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緙絲是古代絲織品中的重要品種,在中國絲織品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定州緙絲近年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本文著重介紹了定州緙絲的傳承發(fā)展以及工藝制作流程。
[關鍵詞]定州緙絲;緙絲發(fā)展;緙絲技法和工藝流程
緙絲,是我國古代絲織工藝中最受人珍愛的品種,它是一種以蠶絲為原料,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技法織成的雙面平紋織物,工藝繁雜,不可復制,由于經(jīng)得起摸、擦、揉、搓、洗,又有著“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盛譽,被譽為“織中之圣”。
定州緙絲淵源主要受回鶻、契丹等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影響,用料由羊毛到真絲,工具由竹針到織機,到漢代,技巧愈發(fā)精細,稱作“織成”,歸類于錦,屬名貴織物?!逗鬂h書.輿服志下》記載:“衣裳玉佩備章彩,乘輿刺繡,公卿以下皆織成,陳留襄邑獻之”。近代的史學家、美術家也有人認為緙絲與織成實為一物,而古今名稱不同??棾梢话阌媒z織,也有用羊毛織,其制品多為貴族服飾。另據(jù)《中國百科全書.紡織》記載:“織成是在經(jīng)緯交織基礎上另以彩緯挖花而成的實用裝飾織物,……是由錦分化出來的一種絲織品,形成于漢代”。據(jù)20世紀六、七十年代“漢中山王”墓考古發(fā)現(xiàn),定州在漢代就有毛、絲,麻平紋織物。北齊太府中尚方領有定州綢綾局,隋時也在定州設有綢綾局。隨著桑蠶技術的普及,隋唐時期定州成了全國著名的絲綢產(chǎn)地,特別是綾、絹獨樹一幟。另一方面,定州也是北方著名的佛教中心,大小寺院遍布城鄉(xiāng),經(jīng)卷、佛幡等佛教用品也開始使用綾錦材料,編織技法不斷升級,這便是緙絲的初級階段。
到北宋年間,定州人在絲織品上開始了由衣物向書畫的分流,并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技法,用以發(fā)展細巧的高技術織物——緙絲終于聞名于世。緙絲與唐以前的織成技法有了顯著區(qū)別,特別是將其運用到了宗教用品和書畫藝術,成為以觀賞為主的藝術品,更顯得珍貴,這就有了“緙絲”一說。緙絲制品以生絲作經(jīng)線,各色熟絲作緯線,用很多竹葉性小梭和木梳形撥子按花紋輪廓分塊制織,以梭代筆,揮灑點染,既能傳達原作之神韻,又能表現(xiàn)勝于繪畫的質(zhì)感,絲線穿梭,繪就氣象萬千。由于緙絲不受絲綢工藝用色的限制,織物不僅細密精巧,色彩豐富,鮮活逼真,平整光潔,而且圖形明暗清晰,濃淡層次相宜,變化自然融合,正反如一、具有立體感,且能經(jīng)受摸、擦、揉、捏,還可以永久保存。
那時,定州的絲織手工業(yè)已處在顛峰時代,主要表現(xiàn)在工藝水平的提高與生產(chǎn)專業(yè)化趨向,出現(xiàn)了以獨立絲織業(yè)為主的機坊、染肆等,無論服飾、裝裱、佛教用品,還是人物風景、花草蟲魚、翎毛走獸、名人書法、寫意花鳥山水等,織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時期制作最盛”。以臨摹名人書畫佳作為上品的緙絲藝術品,通過“絲綢之路”走出國門。至今,在歐美國家的博物館里,中國緙絲藝術品仍作為“東方藝術的瑰寶”陳列著。
定州緙絲作為最早用于藝術欣賞的絲織物,由于緙絲工藝繁復,用料金貴,一件作品之成功,所用人力、物力,成本太高,非普通百姓可以承受。我們不妨再把原始意義上的織成與緙絲做一比較:織成的織造是局部的“斷緯”,它尚有通緯,即仍有經(jīng)緯交織的部分,緙絲卻只是把緯線繞在特制的小梭子上,用所謂“過管”的方法回繞經(jīng)線來顯花,而在經(jīng)線和緯線的交織中,緯線不采用通梭,也因此它可以“不用大機”,它才有“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的效果。因此織成可以是厚實的,緙絲卻否,它只適合觀賞,卻并不實用。緙絲最令人稱道的特點是可以“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因為它不僅分色自由,而且可以分得極精細。因此最適于制作繪畫工藝品。縱觀緙絲藝術品,其絲線并不貫穿整個幅面,當花紋輪廓(緯線)碰到垂直線(經(jīng)線)的時候,就留有短痕,像尖刀一樣刻鏤一般,這就是通常講的“通經(jīng)斷緯”,故緙絲又稱“刻絲”。它以生絲做經(jīng),彩色熟絲做緯,用小梭子、撥子等工具,采用戧緙、環(huán)緙、摜緙、平戧、搭梭、長短戧、木梳戧等多種技法,將多種彩色緯絲按圖稿用色要求與經(jīng)線交織,采用這種“通經(jīng)斷緯”工藝能使得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xiàn)細小裂隙,滿幅透空的針孔,懸空視之,猶如萬縷晶珠,有“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宋徽宗曾題詩贊曰:“雀踏花枝出素紈,曾聞人說緙絲難,要只應是宣和物,莫作尋常黹秀看”。由于緙絲精湛獨特的紡織技法,更彰顯其彌足珍貴,因此歷來被用作“貢品”和收藏品。
北宋末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移,南宋都城臨安一帶的經(jīng)濟逐漸繁榮起來。定州的緙絲藝人也陸續(xù)南遷,緙絲紡織工藝與當?shù)匚幕诤?,不斷?chuàng)出新品,一部分緙絲工藝脫離彩錦的裝飾性質(zhì),從實用轉向裝飾化,向單純欣賞性的獨立藝術發(fā)展?!皟伤巍苯惶鏁r期的定州著名緙絲工藝家沈子蕃也流落到蘇杭一帶,在染肆以緙織為生,作品以名人書畫為粉本,盡量追求畫家原作的筆意,采用細經(jīng)粗緯起花法,鮮活的表現(xiàn)出山水、樓閣、花卉、禽獸、人物,以及正、草、隸、篆等書法,堪稱絕世珍品。據(jù)《中國全史》描述,沈子蕃緙絲技巧與圖案保持了唐、五代以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絲紋粗細雜用,紋樣結構既對稱又富于變化”。其作品以名人書畫為粉本,多以山水、花鳥和人物為題材,運色施絲講究高雅古樸、和諧柔美,生動傳神,令人嘆為觀止。清代《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的沈子蕃作品有《梅花寒雀圖軸》、《青碧山水圖軸》、《秋山詩意圖軸》、《桃花雙鳥圖軸》等,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均為傳世佳作、價值連城。
關于定州緙絲技法和工藝流程,宋代莊綽《雞肋篇》有詳細記載:“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jīng)于木杼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jīng)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由于緙絲制作耗費工時巨大,又易學難精,再加上制作者需有純熟的工藝和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因而古人又用“一寸緙絲,一寸金”來形容其珍貴。
定州緙絲作為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前已受到許多社會熱心人士的關注,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已在孟家莊村修建宋代緙絲工藝家沈子蕃展館,成立緙絲文化研究會,制定搶救方案進行挖掘整理,同時建立傳習基地培訓緙織人員,定州緙絲藝術逐步走向復興。近幾年,孟家莊村緙織人員多次參加省文化部門組織的傳統(tǒng)工藝展演活動,緙絲作品和緙織工藝獲得廣大群眾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