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昱
信 息
這些男詩人
的情況介紹中
幾乎全把出生何年的信息
放上去了
而那些女詩人
幾乎全都
不放上去
除了自己的臉和比臉更好看的信息
這就是我看
這本包含了我本人的詩
和出生何年信息
的詩集時得到的總體印象
傳 統(tǒng)
那是1986年的春天
我在蒙特利爾
晚上在一家
華人餐館
吃了一碗越南河粉
后來會賬時
卻被告知
剛剛跟我聊天的那個
蒙特利爾華人
早已把錢付掉了
看著他看我的笑瞇瞇的樣子
我心里,很感動
二十多年后
在墨爾本,見到一個
來自大陸,并不熟的人
只是因為,他也來自
我表哥的城市鎮(zhèn)江
心里一熱,晚上帶著老婆
請他下了一頓館子
蒙特利爾,在我心頭再一次掠過
才發(fā)現(xiàn)
這個傳統(tǒng),早已扎根
此時在松江,寫這首詩
一個暫時,僑居中國的前中國人
我想起,這并非所有人的傳統(tǒng)
除了HD,除了JH,除了ZZ
都是一些認(rèn)識的人外
其他并不相熟者
似乎從未讓我嘗新
外 勞
細(xì)想起來,我實際上是一個外籍
勞工
年近六十
仍遠離家鄉(xiāng)
在外國打工
就像
一百五十多年前
到澳、加、美、新淘金的
華工
就像改革開放后
到阿拉伯國家
和非洲國家打工的中國
外勞
甚至跟
在德國打工的土耳其外勞
也沒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
我出賣的是腦力
年齡大了,仍在外勞
老婆死也不肯隨行陪勞、陪老
這跟前面那些外勞
有著異國同工之妙
沒有辦法,只好
獨自一人,對著一座
剛掌燈的大樓
吃著自做的晚飯:
一碗冬瓜炒肉
一只蘸著醬油
和麻油的皮蛋
不說你也已經(jīng)猜到
我打工的這個外國
是中國
而我的家
是墨爾本的
澳大利亞
低
還有什么比這個人更低
每次到教學(xué)樓上課
走上臺階時
就會看見這個人
端坐在不礙人事的臺階上
眉眼蹙到一起,似乎有恨意
仔細(xì)看又似乎沒有
他雖然是個
清掃工
身上那件
洗得有點發(fā)黃的白衣服
還很整潔、干凈
這次,他又換了一個臺階坐
我忽然發(fā)現(xiàn),他其實不低
他比地面,還是高出
一個臺階
而那些,穿得漂漂亮亮的90后女生
怎么樣也比他低
她們的腳,始終沒有離地
教 育
途中,我們談起一個
終于做大的詩人
知其根底的那人說
當(dāng)年,他投稿的詩
不知如何斷句
總是肚腸一般,拉滿全紙
頻頻退稿
可想而知
他給他出了一個點子:
給編輯來一點教育
每投一稿
逐詩解釋
直到編輯
明其就里
一次、二次、三次
也不知免費,上了多少次課
終于,編輯如夢初詩
我是說,入夢初醒
說對了,你可以不讀此詩
反正你懂的
給他發(fā)了一組腸詩
并驚呼:這廝很偉大的
我是說
這詩
聽完這故事
我也受了教育
它與我之前想到的
不謀而詩