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玲??
素材的積累對高中生寫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學生在高中作文材料積累方面存在一些誤區(qū)。這些誤區(qū)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身上,也就是“教”和“學”的問題。
一、教師“教”的誤區(qū)
在“教”的方面,教師在理解、方法引導、興趣、習慣上陷入誤區(qū)?,F在有些教師對所積累材料的“新穎”存在誤解,誤以為“新穎”就是指“內容”新。由于教師這一誤解或者由于教師沒有提醒學生,學生便會盲目地不斷地積累素材,以求“罕見”。其實“內容”新是次要的,關鍵是“觀點”新。
在方法的引導上與“正確”背道而行。在積累材料環(huán)節(jié),教師普遍意識到材料的重要性,但在如何指導學生尋找、捕捉、運用材料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雖然向學生強調了材料積累的重要性,但絕大多數教師沒有在方法上認真指導學生如何積累材料。如有些教師出于幫學生節(jié)省時間等原因,會替學生“打包”材料,每次發(fā)下一堆附有觀點的材料,其實這有點越俎代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倘若教師能讓學生對積累材料產生興趣,學生還會對此感到厭倦嗎?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發(fā)現積累材料的奧秘。這主要體現在“鼓勵”上。教師應在行動上積極引導學生積累材料。因為有的學生認為積累材料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從而大大降低了積極性。
馬克·吐溫說:“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笨梢娨龑W生養(yǎng)成積累材料的習慣也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但這往往會被某些教師忽視。這主要表現為教師沒能在實際行動上督促學生積累材料,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
二、學生“學”的誤區(qū)
材料理解方面的誤區(qū)。教師在教學生寫作時不停地讓學生積累材料,但僅此而已。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誤以為材料越多越好,只要有足夠的材料,就能夠“見招拆招”。學生以為材料源源不斷就好,卻不知未經過過濾,寫作素材并未轉成學生的寫作品質。學生盲目地拼命地去積累材料,漸漸地走向“材料數量第一”的歧路,完全忽略了質量的存在。其實現在許多學生并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素材太多了?,F在的書店每年都會推出各種新的寫作素材書,每本書都有成堆的素材,學生也買了,也看了,但是這么多素材學生能記得住嗎?就算記住了,也僅僅是記住而已,沒有自己的觀點,等于白記。還有學生認為積累材料就是積累“事例”,而忽視對語言的積累。
所以,正確理解材料,僅有外在引導還不夠,還要有相應的心理積淀。教師可以通過暗示、輿論、從眾等特殊機制,對學生產生潛在的心理影響,進而對學生的言行起無形的規(guī)范作用。其實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任務重,無較多的時間好好地涉獵中外文學名著,這是導致積累少的原因之一。但教科書這一很好的素材源也往往被學生忽視了。此外,在積累材料的時候,應該做到材料加觀點,形成自己的材料庫,而非他人的材料庫。
材料整理方面的誤區(qū)。學生在積累材料的時候常常七零八亂,沒有對材料進行整理。這個整理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缺乏“腦袋的整理”。學生往往寫作時對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平時沒讀、沒記;就算有識記了,也不夠熟練,不能運用自如,不能做到心中有材料。朱熹曾說:“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其次是不愛手動整理?,F在的學生缺少分門別類地積累和整理材料的習慣,不勤快,比較懶惰。
材料運用方面的誤區(qū)。學生不斷積累的書面材料,尤其是教師“打包”好的材料,市面上的“材料書”,往往會使學生的心靈逐漸麻木,逐漸對生活失去感受和體悟,從而使寫作失去真情實感。這是十分可怕的。葉圣陶曾說:“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薄案小睂τ趯懽魇鞘种匾摹W生積累了一定的材料但心無所思,無所悟,等于沒積累。學生雖寫周記,但情無所感,未用心發(fā)現、觀察、體會生活。誤以為“積累材料就是積累材料”,意思就是僅僅做到將材料記在本子上或腦子里,還缺少更重要的一步,就是自己的見解。有自己觀點的材料才是活的材料。心要有所思,若無所思,那只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文字而已。
三、應對策略
針對教師“教”的誤區(qū),筆者提出以下對策。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對“材料新穎”的理解,不要盲目地讓學生不斷地積累“形式”上新的素材,而應讓學生重視對素材的理解,爭取在舊觀點基礎上翻出新觀點。然后教師應在行動上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倘若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鼓勵小組采用合作模式積累寫作材料。然后引導其他學生發(fā)散思維,發(fā)表對這則材料的見解,深入挖掘材料。此外,還可以選取某個專題進行討論、演講,條件允許的話還可進行表演。最后,教師還應在行動上好好地督促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教師應讓學生準備材料積累本,然后定時檢查,附上評語。注意,教師寫評語的時候應以鼓勵為主,也可寫上教師的感想等,與學生進行書面上的互動。
針對“學”方面的誤區(qū),學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呢?學生首先應重視材料的質量,不要再片面地以為只要素材積累到一定數量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此外,不要只積累“事例”,還應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學生應意識到現在的高考作文更加注重真情流露,語言平實。
學生還應好好地整理素材。首先是“腦袋整理”,學生在早讀時,除了讀詞語、古詩、文言文等,也可讀讀、背背自己積累的材料。在頭腦中整理材料,這樣才能在寫作時有效地發(fā)揮其作用。然后就是“手動整理”了。學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分類,如鍥而不舍類、友誼類等。學生在按主題進行分類時,應每隔一段時間再次進行整理,因為材料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還有,學生可以對一則材料進行多角度思考,然后將各種主題用紅筆標上,再寫上自己的觀點。
在“材料運用”方面的對策。學生不應生硬地照搬材料,而應好好地理解材料,對材料進行深入挖掘,得出有別于過去的新觀點,做到“心有所思”和“情有所感”,使素材加入自己的觀點。倘若能做到這些,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總之,材料對于寫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材料的積累就是一門大學問,需要好好引導。既要有正確的方法指導,又要注重“內在培養(yǎng)”,既要繼承又要反思。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少走冤枉路,才會對材料的理解、來源、整理、運用有正確的認識,甚至還會發(fā)現材料積累的魅力。
(本文受2014年廣東省惠州學院暑期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學院(5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