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欽明
學校:石板溪村上西沖組巖橋中學
小村之“變”
作者:周欽明
學校:石板溪村上西沖組巖橋中學
我的家鄉(xiāng)——巖橋鄉(xiāng)石板溪村,位于湖南芷江一個邊遠小村,她并不是個很出名的地方。家鄉(xiāng)的面貌從我記事起,就在不斷變化,尤其經(jīng)過這幾年的發(fā)展,她變化得特別快,變得有點讓人認不出了。
小村被一條條小小的山脈所圍,村里的房屋都座落在山腳下。村里有兩條小溪交匯,一條橫穿村莊,另一條縱過二分之一的村落。如果在空中俯瞰石板溪村,你會覺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別有一番風味。
以前的小村經(jīng)濟很落后。村民靠進城賣菜賺一些錢,大部分家庭都是主要勞動力長年在外打工賺錢,以維持全家生計。我家也不例外,從記事起,我每天所看見就是爺爺奶奶以及村里其他年老的人。
小村的路多彎,多坡。通往鎮(zhèn)上的那條公路是一條泥沙路,車輛和人行走很不方便,下雨的時候,泥漿淹到小腿肚。而在晴天,只要有一部車開過就滿天灰塵,跟在后面的人或車根本就看不到前方是什么情況。從遠處望著那條公路,還真的很像戰(zhàn)場上那彌漫的硝煙。從家去趕集,才短短幾公里的路,往往要走上一兩個鐘頭。2005年修建的滬昆高速公路經(jīng)過村莊,這條高速公路,就像青藏鐵路一樣,帶動了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徹底讓我們村的經(jīng)濟水平上升。以前每天只有一輛車進城,極不方便。高速公路修好后,村民們頻繁地進城賣菜,我們石板溪村的大白菜也因此就出名了。
高速正式通車后,政府決定幫助村民湊錢修水泥路。一條平坦的水泥路,連著石板溪和芷江,去趕集時,出門就有車,十幾分鐘就到了集鎮(zhèn),三十來分鐘就到了芷江,交通方便得很。而且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有車走過就會滿天的塵灰,把路旁的人家弄得灰不溜秋了。從這條路可以看出我們家鄉(xiāng)變化有多快了,僅幾年的時間就變化得這么好,真令我有點不敢相信這是我的家鄉(xiāng)。路好了,人們自然也跟著富起來了。不到兩年,家家基本有了摩托車,有的還有了轎車;大家結(jié)束了靠柴火做飯、取暖,而基本實現(xiàn)了電氣化;有的人家還住上了高大的樓房,用上了高檔的家俱,看上了彩電,那曾經(jīng)炫耀一時的黑白電視機逐漸銷聲匿跡。長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愿意回家來了,在政府的扶持下,大搞種植養(yǎng)殖,或是在城里有一份工作,現(xiàn)在,村里的“留守兒童”少了……
小村變化了很多,但是,她有些地方一點都沒變,你看那山,還是那樣的碧綠,再看那水,還是那樣的清甜。
有人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闭鏇]錯,我們這里的山以前除了松樹,就是帶刺的灌木,而現(xiàn)在你看,那山上出現(xiàn)了好幾個果園。不過,發(fā)展歸發(fā)展,這山啊,一年四季還是那樣綠,那幾個果園只是讓她增添了幾分色彩而已,還沒讓她換掉那件她最喜愛的綠衣裳。每當微風拂來,撩動她的綠色衣裳,她就翩翩起舞來展示她的嫵媚風姿,好像在向風說:“你看我又添了幾件漂亮的新衣,這才是我最愛的衣服?!?/p>
山腳下的那兩條溪雖然不是很大,可是那水很清很涼。在夏天的傍晚,你常會看到很多小孩、青年漢子在河里玩得很開心,很盡興。而那個時候就好像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了,一天的勞累一下子就跑到九霄云外。洗澡回家時一身輕松,晚上聚在一起談天說笑,生活對他們來說就是那樣的愉快和與世無爭。
小村多好啊,她把該變的地方都變了,不該變的地方一點都沒變。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還是那樣讓我喜歡。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小村一定會變得更美,更好……
指導老師:楊小琴
點評:審視小村的過去未來,思考小村的發(fā)展變化,以據(jù)帶理,深刻解析,以有形帶無形,以小村見中國農(nóng)村之幸福美好,本文潛著作者以及鄉(xiāng)村人們的感恩之念,也潛著青少年們理想之舟的起航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