十多年的滄桑鐫刻在臉龐和眉宇間,言語中流露出的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令我印象深刻。
自1964年創(chuàng)作笛子曲《老工人講的故事》獲得全國職工調(diào)演一等獎至今,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可以用“堆積如山”來形容。如此著作等身的作曲家,恰恰又是一個低調(diào)的人,甚至很多新聞界、音樂界的人都不大認識他。
并非科班出身的吳華完全是自學成才,但他幸運地遇到了很多愿意幫助他的名家,他如數(shù)家珍地報出了一大堆亦師亦友的名字:自六十年代起師從秦鵬章、史介錦、李執(zhí)恭等學習指揮,師從張文綱、趙宋光等學習作曲理論,師從馮子存、王鐵錘、胡海泉、安如勵、俞遜發(fā)等學習各種樂器,他說這些人教會他音樂,教會他做學問,更教會他做人。
吳華回憶六十年代在北京半工半讀作曲指揮班時,原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史介錦先生(原志愿軍文工團合唱指揮)一家三代蝸居一室,為了給吳華教學,竟然讓兒媳抱著小孫子徘徊在寒冬臘月的北京街頭,這一幕他至今記憶猶新,他一輩子也忘不了先生的恩情。
“因為我接觸過那么多好老師,在我心里一直埋藏著報恩的思想,我所說的報恩并不是指物質(zhì),我雖然不富有,但也沒到為五斗米折腰的地步?!彼?,他遠離塵囂,默默地寫自己認為“更符合人民大眾需要的作品”。
八十年代后的文藝春天再度讓吳華青春煥發(fā):1990年京胡曲《夜深沉》獲全國首屆金唱片獎;1994年交響組曲《白蛇傳》獲全國戲曲音樂大賽一等獎第一名;1996年《大江東去浪千疊》《魚翁》《人約黃昏后》三首歌曲獲得上海第三屆全國戲歌大賽金、銀、銅三個獎項;1998年在北京連續(xù)舉辦五場“吳華京風京味個人作品音樂會”;1999 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兔年新春音樂會”上上演《霸王別姬》《廣東音樂》《臺灣民謠二首》三首作品。吳華的代表作“梨園樂魂”民族交響協(xié)奏曲系列的《虞美人組曲》《包龍圖傳奇》《林則徐懷想》等作品,多年來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華人樂團久演不衰。而在戲劇、影視方面,他曾為《王昭君》《冷樂冤魂》和京劇《寶蓮燈》配樂并指揮;為電視連續(xù)劇《玉春堂》《清明上河圖》配樂并作詞。在聲樂方面,已有《菊園戲歌》《曲壇新調(diào)》《禪林妙音》及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千余首,此外還著有《中國歌曲創(chuàng)作實用教程》及京胡、笛子、簫演奏教程等著作。用柴可夫斯基的名言來印證吳華的狀態(tài)最不為過:“對于我,作曲是我靈魂的自白?!?/p>
不得不提的《夜深沉》
多年前,我就喜歡上了被譽為“中華十大名曲”的《虞美人組
曲——夜深沉》,百聽不厭。那時,對中國民族音樂缺少起碼了解的我,僅僅是憑著天性對音樂的喜愛,感知作曲家所詮釋的項羽與虞姬訣別的故事。
如今,作曲家就在我面前,我饒有興致地提到這首作品。吳華娓娓道來:作品由昆曲《孽海記——思凡》中的一支過曲《風吹荷葉煞》后半部發(fā)展而來,因詞中有“夜深沉,獨自坐”,故名《夜深沉》。其實樂曲所表現(xiàn)的情緒與“夜”、“深沉”并無多大聯(lián)系,后經(jīng)過歷代琴師不斷加工創(chuàng)造,在京劇《擊鼓罵曹》《霸王別姬》中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甚至在京韻大鼓、蘇州彈詞中也多有運用,還曾被京胡、四胡、琵琶、三弦、大堂鼓等樂器分別演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原始的《夜深沉》是有板無眼的1/4拍,節(jié)奏與速度比較單一,音區(qū)對比變化不大。八十年代,社會上已流傳著幾個《夜深沉》的版本,在音樂形象上大都強調(diào)陽剛之氣,而有失陰柔之美,在配器上采用大堂鼓與京胡的對比,情緒上比較接近《擊鼓罵曹》而不是《霸王別姬》。但是,吳華在構(gòu)思《虞美人》組曲時,第五樂章《夜深沉》的目的在于表現(xiàn)虞姬與項羽生死訣別時那輕盈的舞姿、深切的愛戀、英武的劍術(shù)和無畏的精神等豐富的情感世界,因此,他以曲牌體的旋律為外形,以板腔體的節(jié)奏為骨架,節(jié)奏由4/4、3/4、4/2、1/4 不同板眼組成,多層次、多視角地刻畫了虞姬這一人物形象。
關(guān)于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題材,吳華告訴我:“這些年的創(chuàng)作涉及到民族器樂、戲曲、曲藝、古典詩詞、宮廷音樂甚至茶音樂等領(lǐng)域,這些東西多年來沒有人搞,也沒有人開發(fā)過,我也在嘗試?!?/p>
中華茶樂第一人
在“中華茶語(咖啡)世界博覽會”上,吳華為博覽會創(chuàng)作了主題歌《茶語》,并現(xiàn)場演奏了新創(chuàng)編的《福建采茶燈》《云南大茶山》及江西采茶戲曲牌《春景天》等五首樂曲。雖然所演奏的曲目只有五首,卻是對中國茶音樂一次獨特的展示,與會者無不感到耳目一新。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氣韻生動。在關(guān)于遠古時期三皇五帝的傳說中,便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記載。唐代的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編撰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對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發(fā)展都有著深遠影響,更被后人尊為‘茶圣。此外,魯周公、司馬相如、孫皓、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陸游、蘇東坡等人,都為中國茶文化留下了千古美談及優(yōu)美詩文。而茶文化的形成與我國儒、釋、道等宗教信仰的發(fā)展也是一脈相承,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廬山等地不僅是宗教文化的土壤,也是名茶的故鄉(xiāng),許多茶種都是由高僧、道長等引種,這也促進了我國獨特‘茶禪的形成?!眳侨A先生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茶文化的緣起與發(fā)展。
的確,茶不僅在文化層面上其意義被人盡皆知,更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早已成為國人生活的必需品。
“說起茶文化,就不能不提茶音樂,因為它是茶文化這個整體中不可偏廢、分割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也是茶文化領(lǐng)域中口口相傳的寶貴無形資產(chǎn)。可是長久以來,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典籍之中,很少有針對茶音樂的記載,也從來沒有人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來加以研究。”說到這里,吳華的神色不禁有些凝重。endprint
事實上,在吳華著手挖掘、整理、創(chuàng)編、開發(fā)中華茶樂之前,茶音樂確實是整個茶文化當中最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近年來,隨著日本茶道、港臺地區(qū)功夫茶的相繼傳入,我國的茶文化發(fā)展勢頭可謂如日中天,無論是茶藝表演的精細化,還是各類茶藝培訓學校的興起,都進行得如火如荼,可是在一些茶館和茶藝表演場合,我們所聽到的背景音樂很少有純粹、地道的茶音樂。
試想一下,在一個充滿中國古典氣息的茶館里,廊下是宮燈高懸,柱上有名詩佳對,坐在紫檀花梨的古典家具中,手持一杯云霧香茗淺啜細品,如此這般優(yōu)雅恬靜、古意盎然的環(huán)境中,縈繞在耳畔的卻是流行歌曲,無論如何總是有些煞風景吧。即使是以中國傳統(tǒng)古樂為背景,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也很難做到與氛圍的完美貼合,雖然這些音樂也透露出悠悠的古典意趣,卻與茶扯不上關(guān)系。
那么,什么是茶音樂?中國的茶音樂究竟何在?在吳華看
來,中國的茶音樂其實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在中國民族音樂中,茶音樂無論是在現(xiàn)存數(shù)量,還是在樂曲質(zhì)量方面都很高,且與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及文人音樂相比,茶音樂更具有群眾基礎(chǔ)和普及性。
吳華說:“2002年,我和故宮合作開展中國宮廷音樂的研究,當時我們在《四庫全書》中發(fā)現(xiàn),清朝乾隆年間(1746年)便有關(guān)于每年三大節(jié)(元旦、上元、中秋)皇帝大宴群臣時進茶音樂的記載。那首《進茶·海宇升平日》中唱道:‘海宇升平日,景物雍熙,遍乾坤草木樂清時,河清海宴麥雙歧。連皇帝都為茶做過專題音樂,而且還與太平盛世、一統(tǒng)山河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可見,茶在我國的地位有多重要。后來,我們在五臺山佛教音樂中,也發(fā)現(xiàn)了名為‘采茶歌的器樂曲?!?/p>
在吳華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出現(xiàn)了福建的《彩茶撲蝶》和云南的《大茶山》兩支舞蹈;著名歌劇《劉三姐》中有關(guān)于采茶的歌舞片斷;越劇《雨前曲》中有眾所周知的《采茶舞曲》……這些作品憑借優(yōu)美的曲調(diào)、輕快的節(jié)奏及濃郁的地方音樂風格流傳于祖國各地,膾炙人口。吳華說我國南方幾乎所有產(chǎn)茶地區(qū)都有自己的采茶調(diào),比如廣西將這些采茶調(diào)稱為唱采茶、采茶歌、壯采茶;江西稱其為茶籃燈、燈歌;湖南、湖北稱其為采茶、茶歌;福建、安徽又稱其為采茶燈。各種采茶歌舞音樂琳瑯滿目、異彩紛呈。在音樂曲調(diào)上,有廣泛流傳于蘇、浙、滇、黔、蜀等省的《正采茶》《倒采茶》《十二月采茶》等,也有用《剪剪花》《虞美人》《水仙花》等民間曲調(diào)填詞的茶歌,這些音樂無不散發(fā)著清新的茶香,充滿著茶農(nóng)勞動時的歡樂氣氛。尤其是樂曲中所表現(xiàn)的采茶姑娘的聰慧與靈巧,幾乎可以成為中國茶文化的形象代言,彰顯出強烈的青春氣息與浪漫的人文色彩。此外,許多地區(qū)在茶歌舞的基礎(chǔ)上,又發(fā)展衍變出采茶戲,如江西的贛南采茶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便已盛行贛南,并逐漸流傳至廣東、福建等地。贛南采茶戲的演出多以一男一女或一生雙旦的小戲形式出現(xiàn),所演繹的內(nèi)容多為民間傳說、生活故事等為主,在伴奏樂器方面,除鑼鼓之外,常選用竹筒二胡、曲笛、嗩吶及各種彈弦樂器演奏,生活情趣十分濃厚。
吳華認為我國所缺乏的并不是茶音樂,而是對茶音樂系統(tǒng)的挖掘、整理、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吨腥A茶語》是以中國南方各省多年流傳的茶歌、茶舞及采茶戲等音樂作為素材和基調(diào),并以中國現(xiàn)存千年以上的茶詩、茶文、茶史、茶禪等歷史文獻作為美學基礎(chǔ),選用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素材,重點挖掘、整理、創(chuàng)編了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茶音樂作品。這些樂曲不僅保持了原有的曲調(diào)、地方特色及風貌,而且都以輕音樂舞曲的體裁形式進行表現(xiàn),既能在品茶時悠然欣賞,又可作為茶藝表演中翩然起舞的音樂載體。通過這些茶音樂,人們能夠在茶文化的氣韻與意境中怡情養(yǎng)性,得到陶冶。
動聽的宮廷宴樂
宮廷音樂分為幾種,有宴樂、祭祀樂、導迎樂、得勝樂等等,舉例來說,《壯軍容》就是當初在北京德勝門元帥出征時用的樂曲。而這其中最好聽的就是宮廷宴樂。
“宮廷音樂的樂隊是過去皇家養(yǎng)的樂團,叫‘神樂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交響樂團和軍樂團,它代表了當時中國音樂的最高水平,目前為止從來沒有人挖掘過它?!眳侨A說。
“當時的宮廷樂器現(xiàn)在還有保留嗎?”吳華回答:“音樂是聽的不是看的,音樂是屬于口頭傳播的文化,是無形的文化資產(chǎn),這也為現(xiàn)代人留下了很多空間。我用七分原始樂譜、三分現(xiàn)代音樂理念把它挖掘出來,倒過來肯定是面目全非了。你說的樂器問題,我認為原來的樂器現(xiàn)在都是珍貴的文物,即使保持完好也不能動,目前需要仿制一批樂器來演奏,如我們知道的編鐘是商代樂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而故宮里的編鐘只有一二百年,那個編鐘聲音很好聽,是黃銅做的。而我這個音樂可以說是清代音樂,歷史上這套原始樂譜是乾隆皇帝叫紀曉嵐主編《四庫全書》時,紀曉嵐找來幾個樂師把原始樂譜記錄下來,最后收錄進《四庫全書》里的?!?/p>
“目前整理的是清代的宮廷音樂,那它有沒有繼承前一個朝代的音樂呢?”吳華回答:“那是肯定的,如《中和韶樂》,朱元璋時期把原來的雅樂改稱‘中和韶樂一直到清朝,而在朱元璋之前才叫‘宮廷雅樂,這是有歷史記載的?!?/p>
采訪后記
寫完此稿,正值吳華寄來他新鮮出爐的大作《閑云詩稿》,他在扉頁上注明“我六十余年之詩詞結(jié)集”,解釋這部詩稿:“閑者,作曲之空暇云者,說也。閣者,此類文字已束之高閣一甲子。今在隨心所欲之年出版,不惴冒昧,以求自娛,饋送親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