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火
郭沫若同志是四川樂山人。樂山沙灣鎮(zhèn)有他的舊居。我到他的故鄉(xiāng),深深為那里的綺麗風光吸引,潺潺的沫水與若水舒展在一片綠山之前,詩情畫意撲面而來,立刻使人想到郭老的滿腹詩情才華。
旅行車停在沙灣鎮(zhèn)大街上,前行不遠就是門前高懸“郭沫若舊居”匾額的一幢黑色古老建筑。來參觀的人不少,舊居大小36間屋保存得很好:進門后左右兩間大屋,懸掛著郭老各個歷史時期的工作、生活照片,靠墻的玻璃櫥里,陳列著他的主要著作和文物、手跡。沿著甬道朝里走,有他誕生的小房,父母的居室,廚房,水井,他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還有一批房間陳列著一些名人題字,外國友人贈送的禮品及書信,以及郭老與外國友人的大批合影照片,這位文化名人的業(yè)績與他一生的經(jīng)歷在這里都得到了紀錄和重現(xiàn)。在舊居里參觀,我情不自禁地憶起了20世紀50年代時在北京與郭老的一些接觸。往事歷歷,既有思念,又有感慨……
1953年春,我從上海調(diào)到北京。按中華全國總工會決定,參與籌辦《工人》半月刊。我是刊物的主編助理兼編委,為了第一期就打響,我前去郭老家中組稿。
郭老當時住在北京西城區(qū)大院胡同五號,外表是紅色的大門,進去是一幢很大的西式樓房,有花園,寬敞的客廳有里、外兩個。在我感覺上,這平房的客廳是后來加蓋了同樓房連接起來的。住宅的圍墻上有電網(wǎng),電網(wǎng)上安著紅燈泡。進門右側(cè),傳達室有些警衛(wèi)彬彬有禮地讓客人填寫會客單。我去的那天下午,正好郭老在會客,客人是蔡廷楷同志,秘書王廷芳同志請我坐在外客廳的沙發(fā)上等待。等郭老送走客人回來后,我便起身招呼郭老,握手坐定以后,我抓緊將組稿的要求談了。因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他得了“斯大林國際獎”見過斯大林。我邀他寫一篇《回憶斯大林》。郭老起先似乎不想寫,但我強調(diào)這是全國性的工人刊物,郭老竟點頭說:“好!”這使我有一種感覺:郭老對工人階級是特別重視的。以后在多次接觸上,證明了我的這一看法。
《工人》半月刊后來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決定改名為《中國工人》雜志,試刊號上發(fā)了郭老的《回憶斯大林》,影響極大,不少報刊都轉(zhuǎn)載了他這篇文章。接著,《中國工人》第一期在1956年11月出版,我已去請郭老特地寫了一首詩發(fā)表在第一期上。全詩開頭部分如下:
我們是中國的工人,中國的主人,
我們的熱情像煉鐵爐一樣通紅,
在國家建設(shè)中要起帶頭作用。
要使新式的機器在工廠中交響,
在國營農(nóng)場和集體農(nóng)場中朗誦,
翱翔在水中,陸上和空中。
還要潛下水底、鉆進地層,
爭取向別的星球開始活動,
要讓原子能聽我們和平利用……
后來,我們《中國工人》雜志的幾個編委分工固定聯(lián)系一些作者,郭老一直屬于我分工聯(lián)系。他平易近人,對工人刊物約稿,總是樂于應(yīng)承。但因為他忙,我平時盡量不去打擾他。1957年6月,世界和平理事會要召開科倫坡會議。當時,《中國工人》雜志組織了首都著名畫家包括白石老人、何香凝老人、陳半丁、于非暗等一共十位,畫了一幅大畫,取名為《和平頌》。畫面上有鮮花,有和平鴿,有假山石等,白石老人那時有時清醒有時糊涂,輪到他作畫時,本想請他添上幾筆就行,誰知他當時竟在畫中央點了個墨團,多虧陳半丁、王雪濤等畫家把白石老人扶下來休息,將他點了墨團的地方改綴了塊假山石作為掩飾。畫上我去請郭老題了“和平頌”三字,這幅畫交由中國出席世界和平理事會的代表帶往大會作為獻禮,并由新華社將稿發(fā)往國內(nèi)外。
到196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前,我們決定仿照《和平頌》那幅畫的形式,請陳半丁、王雪濤等名畫家畫一幅彩墨畫。并請郭老題詩,作為刊物的插頁。我去約稿,郭老慨然應(yīng)諾,給畫起名為《五一頌》,并配了詩,我還記得詩中有“五一聲威壯、勞工創(chuàng)大同”的句子。這詩當時在5月1日的《北京日報》上也發(fā)表了,其來源則是由于有這幅畫在先。也是在1960年,我選了一些工人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詩歌送給郭老去看。請郭老看了一些工人詩歌后發(fā)表點感想并對工人談詩歌創(chuàng)作。郭老當時擔負著繁重的國家事務(wù)、科學文化教育和國際交往等方面的領(lǐng)導工作,但郭老同意寫這篇文章。后來,我如期到郭老住所取稿,秘書王廷芳同志交給我郭老寫的這篇談工人詩歌的稿子,字數(shù)不過2000字左右,但選了一些我送去的工人優(yōu)秀詩歌作例,深入淺出地談了工人詩創(chuàng)作方面的問題。郭老用手筆寫稿,紅格稿箋,字很小,書法剛勁雋秀,未打草稿,改動處不多,稿子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藝術(shù)品。
我在參觀中,一直回憶著這些如煙的往事,心情很難平靜,步出郭老舊居,已是將暮時分了,再回首仰望舊居門上小平同志題寫的匾額,想到了“不朽“二字的含義。這時,登車駛向歸途,只見遠山早已隱沒在氤氳的霧氣中,河上有迷滯的霧,遠處近處的田野、房舍、竹叢全有縹緲的暮靄在掩映飄動,但參觀沫若故居時那種步入歷史之感,卻在心頭蕩漾久久不能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