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Moser(莫大偉)
David Moser(莫大偉),首都師范大學CET學術項目負責人,1987-1994年以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身份在北京大學就讀,后任教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曾擔任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顧問、主持人和翻譯。
最近跟一個北大的老朋友吃飯。我問他,要是用一個詞來形容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你會選擇哪個詞?
他的回答在我意料之外。他居然說:“浪漫?!?/p>
后來我琢磨琢磨,其實也對,那時候生活在北京的確是有些浪漫的。
我1987年第一次來北京。來之前看過很多北京的照片,我知道中國是“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果然到了北大宿舍,剛把行李放下,第一件事就是自行車。中文系接待我的人指著一輛自行車說:“給你借了個車,是個破車。新車不能用,愛丟?!?/p>
第一次聽到“破車”的說法,這個詞幾乎是一個術語,也是北京20世紀80年代的象征。侯寶林有一段相聲形容破車:“除了鈴兒不響,哪兒都響。除了輪兒不轉,哪兒都轉?!惫蝗绱?,我騎的那輛破車比摩托車還要響。
騎自行車也是一種浪漫。我和我的北大朋友,有時候周末從北大校園騎到王府井新華書店,騎2個多小時,一點都不覺得累。在胡同里逍遙自在地騎來騎去,不是很浪漫嗎?
那時候有一個笑話:“白天聽鄧小平,晚上聽鄧麗君?!蔽夷莻€北大朋友也說了:“白天搞四個現代化,晚上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不是很浪漫嗎?”
大山是我的一位校友。1988年,他上了一次電視臺的小品,一下子紅了,一夜成名。
其實我們外國人那時候非常“討厭”大山。因為我們每次跟中國人聊天,開口說一句中文,對方就會說:“你的中文說得跟大山差不多了。”或者更氣人:“你的中文說得比大山差多了?!被蛘撸骸澳阏J識大山嗎?”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朋友,請問,你是大山嗎?”
那么多人喜歡大山,這并不奇怪。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幽默的魅力。大山就是一個文化橋梁。那個時候,我們拼命地學中文,就是為了用中文直接跟中國的老百姓溝通、交流,甚至開玩笑,這種“草根外交”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管事的一種外交方法。
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DVD光盤,外國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還很少,所以能聽到英語的機會很少。北大組織“英語角”活動,讓學生練習英語口語,我去過幾次。那個地方外國人不能去,太可怕了。嘩!一大堆年輕人撲過來,都渴望試試他們的英語,鯊魚瘋狂捕食似的,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地問很多不相干的問題。
對我北大的朋友們來說,學英文不只是一個溝通工具,它是一種浪漫,是一種精神追求。
說橋梁,其實中美留學生都是橋梁,橋梁是對話,是雙行線。我們得承認,總的來說,中國人了解美國文化的程度遠比美國人了解中國文化更多更深。好幾千萬中國的“90后”看美劇《生活大爆炸》,美國年輕人看什么中國節(jié)目嗎?所以我們的任務很清楚,要讓更多的美國人來中國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這意味著什么呢?也很簡單:中國人,美國人,得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