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大眾攝影 / A:蘇文(Thomas Sauvin)
Q:你在北京的收集有幾年了?都收哪些東西?我記得你開始在中國的工作是當代攝影作品的收藏。
A:沒錯,是當代攝影的收藏。2006年開始自己收“北京銀礦”,現(xiàn)在還在收,包括底片、照片、書、相冊、明信片、海報。老照片通過網站購買,相冊是每周去舊貨市場買一些,底片差不多每四個月一次,我這周應該去了,有90公斤的底片,我一般是看膠卷有意思,就拿去掃描。普通老百姓拍的我掃描,因為老百姓拍的會很有意思。
Q:所以編輯工作是從看底片就開始了。你的照片編輯思路不是敘事化的,而是根據內容進行類型化的選擇。你這種挑選照片的視角,是從哪里來的?
A:有人說我對照片的選擇和編輯可能有人類學家的角度。但實際上我做事比較簡單,每個月看9000張照片,選擇我覺得有意思的,也許300張,從300張里再選10張20張,連續(xù)五年一直這么做,然后把我最喜歡的這些照片全放一起,就能發(fā)現(xiàn)我喜歡的一些東西慢慢出來了,不是非常理性的。我現(xiàn)在覺得最有意思的,大多是以前我不能想到的,比如老百姓家里墻上夢露的海報,他們和麥當勞的關系,人們拍雙胞胎的角度,美女與冰箱合影,去泰國和人妖合影,這些不是剛開始收集時我能想到的,我完全不知道會有這些照片。我受不了看當代攝影的時候,我會花兩三個小時去看這些東西。
Q:這些看起來沒什么追求的日常照片。
A:是,這些照片很謙虛的。我喜歡幽默的照片,攝影,特別是當代攝影經常去探索一些很難過的、很痛苦的主題,我覺得攝影也可以是讓人笑,很放松的東西,但是你笑的時候可以去想關于人類的,關于社會的很多變化和歷史性的東西。
Q:有些老照片看起來是搞笑的,比如這兩年網上流行的童年照片等,但因為它太搞笑了,所以你只注意到它搞笑的部分。
A:對,你說的童年照系列在微博上很火,也有一些朋友看到后就@我,說這個太好玩了,蘇文你一定會喜歡,但我完全不喜歡,我覺得這些東西太過分了,只是可笑。我覺得幽默和開人的玩笑之間有一個界限,我用別人的東西的時候,雖然這些照片是他們丟棄的,但是我還是覺得應該有一個尊重吧。而且我想做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個城市、一個社會20年的相冊。
Q:關于“找到的照片”(Found Photo)也就是現(xiàn)成照片的利用,是不是很久以前就有人在做了?
A:是,差不多50年代就有人做,那時候可能更多是藝術家,用照片來做拼貼之類,把這些找到的照片當作材料,我的這種方式,大概在80年代末就有了,我記得小時候見過Martin Parr的展覽。他最近大量的工作是在收集攝影書,他和魯小本合作,在做一個中國攝影書的項目,五年買了500本書,不一定是攝影師的畫冊,而是中國的帶有照片的書,用這個來理解中國的歷史,比如誰做的書、拍照的方式有什么變化、書中如何使用照片,這些是他們關注的內容,這個項目會特別棒。
Q: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在收集老照片,可能他們收集的更老,要到民國時期或更早,關心的可能是關于內容或照片工藝的,你的收藏感興趣的是什么?
A:我喜歡收集大量的東西,量夠了,你會發(fā)現(xiàn)照片之間的一些關系。我去收集一張照片,并不是因為照片上的這個人對中國歷史重要,也不是因為一個照相館的故事去收集東西,我就是覺得“這張”好,到底怎么好,不重要,因為我知道不管我喜不喜歡它,過了三年,過了四年,這張和其他五千張放在一起,就會有意思出來。比如我收集所有的照相館照片,畫面中幾乎都有假的布景,這些布景在中國還是以交通工具為主,照相館是個夢想空間,那交通工具怎么會在這個夢想里呢?在國外,如果是個夢想,那我是不是會在月亮上?或是在海邊曬太陽?滑雪?運動?做一些了不起的事?在中國大多數是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和飛機的布景,這就是我在照片中的發(fā)現(xiàn)。你建這個資料庫之后,怎么去利用它,是你不能想到的,要是我開始抱著這樣的目的去收集,那這個收藏多無聊啊?
Q:所以你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收集,然后具體是要怎么去編輯,可以有自己的角度,也可以有別人,合作者的角度。合作項目選照片的時候,腦袋里帶有項目的問題,再進入你自己的資料庫里選擇照片。
A:是的,我歡迎各種不同的合作,正在做的一個項目,是和一個研究城市規(guī)劃的人合作,我們選擇七張照片,來自北京的七個地點,北京站,天安門,景山公園,安慧橋等這些地方。包含90年代的照片,現(xiàn)在同機位拍攝的視頻, 90秒的解說描述這個地方的變化,這些在都放到網上。我們這個項目關注的就是城市街區(qū)和建筑的變化。有快速的變化,也有相當慢速的變化,關鍵我們看國外的報紙新聞之類,總是在說中國變化很大變化很大……
Q:說拆掉很多胡同。
A:對,特別愛說拆胡同。但我們又看不到具體的變化。我們玩兒這樣的一個影像的游戲,可以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確實變化很大,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沒什么變化。
Q:媒體上常提的變化是很概念化的,但實際城市的變化是具體的,你很難評價它說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比較復雜,糾纏在一起,有具體照片,人的感受更真切。
A:對,通過影像并置的辦法,我們不去評論,不去決定,誰都想怎么看就可以怎么看。所以這個項目還做了挺久的。是一個法語的項目,要等到9月份才能有一個中文版。
我也在做一個新的項目,比這個要大很多,這個項目稍微有點復雜,是研究中國人、中國與“移動性”的關系,包括交通工具、手機、電話、自行車,實際上在中文里面,不太有比較貼近的詞。這個工作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來挑選85張照片,去講1949年到現(xiàn)在的中國和中國人和“移動性”有關系的故事。照片選擇好之后,交給一個社會學家,這個人在中國的五個城市做一些訪談,每個城市9個人,每個人兩個小時。把這85張照片給他們,讓它們挑選,他們對哪些照片有感覺,他們看這些照片是更會考慮未來,還是更會考慮過去,看到這些,是不是會讓他們想到他們自己小時候的一些故事?,F(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坐火車、坐飛機,五十年前還不是這樣,電視、手機、電腦也都是突然就出來了。所以會有45個訪談,社會學家就會按照科學的角度去研究這些人最有感覺的照片是哪些,交通工具基礎設施,對城市變化,到底會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更差?人對未來的希望是怎么樣的?我們并沒有目的,到底是什么結論,現(xiàn)在我們也不知道??紤]和探索這樣的問題,并不簡單,但是利用我收藏的這些照片,看到的時候你就能想到和感受到了。比較好玩的是每一個人得和沒有一起工作過的人一起工作,和他們合作,他們讓我找的照片,和我自己選照片的原因都不一樣。
Q:你的新展覽會是什么樣的?
A:6月19日在巴黎我要做一個展覽,是我收集的一些“全身照”,這種全身照從上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都有,7.5×2.5cm,中國特有的一個照片比例,實際上是你當時去照相館能拿到的從頭到腳最便宜的一個尺寸,它是一張4*5底片的三分之一,當時的攝影師可以把底片上放一個蓋子,一個底片就能拍三張,這個規(guī)格的存在是因為經濟原因,中國的大部分照相館都是這么拍,我收集了五六百張,趣味在于這個特別的照片規(guī)格,以及這些照片存在的目的,這種照片你看一張就會覺得很無聊,把所有放在一起作比較的話,就有意思了,可以去想象他們?yōu)槭裁慈ヅ恼?。這個內容的展覽,我把照片掃描,輸出為1.5m高的照片,和人的高度差不多,像是把人復活了。
Q:其實你自己的視角還是有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
A:對,可能,但我并不是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我的角度還是以攝影為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